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龙在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团的发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意义

学术   2024-11-07 17:14   北京  



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


本文字数:3975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核心主题: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决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现代化的共性,即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标志就是财富增长(GDP);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1年我国人均GDP1.25万美元,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以达到发达经济体进入门槛的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大体人均GDP翻一番。如果要实现这一目标,GDP年均增速要达到4.75%。2020-2023年我国实际GDP平均每年增速4.5%左右。


1、2024年上半年实际GDP增速企稳回升,但名义GDP增速保持低位


一季度,按不变价计算,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长5.3%;按现价计算,中国名义GDP同比增长4.2%,国民收入平减指数为负。第二季度实际GDP增长4.7%,上半年同比增长5.0%;第三季度增长4.6%;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497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


这至少反映了两方面信息:一是中国经济依然延续了疫情解封后“流量恢复”的基本态势,实现恢复性增长有坚实支撑;二是“存量调整”带来的价格下行压力依然较大,GDP平减指数跌幅达1.1个百分点,使得名义增速持续显著低于实际增速。


2、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


周期性经济下行—生产端表现尚可,但需求端比较低迷,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投资特别是民营经济投资不足,预期转弱。房地产下行不仅拉低了投资增长,而且恶化了家庭、企业、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实现从恢复性增长向资产负债表扩张转变面临多重挑战。


外部环境有所恶化则表现在国际政治环境急剧恶化,世界经济放缓、经贸格局重构,存在外需超预期回落的风险,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高的政治智慧进行适应性调整。特别是中美关系、俄乌战争的走向。结构性经济下行—由传统增长动能衰竭所导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改革红利、全球化红利、工业化红利、人口红利衰减将成为经济新常态。


历史上成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国家,都伴随着增长模式转型和增长动力转变。根据World Bank(2012)的统计,1960年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13个成为了高收入国家,包括赤道几内亚,希腊,中国香港,爱尔兰,以色列,日本,毛里求斯,葡萄牙,波多黎各,韩国,新加坡,西班牙和中国台湾,大量中等收入国家出现了增速放缓或增长停滞,无法实现收入水平持续增长。


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速放缓是一种必然现象,符合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但是,增速放缓之后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增速虽然下降,但是人均产出还是可以持续增长,从而使得国家从低收入走向高收入;二是经济增速下降后就持续不振,人均经济增长率在零附近徘徊,经济维持在特定水平,进入增长陷阱。


对我国而言,探寻增速放缓的原因只是理解结构性经济下行的第一步,通过构建新动能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我国经济存在内生的增长新动能,可以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


3、通过增长动能转换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提高潜在增长率的突破口


1)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质量发展核心内涵就是通过提升经济的活力与创新力来实现有效率的增长。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一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三是发展服务业;四是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商品。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是增长动能转换与稳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核心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质量制度,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2)全面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创新的重大举措。创新首先是一种新技术的引入改变了原来的生产要素组合。它内生于生产过程之中,是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本质上意味着“毁灭”,并能创造出新价值。但能否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还要看制度构建能否有力地推动技术创新,如:谁来创新?为什么要创新?如何组织创新?如何保护创新成果等等。


我们拿英国工业革命举例说明。关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还是同时是一场制度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实际上,它的前导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伴随着专利制度的退出(保护创新)以及一系列贸易制度的实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鼓励创新及新技术的推广。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二、四个“迫切需要”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第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第四,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


三、五个“鲜明特征”


决定稿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在内容摆布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第二,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第三,注重全面改革。决定稿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第四,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第五,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


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聚焦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我国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守正创新的改革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五、“五个一”的总体布局和内在逻辑


一个总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个硬任务:到2029年完成改革任务。


一个实现路径:高质量发展。


一个关键抓手:新质生产力。


一套制度保障:一整套体制保障。即: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聚焦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此,“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七、聚焦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改革领域与举措


一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决议强调,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高更多计划的方针政策。如: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破除市场进入壁垒,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融资支持;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等。同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二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要素市场制度与规则等),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培育有效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保持有度的宏观调控,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必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微观基础,核心是发展民营经济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文章仅作为学术交流,不代表CMF立场。





延伸阅读

闫衍在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团的发言:中国经济修复态势与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调整


刘晓光:政策调整下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两国+五场重要活动,CMF研究团队对话WTO、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机构多位重磅经济学家


袁海霞:现阶段财政稳增长的重点


陈彦斌:宏观政策的“三策合一”?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创立于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依托人大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优秀研究力量,诚邀社会知名专家,集中从事中国宏观经济动态和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定期发布分析与预测报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