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家长辅导孩子学习及教师备课,冬冬老师为大家带来统编版语文教材同步课文预习微课栏目,内容紧紧围绕官方统编教材编辑,预习和复习都适用(包括课文朗读、视频教学、图文解读、知识点、同步练习、类文阅读)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课文朗读 ♬ 点击上方三角形听有声阅读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0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①
文 | 辛弃疾
辛弃疾中年后曾长期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博山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他有两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这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②。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③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①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博山,在今江西广丰西南。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②[层楼]高楼。
③[强(qiǎng)]竭力,极力。
【译】少年时我不懂什么是忧愁,闲来时喜欢登上高楼。我喜欢登上高楼,为写新词无愁也要勉强说愁。
如今我已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愁而又不说愁。想说愁而又不说愁,却说“天气凉爽好一个秋!”
【知人论世】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江西乡里闲居。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据说因状如庐山香炉峰,而香炉又称博山炉,故名。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曾在博山建“稼轩书舍”,常到博山游览,并留宿博山寺,这在他的词作中多有反映,至今犹有遗迹存留。这首词就是作者在博山游玩时书于道中石壁上的作品。
这首词大约作于秦观人生的第一阶段,当时作者正家居读书,写了一些田居题材的诗词。
【文本解读】
本词语言浅近,意义显豁,几乎不用翻译,甚至也不用解释,然而它却自有一种能打动人心的力量,为历来读者所喜欢、吟诵和引用,这是因为它以最平实的语言,把每一个人,尤其是有点文学气质的人的生命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人生少年,总觉得自己长大成熟了,而长大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有心事了,有了青春的烦恼,知愁了,比如王昌龄笔下的“闺中少妇不知愁”,只有到春天的杨柳触动她的春心,才一下子长大了。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更要以知愁来装一下“深沉”,所以无故寻愁觅恨,爱上高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说起来有点像行为艺术,但那一种生涩和天真未尝不是一种让人留恋风景,弥足珍贵。
待到真正走入烦恼人生,识尽愁滋味,才发现真正的愁是那么的难耐,连提都不想提,亦如李清照所谓“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看来这也是人生的常态,于是只能转移话题:“天凉好个秋!” 但“天凉好个秋”能够逃避愁怀吗?不能的,正所谓“愁为秋心”,秋天的凄凉正促发着诗人的愁怀。从强说愁到欲说还休,就像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局。
仅从共性来说,这首词的感慨也够深切的了,每个成年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感受,可如果我们联想到辛弃疾复杂的人生经历,便马上能理解这位多情词客伟大的情怀。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 1181 年至 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三、理解古诗词
注释:
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②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西南。
③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④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⑤强(qiǎng):竭力、极力。
⑥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⑦休:停止。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四、诗词赏析: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五、古诗词主题
本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文精讲 同步练习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 , ”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 ,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却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二、阅读理解 1.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 ”和“ ”、“ ”和“ ”构成对比。 2.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 。 3.“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 。 4.词人“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是因为 。 5.上下两阕紧扣一个“愁”字来写,这两个“愁”有何不同? 6.“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有什么表达效果? 7.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答案】 一 1.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 1.不识愁 识尽愁 少年 而今 2.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3.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4.愁绪太多,无从说起。 5.前者是“闲愁”,涉世未深的少年的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无法言说的“哀愁”。 6.概括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使整个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个大转折。 7.C
九年级上册目录 1
第一单元
第1课 沁园春•雪 第2课 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3课 我爱这土地 第4课 乡愁 第5课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第6课 我看 任务二:诗歌朗诵 任务三:尝试创作 名著导读: 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试卷 2
第二单元
第7课 敬业与乐业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9课 论教养 第10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习作: 综合性学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试卷 3
第三单元
第11课 岳阳楼记 第12课 醉翁亭记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第14课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写作: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试卷 期中试卷 4
第四单元
学习缩写 走进小说天地 5
第五单元
论证要合理 讨论 6
第六单元
学习改写 《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咸阳城东楼 无题 行香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更多学习资料推荐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课内多音字汇总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生字词注音,可打印!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预习卡 +预习提纲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看拼音写词语(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课后生字词汇总(基础知识必须掌握)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全册课文思维导图(清晰版)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课文及古诗文默写填空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必背课文古诗含注释+考点梳理 七彩课堂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学生用书含课后习题答案 初中全科目《状元笔记》合集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默写日日清+古诗词默写 人教版英语7-9年级上册《单词默写表》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一课一练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全册类文阅读+中考满分作文
素材来源于网络,所有图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所有,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点击图片,更多资料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