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个应该是常识,但很多人并不了解的事实,中国武术里,形意拳,八极拳,这些名称所说的“拳”,并不是“拳击”,拳脚的拳,而是门派,军事、武术培训机构,甚至是准军事组织的意思。
比如义和团的前身叫义和拳,就是个典型的民间准军事组织,打仗时也不是用拳,而是冷热兵器。
当然义和拳属于因为工业文明的外侵而临时组织起来的,相对比较混乱,也没有完善的武术体系,今天说一个比较成熟的门派——形意拳。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特别是近代军队、民间武术的形成过程。
一、创始:反清,从军队到民间
首先看形意拳的创始人,姬际可。姬际可,山西人,字龙峰,生于1602(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1683年(清康熙二十六年)。据资料记载:姬际可从小学文习武,曾为明军军官,擅长枪术,有飞马点椽头绝技,号称"神枪"。可知姬际可的核心技术是枪术,也是明代缺少骑兵的中原武人最重视的军事技能,这也是后来形意拳被称为“脱枪为拳”的原因。
官方记载,1644年后,姬际可访学于嵩山少林寺,终日与众僧研讨武技。1644,正是清军入关的年份,可知姬际可的明军与清军或吴三桂的关宁军的战斗中兵败,为避清朝的追捕躲入少林寺。明亡时,少林寺大量收容反清人士,除了姬际可,还包括生活于康、雍、乾年间的大侠甘凤池的老师朝元和尚,本是明宗室,明亡后也隐居少林。引起清朝的不满。
相关阅读:忘掉武侠影视和小说,告诉你最真实,完整的少林寺千年历史
官方记载,姬际可在少林寺十年,创立了心意六合拳。可知:姬际可在此期间希望有机会反清复明,他创立的拳法实际上也是为军事训练,特别是军队枪术训练做准备的。戚继光说“拳法无用于大阵”,又说拳法是军队的“入门之艺”,可见将拳法训练作为兵器训练的基础,是至少在明军中就是普遍的。这也是为什么说形意拳的拳法是枪法的基础的原因(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劈钻崩炮横分别是五种兵器的训练基础)
而“形意拳为岳飞所创”的说法,也明显寄托了形意拳反清复明的精神寓意:"岳武穆王,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为拳,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际可字龙峰者,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意既精粹,语亦明畅"。
冯子建油画作品《郾城之战》
这当然不可能,伪托岳飞,一是岳飞的步兵可说是中原步兵阵的巅峰,被金军称为“撼山易,撼岳家军(军阵)难”,而大枪又是步兵阵的最重要兵器之一。另外清前期自称“后金”,岳飞是与金国作战的,这又是典型的反清寓意。
二、发展:镖人时代
姬际可在少林寺一待十年,但清廷却日渐稳固,反清复明无望。这样下去,形意拳可能就作为一个不知名的拳种流传下来了。但一个商业集团的需求使得形意拳名扬天下,这就是晋商。
清朝入关后,从龙有功的晋商被朝廷大力扶持,随着清朝国势的上升,生意直至日本、中亚和俄罗斯,成为国际“白银帝国”,而晋商们成为巨富之后,一方面在兵荒马乱的古代,就成为被匪帮武装重点关注的目标,于是有了武装护院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做国际长途贸易,则有保镖的需要。于是和前朝少林寺的“僧兵”一样,晋商的“商兵”就成为了必须且合法的需求。
在山西的太谷,平遥等地,一些功深艺精的著名拳师,特别是形意拳师,纷纷被一些家业殷实的巨富所聘用。太谷城内的孟家、武家,城外的北汪村曹家、上庄村王家等商家大院,护院拳师基本上都是练形意拳的师徒们。城乡大贾所聘拳师与家兵数量虽各不相同,但仅曹家兴盛时,就有家兵500多人。
这不是武馆,而是晋商“晋泰源”钱庄
曹家聘用形意拳大师吕学隆(人称三光师傅)为护院头目。三多堂是曹家的大本营。护院职责分东、南两院。护院头目始由吕学隆与袁老四负责,后由形意拳师张永义(布学宽弟子)和朱福贵(人称牛师傅)接替。护院拳师和家兵不仅要保护三多堂,而且要保护曹姓的全族人家,除有人常驻三多堂外,曹家全寿堂药铺和三多堂院相连相通,每日黄昏之后,三多堂的大门就关闭加锁,断绝行人,护院人坐在全寿堂柜上,为三多堂看门。夜静后,护院人手执马棒,在三多堂院内开始巡查。日日如此,从不间断。三多堂也曾遭响马贼寇的抢劫,但均被护院人打退,财产未受损失。这些护院拳师和家兵,除平时自己刻苦下功外,每逢三、六、九还要进城和县里的士兵一起操练。在拳师们技击实战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形意拳也有了更大的进步与发展,镖务的实际需要形成了形意拳朴实无华、实战性强的特点。
晋商参与的丝绸之路贸易
晋商在莫斯科开设的商铺
晋商的“白银帝国”布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库伦、俄罗斯及日本和朝鲜等。商业的兴旺,渗透着形意拳师们的心血。史料记载:"北方陆路上,响马贼匪时出时没,虽际承平株未然尽绝,故商旅之有辎重者,必雇用镖客以保无虞。此等保镖之人素有拳勇,每有绝技,仓卒之间盗匪眼识其人翻然避去。长途夜深,重载晓行,群盗不敢即时下手,车辆乃可安然过境。然所以酬镖客者,其资亦不菲也。"
云集晋中各县商号达数千家,各大财东都有自家的镖师。清嘉庆年间,祁县形意拳师戴隆邦父子所设的"晋盛镖局",主要服务于晋商巨贾。"晋盛镖局"护镖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运镖从未有闪失。明、清以来,河北沧州一带武林名师倍出,人称"藏龙卧虎"之地,向来有镖不喊的旧规。镖车路经沧州,都掩旗不喊,登门拜访当地名师,赠金而通过沧州。一次,戴二闾的镖车路经此地,随从不知当地规矩,而引起当地拳师的麻烦。二闾给以赔礼道歉,沧州拳师则要见手比试高低。他们过招后,互相敬佩结为挚友。戴二闾名震武林,并引出河北深县拳师李飞羽到山西祁县苦心学心意拳的史话。
晚清火器输入,经官府备府发予枪证,镖师也可以合法持枪。形意门布学宽保镖于东、西口时,"坐骑黄驃马,腰挎盒子枪"。除有高强武功外,还有枪打香头的绝技。他精通"黑国语",保镖从未有闪失。是晚清镖师的代表形象。
注:黑国语主要形成于解放前商业、武林、帮会、土匪各团伙之中。他们有的受到官府支持,有的被严格限制、取缔、打击。为生存计,为适应险恶的外部环境,他们创造、借鉴和完善了一整套“黑国语”。这对加强其内部控制,保守机密,辨识敌友均起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江湖特别是武林人士使用“黑国语”为沟通工具后,能使素不相识的产生一种亲密感,彼此都有一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体验。这就是说,“黑国语”沟通的双方适才那种隔膜、戒备、敌视的状态便为一种温和、友善、热烈的氛围所取代。所以说,不管是那个武术拳种流派的人,熟练地掌握、运用“黑国语”是至关重要的,不然他就不能吃练家子饭,而且还有被当作不“忠”对待的可能。
综上而言,“形意拳”是一套由古代军人创立,后经民间需要变革,集拳法、枪法,刀法,骑射,江湖规则手段等等于一体的一个武术军事培训体系,
三、今日形意拳传承
随着铁路的发展,保镖行业消亡,热兵器的出现使形意拳之类的传统武技更加没落,抗战时期,形意刀法参加西北军大刀队的训练,为抗战作出英勇的牺牲,可以说是形意拳在历史上为民族的最后贡献。而今天,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真正的,不偏差的,接近古代意义上的“形意拳”究竟是怎样的,已经成为让很多现代武术爱好者迷惑的事情。
今天带来的《梁氏形意拳》一书,相信可以解答很多武术爱好者的长久疑问。
让很多武术爱好者疑惑的,是今天很多传统武术教习的失传,断代,以及“秘不外传”“自我神秘”等陋习带来的困惑。而本书则会完全摒弃这些疑惑,带你一探真实的,接近古代历史上的“形意拳”。
本书作者杨立德。生于1910年,逝于2002 年,天津人。自幼习武, 师承郭汉之先生,得梁氏形意拳全诀全法,功夫纯正,技艺高超,且能研悟拳理,精诚实践。杨立德先生淡泊名利,笔耕不轰,常将研悟之理记之于册,曰:“为备忘,非著述也。”计有数十万字资料存世。师曾言:“传当世莫如口,传后世莫如书。”本书正是杨先生武学传之后世的一份珍贵资料。
本书分为:津京诲言录、习武笔记、五行掌法、形意枪法、形意拳术见闻论五章,“津京诲言录”为杨立德先生写给高足刘长国的书信精选而成。刘长国1966年师从杨先生学艺,因住在北京,与杨立德先生分居京津两地,杨先生平时经常通过书信方式向他传授拳艺,得暇相见时再口传面授。30余年,累计书信500余封,面授几十次。刘长国精选书信中拳学至要内容集成为“津京诲言录”。此部分是杨先生传授刘长国拳艺的珍言秘语,言语浅俗,析理准确,深入浅出。以其丰富的习拳经验、精诚的实践体悟,将玄妙无形的拳理、功境,讲述得明白无误,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因为是写给亲传弟子的私信,也是杨立德先生最真切无私的武术教学,是今天难以再见的珍贵资料。
除武术教学之外,也包括当时与一些同道的切磋比武记录:
二人一搭枪,他即刺我前胸,我当即向左前上步(鼍形步),身随步略向右转枪刺出,中其手。再搭枪,他扣我枪,仍刺我胸,我即向右跃,以单手枪刺中他手,因单手较长,易于刺中。再刺时,他即用虚扣晃我,我也只划不攻。如此数次,我即虚向其胸部刺去。他也用单手枪刺我手臂,我即撤右步抽身划下他枪。随即用庄家乱砍柴法,节节劈进而他是单手枪,其力微弱,我用实劈即将他枪劈落于地。他回头便跑我顺手将枪朝他后背抛去,刺中他臀部。老师当即命停止。事后李某对我的同学说我的枪法太乱,是野战,没规矩
还包括一些医疗养生方面的珍贵方法:
“习武笔记”是杨立德先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近20年学拳笔记摘选,这些体悟与经历的记录朴实、真切。
“五行掌法”“形意枪法”皆为梁氏形意拳之秘法,极少外传。五行掌法为祛疾健身之灵丹、武功筑基之宝筏。枪法取诸家枪法之长,增形意枪法之妙。此二功法乃梁氏形意拳之精华。“形意拳术见闻论”是杨先生搜集整理拳谚俗语,并加以解译评论之文。另有杨先生遗稿“操剑五法”,直言剑法之魂。
以上是对梁氏形意拳的高度概括,精确、完整的阐释,是梁氏拳法的经典、圭臬,由此可以窥见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
来源:功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