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夫
吴公仪
不过仔细看,陈克夫这现代装束也太现代了,身边还一群外国教练团队在指点战术,脚上穿的……
是的,听起来很离谱,不过在当时,这是一场发生在拳击台上的,传统武术对现代搏击的比武……
当时香港报刊上连篇累赎的炒作,是说吴公仪不是猛龙不过江,来到香港,对西洋搏击出口不逊,而白鹤门出身,同时修习拳击和柔道,是香港拳击冠军的陈克夫,为维护拳击尊严,在其师兄,香港拳王李剑琴(白鹤拳师兄,也是香港拳击奠基人之一,当时的第一代拳击手和后世的第一代散打家一样,多有传武背景)的促成下,愤而出战,
关于比赛的报道,不过李剑琴写成了“李建勤”。
由美国作者马修· 波利所写的《李小龙,神话与真实》一书中,作为李小龙小时候发生在香港的一件武林事件,也书中也作了记录,也是定性为“传统与现代的较量”——“吴公仪是位传统人士,53岁,时任香港鉴泉太极拳社社长;陈克夫更偏向现代,34岁,习练白鹤拳、日本柔道及西洋拳。太极名师吴公仪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宣称他愿意随时随地与各个拳术的习练者比武切磋。对于他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这算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这封公开信也成了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陈克夫公开回应,愿与之一战。香港小报借机进行炒作。它被塑造成了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纯粹与融合、保守与开放以及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之间的较量。”
其实了解了背景,再回头看两人的比武,虽然水平不高,但确实可以看到,吴公仪是传统的理念,是站桩输出,而陈克夫明显是拳击的理念,强调移动和躲闪。场面上陈克夫占优一点,但在将吴公仪逼到绳边时被对方反击打中鼻子流血,算是打了平手,另外就是双方本来为了安全约定不起腿,但最后打急眼都互相踢了一脚,导致赛方中止了比赛。判成平局。
应该说,两人代表的就是当时的中国搏击擂台水平(世界水平当然比当时的国内高的多,这一点回头另说),香港和上海,哈尔滨等当时比较洋化的中国城市一样,西洋拳击是比较时髦的运动,但并没有当时欧美专业拳击家那么高的水平,多为一些业余从事者。陈克夫,李剑琴都属于中国第一代拳击人,他们的水平在今天看来并不高,不过都是开创先行者,另外,陈克夫参加无拳套的比武,对方又是“不按套路出牌”的传统武人,也让他相当不适应,打不出平时的水平。
其实,在武术的古典时代,无论是日本,还是欧洲,都没有徒手武术的生存空间,日本直到明治废刀令才引进了琉球的空手道,欧洲直到1774年才出现现代意义的拳击,而拳击成为今天的拳击更要到二战之后的世界大同之后。中国也不可能例外,在古代当然也有一定拳术,不过比起主流战场需要的兵器武术,都是非常非主流的,就像戚继光所说“拳脚无用于大阵,为入门之艺”。但到近代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世界进入法制社会,商业拳击的兴起,拳击和搏击才逐渐达到今天的水平。
中国武术今天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欧洲传武(HEMA)和日本武道,中国武术的还原和发展都有较大差距,这是应该正视和努力的,不过还是应该实事求是,不能马保国对形意拳的王庆民,为了黑传武,形意拳的王庆民被说成搏击爱好者。陈克夫对吴公仪的传统与现代之争,为了黑传武,被说成是传武内战。
柳生宗矩,菲欧雷.德.利贝里,或者中国的戚继光俞大猷,这些古代的兵器武术家,在一场场的生死搏杀中成就了伟大的武艺,正如今天的拳王和冠军,在一场场的徒手比赛搏杀和优胜劣汰中,把技艺推到完美。最后来看一下各个时期的拳击和擂台比赛。感受一下拳击的进步。
1929年的泰拳比赛,可以看到王八拳也很多(从上而下的拳法并不是不行,而是不适合擂台)
1935年的拳赛,比十几年后的陈克夫的水平肯定是高了,但和今天仍然是差距巨大的,James Braddock vs Max Baer双方都是美国拳击史上的重要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凡是能保留到今天的拳赛录像,基本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不会是普通人的比赛。
1948年,Rocky Graziano vs Tony Zale,已经开始具有较高的水平了,这时已经基本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拳击。
来源:功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