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家长辅导孩子学习及教师备课,冬冬老师为大家带来统编版语文教材同步课文预习微课栏目,内容紧紧围绕官方统编教材编辑,预习和复习都适用(包括课文朗读、视频教学、图文解读、知识点、同步练习、类文阅读)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课文朗读 ♬ 点击上方三角形听有声阅读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三、理解词义
【注释】
逢:碰到。
悲:悲叹(动词,与下一句的 “胜”相对)。
寂寥:寂寞萧索。
言:说。
排:推开,冲破。
碧宵:蓝天。
【译文】
从来每逢秋天到来时候都让人觉得悲伤寂寞萧索,我却说秋天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的时候一只仙鹤遨游白云之上,引得我的诗情也飞上了云霄。
四、作者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五、课文主题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文精讲 视频二复制下面的网址在浏览器中打开即可学习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I0NTM3NDE4NA==.html
同步练习 习题一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4、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5、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与友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离别重逢的感情。;
7、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9、诗中“巴山夜雨”重逢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
前一个是现在的夜雨,后一个是将来回味的夜雨,时空交替,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今日的愁苦夹杂着渴望团聚时的欢乐。
11、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剪烛西窗。成语的含义是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1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伸长。
13、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怎样的心情?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思之情。这种心情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的水涨秋池的景物表达出来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实写,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写,设想重逢情景,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之深情。)
思想内容:本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感情的美好心愿。
艺术特色:1、虚实结合2、想象3、情景交融
习题二
阅读练习及答案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话]: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2分)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却 话 巴 山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
(7)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1分)
(8)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李商隐 ; (2)、何时能够 再 回叙; (3)、(略); (4)、D;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分)
(8)(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二:
1.“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答案】
1.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4.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5、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和描写爱情的““无题””诗,影响很大。
6、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7、 “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答: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三: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 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通过设想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2. 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D )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4.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6、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7、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8、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9、 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10、“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11、 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12、 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答: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五:
1. 诗中的“秋”字除了交待季节外,还起什么作用?
2.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3. 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4.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
1. 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 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3. 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两句表达了对于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的憧憬。就空间而言,诗中巴山、西窗、巴往复对照;就时间而言,诗中又有今宵、他日、今宵的对比,诗人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4. “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习题三
1.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 的深情。
2. 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4.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6.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7.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8.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9.“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10.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11. 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答: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七年级上册目录 1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写作一: 2
第二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 阅读综合实践 写作二: 专题学习活动: 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试卷 3
第三单元
如何突出中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试卷 期中试卷 4
第四单元 写作 四:
思路要清晰 少年正是读书时 5
第五单元
任务一 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任务二 任务三 记述与动物的相处 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试卷 6
第六单元
第21课 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 第22课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第23*课 女娲造人/袁珂 第22课《寓言四则》 阅读综合实践 写作六: 整本书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六单元试卷 期末试卷 更多学习资料推荐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课内多音字汇总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生字词注音,可打印!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预习卡 +预习提纲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看拼音写词语(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课后生字词汇总(基础知识必须掌握)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全册课文思维导图(清晰版)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课文及古诗文默写填空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必背课文古诗含注释+考点梳理 七彩课堂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学生用书含课后习题答案 初中全科目《状元笔记》合集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默写日日清+古诗词默写 人教版英语7-9年级上册《单词默写表》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一课一练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全册类文阅读+中考满分作文
素材来源于网络,所有图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所有,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点击图片,更多资料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