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神秘富豪的崛起与谢幕

体娱   2024-10-22 22:09   英国  
订阅 米饭商学院 ▲ 做您的私人商学院
作者:Jiehong
来源:米饭商学堂(ID:mifunmba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01


1997年,当马云刚开始创业,创办“中国黄页”时,他可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日后改变全球电商格局的大人物。那时候,他的烦恼并不复杂:哪里找个便宜的办公室。一位好友给他出了个主意:“租房子太贵了,干脆买套大点的房子,既能办公还能住,一举两得,省下不少钱。”
于是,马云一咬牙,从自己那并不丰厚的“存款宝”里掏出45万,在杭州湖畔花园买下了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这一买,几乎把他当时的积蓄全花光了。而这套风荷院1单元202室的房子,也成了阿里巴巴的“根据地”,日后被奉为互联网创业者的朝圣地
当年,湖畔花园的位置偏得很,四周都是鱼塘和柿子林,去一趟得先坐25路公交车,再换2元一位的三轮车,沿着泥泞的土路才能抵达。没想到,这个看似无人问津的小区,竟成了马云发家致富的**“风水宝地”**。
多年后,马云感叹湖畔花园的“风水太好”,因此悄悄找到当年这个项目的开发商戴志康,想在上海再“续福缘”。这一次,马云的眼光放在了上海世纪公园旁的顶级中式别墅项目——“九间堂”,当时售价过亿。虽然此时的马云早已是互联网巨头,但回想起当初在湖畔花园的起步,谁能不感叹命运的神奇呢?

02


1993年,戴志康南下海南,早已成了国内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彼时,他不仅是国内首家公募基金——富岛基金的“操盘手”,更是在股市和房地产界如鱼得水,人人敬畏。戴志康身边的助手宋卫平,后来更是成了绿城集团的“掌门人”,但当年他可还只是在帮戴志康打理海南的房产项目。
当时,宋卫平的大学同学周庆治在杭州拿了4000亩地,可资金周转出了点问题,于是找到宋卫平做中间人,想让“有钱有势”的戴志康接盘。
戴志康虽然财力雄厚,但也不敢全盘“梭哈”,碍于面子,勉强买了260亩地。
谁能想到,这块地后来摇身一变成了湖畔花园,而马云恰好在此耗尽积蓄买下了一套房子,也成了日后阿里巴巴的“发源地”。
这边戴志康在股市里风生水起,靠重仓苏常柴、四川长虹等股票赚了2亿多,彻底“咸鱼翻身”,赢得了“中国私募教父”的美誉。
而那一年,马云刚刚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拿着“互联网老师”的身份还在为公司生存焦头烂额。
两人都是33岁,一个已是资本市场的传奇人物,另一个则还在为事业拼命,活脱脱一个天壤之别的云泥之差。
不过,马云虽入资本市场晚,但后来证明,他的“登顶之路”比戴志康更加波澜壮阔。而戴志康,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私募教父,却最终走向了另一种命运。

03



1964年,戴志康出生在江苏海门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有六个孩子,他排行老四。
按理说,这样的出身注定了他可能一辈子都与泥土打交道,但戴志康偏不信命,打定主意要“考出去”。
果不其然,他凭借自己的努力,1981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后来又进入被誉为中国“金融黄埔军校”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学霸光环加身。
硕士毕业后,戴志康被分配到中信实业银行工作,端上了体制内的铁饭碗,担任行长办公室秘书。
这本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稳妥路线”,但戴志康不安于现状,觉得在体制内混日子实在没有前途,“当不了风口浪尖的猪,还是算了吧”,于是,他跟随当时的“南下潮”,毅然辞职,冲到了海南,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无情。
戴志康发现,离开体制的他,才华暂时似乎一钱不值。
没有资源、没有关系,公司的经营如同在沙漠中撒网,半年过去了,仍旧毫无起色。
面对现实,戴志康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北京,找了一份在德国德累斯顿银行的普通办事员职位,内心的落差简直可以用“跌到谷底”来形容。
转机出现在1989年,25岁的戴志康迎来了人生中的贵人——大学同学张志平。
张志平时任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兼任海南证券公司董事长,看重戴志康的才华,力邀他再次南下海南。
戴志康抓住了这次机会,出任海南证券公司办公室主任。
1992年,戴志康更是受命组建中国首家公募基金——富岛基金,成功募集到6000万元资金。
借助资本杠杆,戴志康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初试锋芒,短短半年便赚到了500万元。
从农家少年到资本新贵,戴志康的故事堪比小说中的逆袭典范。

遗憾的是,这些钱来得快,去得更快。
1993年,由于国家对过热的股市进行调控,措手不及的戴志康不仅赔光了之前赚到的钱,还负债一个多亿。
痛定思痛的戴志康开始闭门不出,苦心钻研国内外各类投资学,学习在国内还少有人知的索罗斯、巴菲特投资哲学,决心找机会东山再起。
1993年2月,戴志康与好友一起创立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再次筹资杀入股市。
可他运气不佳,创业不久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A股大崩盘,连续18个月内,上证指数跌幅79%,戴志康再度负债累累。
好在此时的戴志康早已今非昔比,他对股市的起起伏伏不再纠结,而是找到一家企业,筹资2亿杀回股市,重仓苏常柴、四川长虹等股票。
戴志康依靠自己总结的“价值投资”理念,大举低吸高抛,搅得国内证券市场天翻地覆,狂赚了1个多亿。
在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中,戴志康最初看好管金生的做空,可很快就嗅到不一样的气味,果断改为做多,最终轻松赚了近千万。
1998年,戴志康又看好新兴的网络股,集中购买了大量电广传媒、中信国安、东方明珠、上海梅林等股票,并在市场狂热之际全部清仓,再次大赚一笔。
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投资不仅让戴志康彻底还清债务,还让他博得“中国私募教父”的美誉。

04



在资本市场中,能被称为“教父”的人,绝对不是靠运气,而是凭借惊人的嗅觉和极高的风险管理能力。
戴志康,这位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奇人物,正是这样一个角色。
即便在他股市操作如鱼得水的时候,戴志康却敏锐地意识到:“资本不过是一串冰冷的数字,泡沫迟早会破,实业才是立足之本。”
于是,他开始带领证大集团向实业转型,正式进军房地产市场。
而这个决定不仅成就了他的事业,更间接造就了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诞生。
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当马云在湖畔花园那套房子里对着“十八罗汉”讲述他那让人似懂非懂的互联网梦想时,这个场景背后的推手竟是戴志康。
要不是他果断转型房地产,决定将手中的湖畔花园项目低价出售给普通购房者,马云很可能买不到那套办公室兼住所的“起家宝地”。
回到当时的湖畔花园,虽然现在看起来是创业者的圣地,但在90年代初,那片区域还算不上“黄金地段”*。
周围不过是鱼塘、柿子林,想要到达那儿还得靠公交加三轮车的组合拳。而戴志康对这个项目并不是特别在意,他真正放眼的,是比湖畔花园更遥远、更荒凉的地方——上海浦东。
那时的浦东可不如今天这般繁华,90年代末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
上海人普遍抱有一种观念:“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市场萧条到什么程度呢?
哪怕是现在房价动辄破天的浦西,商品房销售当年都相当困难,甚至还得靠“蓝印户口”政策(买房送户口)来吸引外地的富裕人群。
可戴志康偏偏不信邪,他坚信浦东是上海未来发展的核心,于是抓住机会,用股市中赚来的钱,低价购入了浦东大片的土地,一买就是10年的土地储备。
事实证明,戴志康的眼光确实毒辣。
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浦东的发展飞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土地价格迅速飙升。
特别是在浦东的联洋板块,他一举拿下了一块看似破败的农田,周围散落着几座破旧的农民房。
谁能想到,戴志康在这里开发出了上海滩顶级的中式别墅区“九间堂”。
这片以传统中式设计为主的高端项目,如今已经成为顶级豪宅的代表作,吸引了众多上海资本圈的富豪入住。
从1993年到2006年,戴志康在房地产市场上可谓春风得意,他在浦东的地产项目一一落地,随着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他的身家也水涨船高。
相比之下,国内股市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长达五年的熊市,显得黯淡无光。
戴志康的这次转型可以说是一次华丽的“撤退”,他从股市中全身而退,带着资本转战更具前景的房地产市场。
不过,说是“退出”股市,戴志康却从未真正离开过资本市场的游戏。
他一直在资本和实业之间游刃有余,运用资本力量推动房地产发展。
而这看似成功的双轨策略,也为他未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房地产的高歌猛进让戴志康尝到了巨大的甜头,资本的滚雪球效应更让他有了越来越多的冒险资本。
正是这种无往不利的成功,蒙蔽了他的判断,使他在未来面对市场变局时难以应对。
戴志康的辉煌故事在中国商界是一段教科书式的传奇,他不仅靠股市崛起,又在房地产界声名鹊起。
然而,风光背后的暗流,最终还是将这位昔日的资本教父推向了深渊。
那些曾经的精准投资,那些“看似赌对了”的商业决策,似乎都在为他日后的失控埋下伏笔。
最终,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资本教父,也没能逃脱财富泡沫的宿命。
中国的商界风云人物,一个个走上历史舞台,风光一时,但他们的落幕,往往比他们的崛起更具讽刺意味。
戴志康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05



戴志康在开发上海房地产的过程中,早早嗅到了土地的巨大增值潜力。对这位资本市场的老手来说,卖掉手中的土地固然能快速盈利,但这样一来,未来的“升值大餐”就没他什么事了。
于是,戴志康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边开发住宅,一边布局商业地产和酒店,这样土地的长期增值收益还能握在自己手里。
这种思路与万达的王健林不谋而合,但不同的是,戴志康走得更早,玩得更高端,资本市场的操作更是得心应手。
2003年,戴志康借壳“四海互联网”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将公司更名为上海证大房地产有限公司。
这一上市的操作让他重返资本市场,继续他的套利游戏。
2005年,证大从鄂尔多斯国资委手中接过ST天然1.2亿股,转让价每股仅0.60元,合计不过7200万。
等到2008年禁售期一过,戴志康开始大规模减持,到2010年,证大净套现近11亿。
这个低买高卖、稳准狠的操作,为戴志康带来了接近10亿的利润。
这一手虚实结合、资本杠杆的艺术,戴志康早已炉火纯青。
他坚信,没有实业支撑,资本的风险不可控;但没有资本助力,实业无法做大做强。
于是,借助资本的强大推力,上海证大迅速扩展,从开发联洋社区、证大家园等高端住宅项目,到建设大拇指广场、证大五道口广场等商业地产,证大俨然成为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翘楚。
其中,浦东联洋国际新社区的大拇指广场更是戴志康的得意之作。
作为国内首个摒弃传统购物中心模式的商业艺术地产项目,22座独立建筑错落有致,C位放置的是法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恺撒的“大拇指”雕塑。
这一项目不仅充满艺术气息,还成为上海十大城市景观建筑之一,令人赞叹戴志康在商业地产上的独到眼光。
尽管资本运作风生水起,但戴志康始终坚持,自己不仅是个商人,更是有历史担当的企业家。

喜欢穿中式对襟褂子和布鞋的他,自称热爱哲学、痴迷艺术品收藏,常被人称为“戴老师”,但他又拒绝被定义为“文化人”。
因为在他看来,文化人过于纯粹,难以真正成事,唯有实业才能成就理想。
然而,戴志康的狂傲常常让他显得与众不同。
他曾在一次浦东政府的企业家会议上,可能因对会议组织不满,他环视一圈后大声说道:“我就是从0做到100亿的戴志康!”
这种自信满满的风格引发了不少议论,甚至在文化圈里也有人对他颇有微词。
某次,戴志康旗下俱乐部举办文化讲座,邀请著名学者秦晖主讲,然而,戴志康既未亲自迎接,也没有安排会后宴请,反倒让人准备了一张他专属的红木雕花宝座。
他中途进场,端坐片刻后便离去。留下那张孤零零的宝座耸立在会场中央,场面显得有些滑稽。
戴志康并非暴发户式的猖狂。
事实上,他骨子里反感许多体制内的繁文缛节,甚至对某些学者专家也颇为不屑。
他推崇的偶像是晚清实业家张謇,这位通过商业实践改造社会的先驱深深影响了戴志康的商业理念。
然而,戴志康心中始终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无论多有钱,企业家很难被历史记住,更难超越时代。
他渴望通过资本力量滋养文化,成就不一样的抱负,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世界的碰撞,最终却将他推向了命运的漩涡。

06


戴志康曾经豪言:“投资做得最好的人,不是财务专家,而是艺术家和哲学家。” 
这句话听起来既高深莫测,又充满了他一贯的文艺情怀。
基于对艺术的追求,戴志康在证大集团如日中天时,专门飞到巴黎参观蓬皮杜艺术中心。
回来后,他感叹道:“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但我们连一个像样的美术馆都没有,真是徒有虚名。”
于是,戴志康决定建造一个集艺术与商业于一身的超级项目,这就是著名的喜马拉雅中心,它象征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高度。
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个商业地产,而是戴志康心中的“文化乌托邦”。
项目启动于2007年,彼时的戴志康风头正劲,以百亿身家登上“胡润百富榜”。
同年,马云虽然财富只有50亿,但阿里巴巴已经在电商领域风生水起,人生轨迹开始显现分水岭。
而戴志康则把全部的心血投入了他的文化巨作——喜马拉雅中心。项目汇集了酒店、美术馆、剧院和商场,由日本知名建筑师矶崎新操刀,设计理念极其超前,即使今天来看,仍然颇具震撼力。
不过,戴志康的艺术情怀最终让他为梦想买了单。
原本预算10亿的项目,随着设计师团队递交的25亿报价,迅速膨胀到了30亿。尽管这个价格几乎吞掉了证大当年的全部营收,戴志康依然信心满满地接下了这笔“文化豪赌”。
但他没有预料到,喜马拉雅中心的运营模式是只租不卖,这意味着至少要运营十多年才能收回成本,而证大的现金流早已捉襟见肘。
与此同时,证大在房地产领域的项目开发也因为戴志康坚持“精品路线”而陷入了资金回流缓慢的困境。
他的房产项目开发周期过长,资金压力越来越大,结果失去了加入头部房企的绝佳机会。
在竞争对手迅速扩张的同时,戴志康却被拖在了原地,错过了规模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尽管喜马拉雅中心成了证大资金的沉重负担,戴志康却依然深信他在资本市场的高杠杆玩法可以力挽狂澜。
在喜马拉雅中心项目启动后,戴志康继续在金融市场上大显身手,证大集团与平安等金融机构联手成立了多个信托投资项目,拿下了新华人寿、西安国投、交通银行、上海银行和太平洋保险等金融企业的股份。
然而,真正让人瞠目结舌的是2010年2月,证大集团以92.2亿元的天价拿下了上海外滩8-1地块,这一举动让证大成为当时的“中国新地王”。
戴志康满怀豪情地说道:“我看着旁边的豫园和外滩老建筑,觉得这块地必须开发成中国的地标性建筑!”
他意图用这个外滩项目翻盘,打造属于他的又一个辉煌时刻。
可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比喜马拉雅中心还要庞大的项目开发预算,需要的时间却只有喜马拉雅的三分之一。
而此时,证大账面上的现金余额,竟然仅有5亿元。
明眼人都看得出,戴志康这是在“孤注一掷”,为挽回之前的损失而再度豪赌。
让戴志康敢冒如此大风险的原因,是他背后站着另一个商业巨头——复星集团的郭广昌。
复地通过多轮增持,已拥有上海证大20%的股份。
在争夺外滩8-1地块的拍卖现场,郭广昌甚至亲自帮戴志康举牌,两位商界大佬达成了短暂的利益联盟。
郭广昌想借戴志康之手为外滩项目上双保险,而戴志康则希望通过联合复星集团,用这个地王项目实现一把翻盘。
可惜,两位大佬各怀心思,却都没有预料到,戴志康的这场豪赌,最终会成为他事业的最后一张底牌。

07



戴志康清楚地知道,上海外滩8-1项目的总投资将高达150亿元,凭他手中证大的实力,根本没法一口吃下这块大肥肉。
于是,他一如既往地寄希望于资本杠杆,打算通过金融手段解决资金问题。
然而,天不遂人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让银行信贷收紧,证大资金链瞬间告急,出现了46亿元的逾期。
眼看着每天光滞纳金就高达460万元,戴志康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困境,这块到手的“肥肉”眼看着就要吐出去。
局势一步步恶化,当戴志康不得不将外滩项目公司的股权转让给海之门公司时,老谋深算的郭广昌果断出手,复星国际趁机占据了项目50%的股份,而戴志康自己只能勉强保住海之门公司35%的股权,剩下的股权分别由绿城和磐石投资持有。
郭广昌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原本计划按之前的协议拿下整个外滩项目,谁料戴志康却不按常理出牌,觉得复星的出价过低,于是祭出了一招“一致行动人”策略,将绿城和磐石的股份全数揽入自己旗下。
为了填补资金缺口,戴志康选择“一女二嫁”,把50%的股权一边卖给郭广昌,另一边卖给了潘石屹。
这下子捅了马蜂窝。郭广昌怒不可遏,昔日的亲密战友瞬间反目成仇,双方对簿公堂,撕得不可开交。
最后,2015年,SOHO中国宣布退出,复星如愿全盘接手外滩项目,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然而,戴志康也并非一无所获。在将SOHO的股权出让后,他手头多了一笔可观的转让费,得以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大展拳脚,在山东、江苏、四川、河北、内蒙古等地陆续开发了十几个商业和住宅项目。
不仅如此,2013年,证大还斥资约8.38亿港币,收购了南非约翰内斯堡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戴志康当时雄心勃勃地宣称,计划投资80亿到100亿美元,“把这片地打造成南非的陆家嘴”。
然而,铺得太大的摊子最终让戴志康措手不及。
资金链捉襟见肘,这些项目最终大多沦为烂尾工程,证大的地产成绩也一再不理想。
2015年2月,戴志康突然以12.507亿港元的总价,将自己和女儿戴陌草持有的上海证大房地产有限公司42.03%的股份打折出售给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这一卖,几乎将他的地产版图拱手送出。
对于这次出人意料的退出,戴志康的解释听起来显得云淡风轻:“房地产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这个行业太拥挤,不需要这么多公司。”
但事实证明,证大撤出房地产市场后不久,整个行业迎来了新的黄金爆发期,戴志康这一次的战略误判让他错失了成为头部房企的绝佳机会。
离开房地产的戴志康,转而将目光投向了他一直看好的互联网金融。
早在2010年,当P2P在国内还未兴起时,戴志康就已经开始了布局。
他不仅创办了P2P平台“捞财宝”,还豪掷千万拍下了曾梵志的油画《太平有象》,将其作为捞财宝的Logo,展示出他对这一领域的高度信心。
戴志康认为,金融脱媒、去中介化是未来的趋势,而P2P正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他不仅创办了海门证大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还参股了多个互联网金融项目,甚至一度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凭借着他一贯的情怀,戴志康的金融版图迅速扩展,证大金融体系在短短三年内就实现了约320亿元的借款,建立了五百多个分支机构,拥有员工两万人,位居行业前三甲。
然而,尽管戴志康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风生水起,但他心中的情怀与理想,最终没有改变他将要面对的命运。
在他心心念念的普惠金融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这位昔日的资本教父,又一次走到了命运的岔路口。

08


2015年2月,戴志康突然以12.507亿港元的价格,将他和女儿戴陌草持有的上海证大房地产有限公司42.03%的股份打包出售给了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这次交易的每股售价仅为0.2港元,基本是按净资产打了对折。
面对这样的“跳楼大甩卖”,戴志康给出了一个极具哲学味道的解释:“房地产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这个行业太拥挤,不需要这么多公司。”
听上去潇洒极了,可事实证明,这次的退出时机简直是战术性失误。
证大刚刚撤出房地产市场,整个行业就迎来了新一轮的黄金爆发期。
这意味着戴志康错失了让证大跻身国内头部房企的机会。
曾经在房地产市场风光无限的戴志康,这次选择了“提前出局”,结果却沦为了一场令人唏嘘的战略失误。
离开地产后的戴志康并没有因此退缩,他的目光转向了他早已看好的互联网金融。
早在2010年,当国内的P2P平台还在襁褓期时,戴志康就已经开始布局。
他不仅是先知先觉,还用行动表达了他的信心——在那一年的芭莎明星慈善夜上,他豪掷千万,拍下了曾梵志的油画《太平有象》,并且决定把这幅画作为他旗下P2P平台“捞财宝”的Logo。
这样一个文化人+资本家的混合体,又一次展示了他对P2P市场的信心满满。
戴志康对记者表示:“我最看好的是P2P,因为它代表了金融脱媒、去中介化的未来。”
话虽如此,戴志康的情怀似乎从未减退。证大金融的员工回忆说,戴志康常常提醒大家,贷款要贷给那些经营不易的小微企业,要去做银行不愿做的小额贷款,这才是真正的普惠金融。
这种带有理想主义的金融理念,显然在商业世界中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却又显露出他对普惠金融的执着追求。
在戴志康的理想与情怀驱动下,证大金融体系在短短三年内扩展迅猛,P2P平台的业务规模达到了320亿元,并在全国设立了五百多个分支机构,员工人数也激增至2万人,一跃成为行业的前三甲。
戴志康的互联网金融布局看似蒸蒸日上,但现实总是比想象更加残酷。
尽管他不遗余力地推动普惠金融,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并不是光靠情怀就能驾驭的。
P2P行业后来所爆发的种种危机,让他为自己的情怀和布局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位曾经的资本教父,虽然在房地产市场错失了最后的辉煌,却依旧在金融领域上演着自己的理想主义故事。
只不过,这一次,他的结局,充满了更多的悲情色彩。

09


戴志康曾对自己的商业天赋充满信心:“只要我去做,没什么不可以成功的。”
这位曾被称为“金融界的哲学家”,坚信自己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控,然而,即便是久经沙场的老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2018年,随着P2P金融平台的乱象丛生,国家开始对行业进行严格管控,大量平台相继暴雷,行业哀鸿遍野。
曾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踌躇满志的戴志康,终于碰到了“灰犀牛”。
2019年,戴志康的“证大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宣布停止运营,紧接着旗下的两大金服平台“捞财宝”和“捷越联合”也接连爆雷,停业清盘,证大金融体系就此崩塌。
曾几何时,戴志康的情怀与理想驱动着他一次次在资本市场上如鱼得水,但现实最终冷酷地将他的滚烫梦想碾碎。
2019年9月1日,上海警方发布公告,55岁的戴志康因涉嫌设立资金池、挪用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且已无力兑付,向警方自首。
昔日的“私募教父”,终于走到了自己事业的尽头。
同样55岁的马云,此时的阿里巴巴已实现年度营收3768亿元,蚂蚁金服也站上了1200亿元的顶峰。
这两位曾在商海中并驾齐驱的同龄人,人生轨迹在此刻显得天差地别。
一个登上了全球财富的巅峰,另一个却走上了自首之路。
不过,与许多P2P暴雷后跑路的公司负责人不同,戴志康并没有选择“甩锅跑路”。
在2019年8月12日停业时,他连续发布公开信,明确表示:“我们不会跑路,不会失联,将尽全力进行还款和补偿。”
这位曾在商界叱咤风云的大佬,选择以负责任的态度面对失败,展现了少有的担当。
在证大财富微金融解散时,他还提出,要尽可能赔偿员工,并妥善安置所有职员,尽力保留最后的体面。
2022年12月30日,58岁的戴志康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被判刑19年。
这位曾经的商界传奇,带着“92派企业家”、“中国私募教父”、“上海滩金融与房产大佬”等诸多光环,最终从巅峰坠落,身陷囹圄。
虽然世人眼中,戴志康似乎已成为失败者,但他并没有逃避责任。
与那些消失在公众视野的企业家不同,戴志康选择了自首,带着对投资人、对员工的责任,保留了自己作为“江湖大佬”的最后一丝尊严。
讽刺的是,同年,58岁的马云也被传远走日本,低调行事,至今没有明确回国的打算。
两位曾经并肩的商业巨擘,最终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戴志康曾在证大集团的致辞中写道:“人生是一本没有翻到底的书,你不可能读了一页就知道下一页。”
如今,这段传奇似乎暂时告一段落,但绝非最终的结局。
我们还可以继续等待,看看这位曾经的资本教父,能否在未来的某一页重新书写属于他的华丽篇章。

投稿、爆料、合作、咨询
微信:hongyichuanmei23

写在最后:各位朋友,米饭商学堂秉持陈述事实的原则,一直希望写的文章可以揭露不公平事件,希望大家看到很多真相。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被封一个月,为了防止失联,我们做了另两个有特色的公众号,会将不少的原创的深度文章分流过去,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篇篇也都是精品。


米饭商学堂
在这里,读懂商业。弘壹传媒官方账号,以\x26quot;原创、深度、有用、有料\x26quot;为特色,提供品牌孵化、内容电商、营销策划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