沿河:闲置资产变“经济大棚” 打造智能“蘑菇工厂”

百科   2025-01-16 20:16   湖北  

暮冬时节,年岁将至。走进沿河自治县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基地,菌香阵阵,工人们正在操作机械设备加工制作菌包,为冬季的猪肚菇、秀珍菇入棚种植提供充足菌棒。

一车车菌料,搭乘全自动传送装置,进入制棒车间、消毒灭菌车间、接种车间、育菌区间、出菇房等区域,依次完成搅拌、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采摘等环节,在最后的包装车间将菌头切除,装袋装箱,配送到全国各地的超市或餐饮机构。

大棚闲置资产“改头换面”

沿河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沿河官舟镇马脑村,但在一年前,这片基地却不是这番光景。

2020年4月,由贵州森茂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黑木耳示范基地和智能化菌包厂在这里落成。然而,该项目因多种原因,于2022年9月起逐渐沦为“沉睡资产”。

基于此,沿河以盘活闲置资源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8月,将黑木耳示范基地和智能化菌包厂项目建成资产,正式移交给招商引资企业福建漳州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招商引资企业进驻后,及时在沿河注册成立了沿河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漳州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食用菌已有20余年,技术成熟,经验丰富,市场渠道广,是集菌种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食用菌综合服务企业。我们通过多次外出招商考察与洽谈,成功引进这家公司来盘活闲置的菌包厂。”沿河农业农村局农推中心主任胡国均介绍,通过积极招商引资,成功将“冷资产”变“热资源”,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菌菇大棚升格“智能工厂”

深入生产车间,首先映入眼帘是小山丘般的木屑堆。传送带正在将这些木屑传送到筛选机,自动筛选过滤掉不合格的木头原料,筛选出来的木屑直接送到装包车间。

在装包车间,机器里“蹦”出来一个个用塑料袋扎紧的菌包,由传送带继续向前运输,只有3个工人站在传送带前检查。这套全自动化生产系统,一天能产3万个菌包,而在以前,人工套袋扎口十分麻烦,同样的产量则需要40余人。

传送到最后,自动化装架机将一组菌包一层层摆放到铁架上,送往灭菌车间杀菌,再送往接种车间,由刺孔机给菌包扎眼,然后将菌种放置到孔里。装满后,工作人员开着叉车将铁架叉走。

打开智能温室大棚的门,映入眼帘是一排排四五米高的铁架,大棚内采用集约化多楼层种植方式,向空间要资源,菌包整齐罗列在铁架上,从门口延伸到棚内的最后一寸空间。一共30个大棚,每间都配有喷淋管、灯带、冷气管等,恒温恒湿都是自动化控制。

菇房内一架架菌包整齐排列,菌包上一丛丛秀珍菇如云朵般簇拥而生,菇香扑鼻,灰白相间,十分喜人。

“目前我们主要开展猪肚菇和秀珍菇生产,日产秀珍菇5000斤左右、单价每斤6到8元;日产猪肚菇2000斤左右,单价18到22元每斤。菌包厂每日产值7万元左右,年产值2000余万元。”沿河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海容表示,新年要来了,车间正在加强菌包生产,为年前的市场做准备。

以智能化、标准化种植方式种植农产品,能确保全年保质保量不间断供货,也有效解决传统农业季节性生产与市场全年不间断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保障。

共同富裕描绘“和美乡村”

食用菌基地“联农带农”拓宽群众致富道路。基地用工量持续增长,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就近就业机会。2023年来,基地每天带动周边劳动力50余人就业,每月支付劳务工资15万元左右,切实解决了当地群众就业难题,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幸福指数。

“在食用菌基地务工,比干别的农活轻松得多,每天骑上电瓶车,5分钟就到厂里了,有时间我就来干活。”马脑村村民冉旭琴高兴地说。

秀珍菇从菌包上架开始培育,只需7天就进入采收旺季。而采收鲜菇,几乎每天都需要雇请工人。由于采收是计件工资,间歇时间都可以派上用场,时间上比较自由,家里又顾得上,很适合冉旭琴这样家有老小需要照顾的家庭妇女,实现照顾家庭和工作两不误。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沿河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小波表示,通过有效推进闲置低效资产确权盘活,让产业兴旺起来,让村民增收渠道多起来,让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

近年来,沿河抢抓机遇,立足实际,持续以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龙头企业及大户对资产进行盘活加固,对部分不符合市场前景的资产,采取改扩建等方式进行重整盘活,对资产设备跟不上的,通过优化结构顺应时代要求盘活资产,推动产业多元发展,探索发展新路径,带动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来源:微沿河

精彩推荐









易菇网
易菇网官方网站公众微信平台,发布食用菌行业资讯,普及食用菌技术,促进食用菌行业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