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家长辅导孩子学习及教师备课,冬冬老师为大家带来统编版语文教材同步课文预习微课栏目,内容紧紧围绕官方统编教材编辑,预习和复习都适用(包括课文朗读、视频教学、图文解读、知识点、同步练习、类文阅读)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知识梳理 22
《智取生辰纲》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趱(zǎn)行 虞(yú)候 尴尬(gān gà) 这厮(sī) 朴(pō)刀 恁(nèn)地 省(xǐng)得 崎岖(qíqū) 兀的(wù dì) 怄(òu) 剜(wān) 唣(zào) 忒(tuī) 面面厮觑(qù) 聒(guō)噪 阮(ruǎn) 嗔(chēn)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 取:这里有“赶”的意思。 (2) 这干系须是俺的 干系:责任。 (3) 且睡了,却理会 却:且。 (4) 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 兀自:尚且,还。 (5) 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辩! 逞辩:卖弄口舌。 (6) 也合依我劝一劝: 合:应该。 (7) 早是我不卖与你吃 早是:“幸亏”的意思。 (8) 卖一桶与你不争。 不争:这里是不要紧的意思。 (9) 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吃:被。 (10)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计较:计策。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情知道被差出来。 心里都知道被派遣出来(是苦差使)。 2、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 你们不要怨恨,赶到东京时,我亲自赏你。 3、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 你反正打算到村里去卖,一起付给你钱,就卖些给我们,有什么要紧。 4、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你这客人好不规矩,体面人也这样找麻烦。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朝代)人。 2、“智取生辰纲”写的是杨志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被晁盖、吴用等夺取的经过。 3、写出下面人物的绰号。 吴用:智多星 杨志:青面兽 白胜:白日鼠 23
《范进中举》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二、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三、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吴敬梓少年时热衷科举,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后,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寻常变化后,看穿了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四、生词识记 星宿(xiù) 斋(zhāi)公 醉醺(xūn) 阎(yán)王 紧攥(zuàn) 带挈(qiè) 腆(tiǎn)着 啐(cuì) 嗑(hé) 兀自(wù)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五、整体感知 1.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答: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3~11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来源:Z,xx,k.Com]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答:(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3.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答: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就意味着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既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又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功名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答: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5.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6.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答: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地“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癫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7.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答: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8.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次来贺喜 第二次来贺喜 原因 范进中了秀才 范进考中了举人 贺礼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称呼 现世宝 烂忠厚没用的人 贤婿 天上的文曲星 动作 吃的醉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态度 教训 赞不绝口 答: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形象跃然纸上。 9.张乡绅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答: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10.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答: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11.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答: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变化,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被奉承、被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12.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答: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七、拓展延伸 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24
《三顾茅庐》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词义 1. 犹然:仍然。 2.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8.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四、问题解疑 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3.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4.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 5.“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他谦逊的品德。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些策略? 本题运用文段内容概括法。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7.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的诚恳态度和真心实意。 8.如何理解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 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包含着对日后的打算,也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旷世奇才。 25
《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及含义。 2.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3.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二、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三、作品介绍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作者尚有争议 )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红楼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此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四、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这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送来些野菜瓜果。恰巧贾母听得此事,请刘姥姥过去陪她说话。刘姥姥便说村里的故事,贾母甚是爱听。贾母在大观园设宴招待刘姥姥,刘姥姥看什么都新鲜,闹出不少笑话,鸳鸯更施小计捉弄,众人行酒令,所说词句颇有寓意,黛玉不经意说了几句《西厢记》中的句子,引起宝钗的注意,刘姥姥的令词又引发哄堂大笑。 五、字词积累 径(jìng) 潇(xiāo) 蓼溆(liǎo xů) 戗(qiàng) 漱(shù) 麈(zhǔ) 撮(cuō) 楞(léng) 怔(zhèng) 掀(xiān) 岔(chà) 斋(zhāi) 箸(zhù) 楠(nán) 促狭(cù xiá) 筵(yán) 相干:指相互间有联系,有关系、有牵涉,多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 蓼溆:水边有着许多花草的地方。 调停:安排处理。 撮弄:戏弄。 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 发怔:发呆。 摄丝戗金:把捏成各种图案花纹的金丝嵌在器物上。 促狭鬼儿:爱作弄人的人。促狭,爱捉弄人。 六、整体感知 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及感慨。 七、课文探究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 答: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 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答: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3.这场笑剧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4.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1)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2)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4)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6)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5.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答: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贾母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6.课堂小结 社会底层的一个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进餐,闹出了很多笑话。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位来自农村的善良纯朴、言谈风趣、饱有见识,又趋炎附势、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刘姥姥的形象 7.拓展延伸:作者想通过刘姥姥这位形象,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答: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
九年级上册目录 1
第一单元
第1课 沁园春•雪 第2课 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3课 我爱这土地 第4课 乡愁 第5课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第6课 我看 任务二:诗歌朗诵 任务三:尝试创作 名著导读: 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试卷 2
第二单元
第7课 敬业与乐业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9课 论教养 第10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习作: 综合性学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试卷 3
第三单元
第11课 岳阳楼记 第12课 醉翁亭记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第14课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写作: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试卷 期中试卷 4
第四单元
学习缩写 走进小说天地 5
第五单元
论证要合理 讨论 6
第六单元
学习改写 《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咸阳城东楼 无题 行香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更多学习资料推荐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课内多音字汇总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生字词注音,可打印!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预习卡 +预习提纲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看拼音写词语(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课后生字词汇总(基础知识必须掌握)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全册课文思维导图(清晰版)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课文及古诗文默写填空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必背课文古诗含注释+考点梳理 七彩课堂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学生用书含课后习题答案 初中全科目《状元笔记》合集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默写日日清+古诗词默写 人教版英语7-9年级上册《单词默写表》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一课一练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上册全册类文阅读+中考满分作文
素材来源于网络,所有图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所有,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点击图片,更多资料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