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林海博士新书《前车之鉴2:日本失去的30年与少子老龄化》心得。
作者:陈言
图源:JPINS
蔡林海博士在2007年出版了《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十年》后,2024年12月出版了续集《前车之鉴2:日本失去的30年与少子老龄化》(线装书局,162页)。后者主要章节如下:
情景一 从16组数据看日本失去的30年
情景二 日本失去的30年与少子化
情景三 日本失去的30年与老龄化
情景四 以“介护机器人革命”应对少子老龄化
情景五 以养老科技应对少子老龄化:中日未来型产业创新合作的建言
关于日本连续失落30年的原因
日本经济连续失去30年,在世界经济史上实属罕见。
经济学中有“失去的十年”(a lost decade)这个专用词汇,但并无专门用于“失去的二十年”,更无“失去的三十年”相关用词。“失われた30年”(“失去的30年”)在日本媒体中用得非常频繁,也许日本经济确实能够证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出现了连续30年的衰退,而且想从衰退中走出来非常的困难。
过去30年时间里,谈日本经济的失落、衰退,分析其原因的专业书籍、媒体文章汗牛充栋。经济学家、庆应大学教授井村喜代子的著作《现代日本经济论----战后复兴、“经济大国”、90年代大萧条》(有斐阁,2000年新版,510页)较早地分析了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日本经济萧条,而且使用了“大萧条”这样通常只用在1929年世界各国发生的经济危机时使用的词汇。庆应大学另一教授金子胜先后写了《长期停滞》(筑摩书房,2002年,204页)和《平成经济衰退的本质》(岩波书店,2019年,216页)等,分析了上个世纪90年代至2019年前后的日本经济衰退。
比较新的相关著作有小川一夫《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实证分析显示出的机制》(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20年,318页),伊藤隆敏、星岳雄《繁荣与停滞》(中文译文由中信出版社出版,2022年,624页)。小川、伊藤等学者,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对日本经济的连续失落做了研究。
蔡林海博士对日本经济30年来连续失落的分析主要从少子高龄化的角度入手。在分析少子高龄化的影响之前,用了16组数据具体描述了失落30年的情况,包括日本经济仅仅因为泡沫的破裂就让财富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中流以下生活水平”上升到56%(社会不再是主要由中产阶层构成的“枣核型”,开始出现“金字塔型”结构),劳动生产率从全球第13位跌倒第31位,经济规模从世界第二倒退到世界第四,在全球GDP占比从14.5%下滑到4.2%等等。通过16组数据非常清晰地描绘了日本经济在过去30年时间里发生的变化。不是日本经济简单停留在了原有水平上,而是出现了明显的下落。
中国国内有些研究日本经济的专家认为,日本并不存在“失落的30年”,过去的30年应该是日本在为厚积薄发做准备的时期,也正是因为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积攒技术、资本,经济现在能很快振兴起来。不知是否因为这些观点的影响,这些年不少中国资本开始向日本转移,不少富人移民去日本。
蔡林海博士的著作使用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日本内阁府《经济财政白皮书》、《高龄社会白皮书》,厚生劳动省《劳动经济白皮书》等官方文献,对日本经济这30年来的表现及其原因做出了具有说服力的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日本经济的连续失落?井村喜代子、金子胜等从企业垄断、资本的全球化等方面做了探讨,小川一夫主要考察了企业设备投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出现的收缩现象,伊藤隆敏等人更是从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国际贸易等更为广的角度做了分别做了分析。蔡林海博士在综述相关要素之后,将主要分析的视角放在了少子高龄化对经济的影响上。这样的分析日本经济的方式方法,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日本现状,理性看待日本。
少子及高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蔡林海博士在“情景二 日本失去的30年与少子化”“情景三 日本失去的30年与老龄化”中,描述了日本社会中的特异现象。一方面在失落的30年时间里,太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遭遇“就职冰河期”,找不到工作,很多人只能选择做“非正式员工”,致使临时工在总职工中的占比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了2019年的38.3%。临时工充斥劳动市场后,员工教育培训的机会减少,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检测数据造假,正式工与临时工经济上贫富悬殊,进而又导致结婚人数降低、新生儿数量递减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高龄化开始威胁日本财政,照护老年人等的费用支出在20年时间里增加了3倍。老龄化问题在今天的日本愈发严重,解决起来日益困难。
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蔡林海博士将焦点对准“介护机器人革命”,特别详细地介绍了日本介护机器人的6大重点研发领域及13大产品集群,展望了日本介护机器人今后走出日本国门,在北欧和东南亚与当地企业共建开放创新平台的可能性等。
通读全书,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不论少子化还是高龄化,要解决这些问题,让日本经济重回正常发展的轨道,都相当困难。日本在少子高龄化问题上的困境,给了中国不少经验教训,而中日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创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于作者蔡林海博士
2007年蔡林海博士出版《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十年》时,中国国内对日本的研究,主要视角是向日本学习,真正对日本调查分析的成果不多,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的经济泡沫将带来国家发展的长期停滞的学者更少。笔者正是在那个时候读到此书,并去拜会了蔡林海博士。
见到蔡林海博士时,才知道他在一家世界500强日系大企业工作,后来做到中国区副总裁。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日本经济,提出日本是中国前车之鉴的观点(不是只看到日本经济发展光明灿烂的一面),在2007年前后的中国,持这种视角的人少之又少,难能可贵。
十几年过去后,蔡林海博士在得到跨国企业的支持下,目前正从事中日养老高科技方面的事业,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研究日本经济。2024年11月20日,笔者在北京拜会了正好从日本回来办事的蔡林海博士,听他谈了日本经济最近的新变化。
蔡林海博士对企业的了解不是普通学者通过几天、几次的问询调查,阅读企业财报进行研究这个水平,在熟知企业的前提下,去概观日本经济,尤其从少子老龄化这样的比较小的切口深入进去,分析整体经济,指出问题所在,提出建言,这些普通研究家难以做到。
不论是日本经济研究家,还是对日本经济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均能从蔡林海博士的《前车之鉴2:日本失去的30年与少子老龄化》及上部著作《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十年》中,看到他对日本经济变化、问题所在、解决之策等做出的冷静分析,以及对日本社会的深刻理解。
作者为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
更多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
深度文章,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