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法定假期常常会伴随着调休的存在,但有大量机构的节假日安排是跟随交易所是否开市,不需要在调休日上班,这就导致调休日的市场参与者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对调休日前后的资金面产生明显影响。
先看调休日前后的市场特征。调休日的回购成交量会出现大幅下降,且银行机构的交易占比明显提升,非银中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变成了保险和银行理财子。同时调休日由于资金供过于求,资金面往往较为宽松,且能够参与调休的机构能够滚续隔夜,存在融资成本上的优势,以及调休日前常出现非银融出资金价格低于银行的情况。此外,调休日前后货币基金和大行的融出行为会出现反向变化,一方面是市场主流资金需求转为7天品种,货币基金作为该期限的主要资金供给方,会增加融出,进而替代了部分银行的融出,另一方面是调休会影响部分机构做趴账交易,被动地降低了杠杆水平,减少了向银行机构的融资。
再看假期调休对交易策略的影响。(1)春节:跨春节资金面转松的概率较大,资金价格低点往往在最后两日,也常出现非银融出跨春节价格好于银行的情况。同时参与调休的机构在跨春节时的融资成本优势更为明显,可以灵活选择在调休日借更便宜的14天,或是借实际占款天数更短的隔夜-7天,相较于不参与调休的机构,交易策略的利差最多能到100bp以上。(2)五一:跨五一的资金面往往较为宽松且平稳,质押不同券利差和期限利差都被极致压缩,一方面是长假期对银行资金定价模式的影响,资金定价权向非银倾斜,另一方面是因为4-5月常是全年中最为宽松的时段,银行和非银机构融出都较为充裕。因此,市场跨五一时的日内择时较为重要,可多关注非银中较便宜的资金,或借非标准期限资金来尽量减少实际占款天数。若对融资成本没有过于极致的要求,也建议尽早跨过五一。(3)国庆:跨国庆的资金面波动相对较大,主要是受季末扰动的影响,跨国庆价格往往是先低后高,最后一日回落幅度也不大,一方面是受调休影响,不同时点的非标准期限成交使得加权价格存在天然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国庆前后的资金面环境扰动,临近四季度资金面往往趋于中性,甚至会出现收紧,该情况下提前跨国庆会是更优的策略。(4)清明:因调休日一般在4月初,常会对3月的跨月交易产生影响,这时市场上有多种非标准期限资金且定价不一,存在挖掘高性价比期限资金的空间,尤其是在市场主流跨月期限由14天转换为7天的时点。
总体而言,受假期调休影响,银行-非银利差、质押券利差以及期限利差都会出现较大程度上的压缩,且跨假期资金面收紧的概率往往较小,这时存在对非银中更为便宜的资金和非标准期限资金的挖掘空间,更加考验交易员的日内择时能力和资金定价能力。
1.1 假期简述
我国的法定假期常常会伴随着调休的存在,长假期总是会附带上这独特的标志。在银行间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中,公募基金和券商等机构的节假日安排跟随交易所是否开市,在调休日不用上班,而银行和保险等机构在调休日需要上班,进而导致调休时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者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在这样新的市场环境下,资金面也会受到明显影响,市场会被动改变对交易策略的选择,本文将对假期调休下的资金面特征做深入探讨。
近几年法定假期中出现调休的主要包括春节、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和国庆,其中春节、五一和国庆为5天及以上的长假期,一般会调休2天,清明、端午和中秋为短假期,可能会调休1天,国务院一般会将全年调休日总数控制在7天左右。
具体来看,对于短假期,实际放假1天,经调休后放假3天,对于不参与调休的机构而言则是放假4天,在实际的交易中,这些不参与调休的机构不能在假期前融入隔夜资金,不然在调休日到期无法偿还,只能被迫借更长期限的资金,以确保跨过完整的假期。对于长假期,春节和国庆实际放假3天,经调休后放假7天,五一实际放假1天,经调休后放假5天,如果调休日紧接着假期,对于不参与调休的机构而言,假期长度又增加了1~2天,尤其是在国庆与中秋假期合并时曾出现过10天的超级大长假;如果调休日不紧接着假期,就会产生1~2个带调休日的特殊周末,分布在假期的前后,类似于短假期,不参与调休的机构同样无法正常融入隔夜资金,只能在周五借非标准的3天期限跨过调休日,然后度过一个错峰的周末。
此外,考虑到长假期大多在月初,包括国庆和五一,还有部分年份的春节,这时假期调休又会对跨月产生影响,比如调休日紧接着假期时,不参与调休的机构无法正常借隔夜-7天跨月,即使调休日不紧接假期,考虑到借隔夜的实际占款天数过长,实际上也等同于借7天或14天期限,部分机构同样会因此调整跨月策略。
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选择2021年至2024年清明假期作为研究样本区间,合计共14个假期,25个调休日。注意到2024年春节共有3个调休日较为特殊,是因为2月9日为除夕,名义上是工作日,但交易所休市了,大多数机构也都放假喜迎新年,尤其是不参与调休的公募基金和券商,只有少数机构仍在辛苦工作,因此也将该日划为调休日。
注:2024年未在样本区间内的假期调休日做浅色标记。
1.2 调休日特征
调休日的回购成交量会出现大幅下降,且银行机构的交易占比明显提升,而非银中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变成了保险和银行理财子,还注意到少数不参与调休的机构为降低融资成本,会选择在调休日加班。此外,在银行融出为主的调休日中,若质押券资质偏弱,可多向城商行和银行理财子询价。
参考idata数据的划分标准,将市场参与者分为城商行、大行、股份行和农商行,以及券商、保险、基金、货币、理财子和其他,其中券商、基金、货币和其他中的部分机构不参与调休。
先看各机构融出融入占全市场的比重,可以发现调休日的回购成交量大幅下降,仅不到正常时段的一半,且调休日的市场交易结构出现明显变化,非银融入融出占比大幅降低,非银中最主要的市场参与者由券商、基金和货币变成了保险和理财子,而银行几乎完全主导了调休日的交易。同时也注意到,不参与调休的机构在调休日完全没有融出,但融入金额占比仍有3%,主要是部分机构为降低融资成本,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选择在调休日加班。
注:表中对不同机构的数据按颜色排序标记,下同。
再看参与调休的机构在调休日的融出结构,理财子为非银中的融出主力,且融出结构中以质押非利率债资金和非隔夜期限资金为主,替代了正常时段中货币基金的角色,而银行中融出质押非利率资金的主力是城商行,大行虽然融出绝对量也较多,但授信范围较小。
调休日由于资金供过于求,资金面往往较宽松,对应着资金价格偏低且银行-非银利差较小,又因不参与调休的机构只能借非标准期限的7天品种跨调休日,价格会明显高于隔夜,所以能够参与调休的机构会存在融资成本上的优势。同时对于不参与调休的机构,调休日前常出现非银融出价格低于银行的情况,这时可通过日内择时挖掘较为便宜的非银价格。
此外,调休日前后货币基金和大行的融出行为出现反向变化,一方面是市场主流资金需求转为7天品种,货币基金作为该期限的主要资金供给方,会增加融出,进而替代了部分银行的融出,另一方面是调休会影响部分机构做趴账交易,被动地降低了杠杆水平,减少了向银行机构的融资。
定义调休日为T日,T-2日至T+2日为一个调休周期,计算调休周期内的各交易日的量价均值,数据的选取及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 资金价格选取R001、R007和DR007,以及银行理财子融出隔夜加权价格和货币基金融出7天加权价格,前三者为市场上重要的价格基准,可作为质押利率债资金的价格基准,后两者则是对应了质押非利率债资金的价格基准;资金量选取回购成交量、隔夜成交量和7天成交量,以及市场正回购余额、大行净融出余额和货币基金净融出余额,前三者为每日成交量,后三者为市场上重要的融入融出存量余额;另外还选取了7天平均回购期限,探究非标准期限的交易情况。
(2) 对于连续两日调休的情况,为统一口径进行合并,将两日的量价数据做平均得到T日数据,因此样本区间内25个调休日共划分出20个调休周期;对于调休周期横跨不同月份的情况,比如T-2日在上月末最后一日,T-1日在月初第一日,可能会导致量价分析误差较大,取T-1日数据复制为T-2日数据,其他情形处理类似。
首先看到调休日的资金价格明显较低,且R007-DR007利差缩窄,是因为调休日银行机构的交易占比较高,并且由于非银资金需求的减少,调休日的资金面往往较为宽松。再就是T-1日的7天价格相对偏低,是因为不参与调休的机构只能借非标准期限的7天品种跨调休日,但实质上是在借隔夜,价格会比正常情况下的7天更便宜,因此拉低了整体加权价格。另一方面,银行融出3-5天这些非标准期限会参考R007定价,价格会明显高于R001,导致不参与调休的机构在T日前后的融资成本明显高于可以滚续隔夜的机构,即参与调休存在融资成本优势。此外,从市场询价情况来看,T-1日常出现非银融出跨调休价格低于银行的情况,若对融资成本要求比较极致,可以考虑在日内蹲非银的便宜价格。
从资金量来看,回购成交量在T-1日开始减少,在T日更是大幅砍半,不过到了T+1日成交量迅速恢复。再看期限结构,T-1日的7天成交占比明显提升,甚至超过了隔夜的成交,对应了不参与调休的机构无法借隔夜,T-1日的7天平均回购期限也仅为4.76天。不过到了T日,7天成交占比大幅下降,甚至不如其他正常时段,是因为参与调休的机构一般对长期限资金的需求较少。
同时也注意到,货币基金在T-1日至T日的融出有所增加,而大行在这两日的融出逐渐减少,一方面是因为T-1日市场的主流资金需求为7天品种,而货币基金作为该期限资金的主要供给方,会替代部分银行机构的融出;另一方面则是与趴账交易相关,不参与调休的机构在T-1日无法借隔夜趴账,而3天的定价又偏高,无法满足趴账的价格要求,因而这些借趴账的机构降低了虚高的杠杆,减少了向银行机构的融资,这也体现在市场正回购余额的变化上。
注:表中对不同日期的数据按颜色排序标记,下同。
又考虑到有较多调休周期临近月末,量价特征可能会受到跨月影响,比如成交量减少是因为市场逐渐在跨月,资金价格偏高是因为跨月价格太贵。继续剔除跨月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量价调整幅度可控,上文主要结论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注:剔除跨月的影响,有效的调休周期为9个。
继续探究假期调休对资金交易策略的影响,对于春节、五一和国庆这样的长假期,主要关注跨假期的交易策略,因为这些长假期大多与跨月重合,少数与跨月不重合的长假期也可以结合起来分析;对于清明、端午和中秋这样的短假期,类似于带调休的周末,可正常借非标准期限的7天品种跨假期,主要关注其可能对跨月交易的影响。
3.1 春节
近几年跨春节资金面转松的概率较大,因此资金价格低点基本都出现在最后两日,并且质押不同券的利差较小,常出现非银融出跨春节价格好于银行的情况。参与调休的机构在跨春节时的融资成本优势更为明显,可以灵活选择在调休日借更便宜的14天,或是借实际占款天数更短的隔夜-7天,相较于无法参与调休的机构,利差最多能到100bp以上。同时也注意到,春节前大行受现金走款影响会减少融出,而货币基金会在节前增加融出,推动了银行-非银利差的压缩,并且近两年大行在春节前的融出更加稳定后,利差也对应着略有增大。
2022年的春节假期与1月末重合,2023年的春节假期前最后三日借14天也能跨1月末,而2021年和2024年的春节假期在2月中旬,对跨月没有明显影响。定义春节假期前的最后一日为T日,若出现连续两日调休合并为一日,2022年和2024年的调休日正好在T日,2021年的调休日在T-3日,2023年调休日在假期后的T+1日。
市场跨春节的主流期限为14天,选取R014作为质押利率债的价格,货币基金融出14天的假期价格作为质押非利率债的价格,下文处理类似。可以观察到,近几年跨春节的价格低点都出现在最后两日,即资金面转松概率较大,且质押不同券利差往往极小,大多都在10bp以内,实际询价中也常出现非银融出跨春节价格好于银行的情况。此外,调休日的14天价格相较于相邻交易日存在明显价格优势,比如2022年T日与T-1日的R014利差达到24bp。
注:表中对调休日的价格做标粗处理。
再看春节假期前的回购成交结构和期限利差,2023年和2024年的假期后紧接着调休日,不参与调休的机构无法借隔夜-7天跨春节,所以节前14天的成交占比明显增加,而这时能参与调休的机构可以正常借隔夜-7天跨春节,在期限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优势,期限利差最多能到100bp以上,再考虑到跨春节的实际占款天数较长,参与调休的融资成本优势非常大。此外,还注意到2022年和2024年留至最后的待跨金额较少,是因为T日为调休日,多数机构无法蹲到最后就提前加快了跨春节进度。
注:计算不同期限的跨节利差时,R014选取节前最后一个非调休日的价格,R007和R001选取包括调休日在内的节前最后一日的价格,如2023年的R014-R001,实际上是T-1日的R014减T日的R001。
最后看主要机构的资金融出情况,2021-2022年大行在T日后融出都逐渐下降,而2023-2024年大行融出的下降幅度不大且恢复较快,可能是银行体系流动性逐渐向大行集中后,大行受到春节走款的冲击有所减弱,而货币基金融出是先增后减,起到流动性补充的作用。大行和货币基金既作为银行和非银的融出主力,又作为质押利率债和非利率债资金的主要资金供给方,节前融出的反向变化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跨春节利差为何如此小,同时也注意到2023-2024年大行融出更加稳定后,跨春节利差略有扩大。
3.2 五一
跨五一的资金面往往更为宽松且平稳,质押不同券利差和期限利差都被极致压缩,一方面是长假期对银行资金定价模式的影响,资金定价权向非银倾斜,另一方面是因为4-5月常是全年中最为宽松的时段,银行和非银机构融出都较为充裕。因此,市场跨五一时的日内择时较为重要,可多关注非银中较便宜的资金,或借非标准期限资金来尽量减少实际占款天数。若对融资成本没有过于极致的要求,也建议尽早跨过五一。
2021-2023年五一假期的调休日均未直接紧接着假期,分布在假期的前后形成两个带调休日的周末,以假期前最后一日为T日,样本区间内五一假期前后的调休日都在T-5日和T+3日,对借隔夜-7天跨月的影响不大。
市场跨五一的期限分布较为均匀,各机构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借隔夜、7天或14天跨节,考虑到实际占款天数,借隔夜跨节也基本等同于借7天。具体来看,质押不同券跨节的利差极小,尤其是14天的利差大多在3bp以内,7天利差也大多控制在10bp附近,尤其是在市场集中跨月的T-1日至T日,隔夜、7天和14天质押不同券的利差基本都控制在10bp以内,同时三种不同期限之间的利差也都不大。此外,不同于跨春节资金价格会在最后两日明显走低,跨五一的资金价格没有明显低点,且整体波动幅度也较小,因此跨五一时的日内择时反而更为重要,可多关注非银的便宜资金价格,或借非标准期限来尽量减少实际占款天数,若对融资成本没有过于极致的要求,也完全可以尽早跨五一。
跨五一的各期限资金价格较低且利差较小,一方面是长假期对银行资金定价模式的影响,市场主要借7-14天这样的长期限资金跨节,非银也是长期限资金的主要供给方,并且前期的成交以非银质押非利率债的资金需求为主,陆续作用到加权价格的形成上,因此定价权向货币基金倾斜,而大行又是基于加权加点,最终导致利差被明显压缩,也是跨调休日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是4-5月往往是全年中最为宽松的时段,银行和非银机构融出都较为充裕,进一步压低了资金价格和压缩了利差。
注:表中对不同年份的数据按颜色排序标记,下同。
3.3 国庆
跨国庆的资金面波动相对较大,主要是受季末扰动的影响,跨节价格往往是先低后高,到了最后一日的回落幅度也相对有限,一方面是受调休影响,不同时点的非标准期限成交使得加权价格存在天然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国庆前后的资金面环境扰动,临近四季度资金面往往会趋于中性,甚至会出现收紧,该情况下提前跨国庆会是更优的策略。
2022-2023年国庆假期的调休都在节后且紧接着假期,而2021年国庆假期的调休方式类似于五一,分布在假期前后形成两个带调休日的周末,国庆假期的调休方式与春节类似。
市场跨国庆的主流期限为14天,相较于春节和五一,跨节的资金价格偏高且利差较大,主要是来自于季末的扰动,相应地资金面的波动也有所增大,不过相较于其他季末,平均在20bp附近的利差仍算是较低的水平。此外,跨国庆的资金价格低点一般在前两日,而后逐渐上行,到了最后一日回落幅度也不大,一方面是调休所致,比如2022-2023年只有参与调休的机构才能在T-4日至T-3日借14天跨节,其中银行机构占比较高,所以定价也偏低,不参与调休的机构只能集中在最后三日借14天跨,或者提前一周借更长的21天期限跨节,这两种方式基本都会增加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受跨国庆时的资金面环境影响,除了叠加跨季的扰动,再就是从全年的资金面变化规律来看,临近四季度资金面往往会趋于中性,甚至像2023年那样出现明显收紧,这时早跨反而能借到更为便宜的资金。
3.4 清明
清明假期因调休日在4月初,常会对3月的跨月交易产生影响,许多机构可能会倾向于借更长期限的资金同时跨月和跨调休日,这时市场有多种非标准期限资金且定价不一,存在挖掘高性价比期限资金的空间,尤其是在市场主流跨月期限由14天转换为7天的时点。
短假期包括清明、端午和中秋,对这些假期做简要探究。首先看中秋假期,近几年大多与国庆假期重合,仅在2021年出现独立的调休,但调休日处于9月中旬,对跨月也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可当做普通的带调休的周末处理,即借非标准期限5天跨过调休日;再看端午假期,也仅在2023年出现过调休,且当月的主流跨月期限为7天,调休日在T-5日,类似于中秋,同样未对跨月产生明显影响。
最后看清明假期,其调休常常在4月初,会对3月跨月产生一定影响,这里定义3月末最后一日为T日。2022年和2024年的清明假期有调休,相较于不调休的2021年和2023年,跨3月的14天占比明显提升,且7天的平均回购期限较短,说明市场在选择跨月策略时明显受到调休的影响,借了更多的长期限资金,在跨月的同时也跨了调休日,而选择借7天跨月的机构也多为非标准期限成交。
具体看2024年的3月跨月,受4月初清明调休影响,市场上有多种期限的资金融出,且定价较为混乱,这时存在挖掘高性价比期限资金的空间,尤其是在市场主流期限由14天转换为7天的时点,有定价低至2.2%的10-11天,甚至超越R014(2.25-2.30%)和R007(2.35-2.55%)的基准。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可在确定节后的资金价格预期后,对不同期限资金进行重定价并选取最优。
总体而言,受假期调休影响,银行-非银利差、质押券利差以及期限利差都会出现较大程度上的压缩,且跨假期资金面收紧的概率往往较小,这时存在对非银更为便宜的资金和非标准期限资金的挖掘空间,更加考验交易员的日内择时能力和资金定价能力。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