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区营造」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

文摘   2024-12-07 20:02   江苏  


*本文作者王pubby 是东京大学社区营造专业的博士生,也是款冬的核心成员之一,有体系化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社区营造项目实践经验。本文源于pubby 的一次分享会内容,我们将其转成文字版予以记录,希望帮助到感兴趣的朋友们更好地认识社区营造。

01

日本社区营造的发展史

01、什么是社区营造

• まちづくり(社区营造 / community design):
佐藤滋(2004,日本建筑学会)将社区营造定义为 “以当地社区现有的资源为基础,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协作和合作,逐步改善市民身边的生活环境,增加城镇的活力和吸引力,并'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持续活动。

• 为什么写作「まち」而不是「街」或者「町」?
由于まち(既不偏向「街」也不偏向「町」)发展是在许多领域进行的,包括道路景观和防灾等硬性方面的发展(物理),又涉及历史,旅游和文化等软性方面的保存(社会)。

• まちづくり的关键词:
「住民主体」 「協働」
基于“参与”是一种主权权利和责任的需要,“以人为本 ” 或 “合作” 往往是社区营造的关键词。
「持続可能性」
“可持续性”:确保当地社区在未来稳定存在的需要;
「地域再生」・「地域活性化」・「地域振興」
“区域再生 ”、“区域振兴 ”或 “区域发展”,指的是摆脱地方都市衰退的状况。

02、社区营造出现的背景

「まちづくり」一词是在日本特定文化背景下出现的独特社会运动的延伸,从1970年代开始被广泛的使用。日本快速经济增长的崩溃以及由于公共政策成的环境破坏问题是触发「まちづくり」运动发展的契机。

居民是受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影响的人群,而当时的议会在涉及国家财产和危及生命的问题上没有充分代表居民的意愿。

所以人们当时以“居民运动”的形式要求议会和政府改善现有的秩序和机构,并提出了从 “政府控制的行政 ”转向 “人民自治 ”的口号,并开始使用 「住民参加」一词。

这场运动并不局限于几个地方的运动,而是发展成为了一个广泛的涉及日本全国不同的地区的公民运动。

【まちづくり】和【都市計画】的区别
社区营造是都市计划(城市规划)的衍生学科
都市计划:行政主体 Top-down;
社区营造:市民参加 Bottom-up;以1960-1970年「住民自治」这一概念为背景,是以自下而上的市民参加为前提所产生的概念。
まちづくり最重视-分享和实现的目标和未来愿景
社区营造和都市计划的关系-相辅相成

例:在地域防灾(火灾地震等)过程中,まちづくり协议会来协调市民和政府进行防灾对策的商讨;而政府组织防灾训练,修改完善地区計画对基础设施进行整备,提高まち防灾的能力。

03、日本社区营造的发展阶段-世代論

图:竹内裕二(2017)まちづくりの系譜から“次のまちづくり”を考察する

• 第1世代(1970年代から1980年代初頭):「理念」
第一阶段 20世纪70年代 - 80年代

这一阶段日本经济成长趋于稳定,人口向大都市圈的流入也逐渐平稳。这一时期居住环境的保全,商店街的活性化和历史环境的保护成为主要目标。这段时期也被定位为まちづくり发展的第一阶段 -“理念"。

公民根据60年代的经验,抵制国家政府的集权治理,进行意识形态运动的时期。这是まちづくり在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萌芽时期。

在这一阶段,大量历史建筑,历史街区被破坏或者濒临破坏。市民发起“历史街区保护运动”。这一市民运动也是日本最早起出现的社区营造过程。在该过程中,各地市民团体力量使得政府不得不改变发展政策,并在与市民团体协商的过程出台了很多相关法律和措施以保护历史街区。

键词:「内発的発展論」「地方の時代」「地区計画」「防災まちづくり」
此阶段的社区营造逐渐出现由“诉求与对抗”向“市民参与型”过渡的趋势。

• 第2世代(1980年代中期から1990年代初期):「実験とテーマ」
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 - 90年代初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被定位为日本まちづくり的第二阶段 - “实验和主题”。

20世纪80年代是主要城市的城市中心空洞化的时期,城市开发和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的同时,中心地区低价飙升,地方地区产业不振。在此阶段,人们的生活关系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并对社区发展模式及生活方式进行思考。此时早起的法律也很难解决不同地区的特殊问题。

在这一时期,政府方面根据上一代的经验,加强了对市民方面的实验,通过试验和错误,寻求与城市规划的每个主题互动的最佳方式。各地开始推行符合当地特征的地域性社区营造条例。

关键词:「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協働」「ふるさと創生」「景観法」
这一阶段的社区营造也不再呈现出对抗特征。转而以平和的方式与政府进行协商,进而完成市民群体自主参与的角色转换。

• 第3世代(1990年代後半以降):「地域運営」
第三阶段 90年代初期至今

90年代初期至今,被定位为日本まちづくり的第三阶段 – 居民主导的 “地域运营”

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以及人口老龄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使得常规的公共服务无法实现。此外,财政状况的恶化使得公共服务水平难以维持。在政府的要求下,转向以地方自力更生的措施作为地方管理的主体,并采取措施支持由当地居民主导的社区发展。

而1995年1月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引发了一些公民团体(NGO/NPO)的出现和日本志愿者活动的增长。

关键词:「地方分権」「新しい公共」「復興」「無縁社会」「限界集落」「人口のブラックホール」
这一阶段,这些非盈利组织和公民组织已经用商业的手法支援或者取代了以前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解决了诸多社会问题。

02

日本社区的课题

01、日本社区的具象课题 (物理层面)

• 都心-都市更新

经济高度成长期建设的建筑物老朽化,迎来了更新和再开发的时期。

近年大都市更新的趋势为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的街区转换。不同时间段对同一设施或者区域的利用手法多样化。促进不同立场不同年龄层的人们进行利用和交流。

• 中心市街地-紧凑型城市(Compact City)

1980年开始,中心市街地(小规模城市的市中心)在郊区大型商业设施和机动手段的发展(汽车的使用)下渐渐丧失活力。商店街接连闭店,无序城市蔓延成为小规模城市市中心空洞化的原因(海绵城市)。

近年,紧凑型城市成为一种趋势,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完整配备各种都市功能,使得不方便开车的高龄者也能便利的利用城市空间。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商店街不仅仅承载商业的角色,也需要促进居民的交流。

• 密集市街地-防灾

大型街道在开发的时候,高密度的小规模住宅和狭窄的道路空间虽然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但在防灾层面存在巨大的隐患。

日本颁布了【土地区画整理事業】,在推行建筑物的不燃化的同时,确保了灾害时的道路和公园的面积,并且对区域内街区进行必要的整备。

• 郊外住宅地-空置的房屋和商店

经济高速增长期建设的New Town在经过半世纪后已经开始出现设施老朽化的问题,同时独居老人的比例也在上升。集合住宅的空屋和空店铺的数量逐步增长。

在此背景下,合理利用这些已经存在的资源(空屋,公共空间)为高龄者提供居住空间,为年轻人提供交流空间,并吸引更多家庭层的住户入住成为了郊外住宅空间的发展趋势。

• 農山漁村- 新的承载者(新しい担い手)

近代化后,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林渔村成为了最先受影响的地区。集落面积大但人口极少,传统农林渔业的继承变得非常困难。耕种废弃地以及人口老龄化等连锁现象不断发生。

近年,吸引年轻人参加体验农林渔业生活成为增加居住者的一种方法。“UIJ Turn”以及“地域移住协力队”等项目的出现,促进年轻人回乡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从而帮助了地方的环境和经济的再生。

02、日本社区的抽象课题 (社会层面)

• 人口减少/高龄少子

人口过疏+人口移动→极限群落/人口黑洞(地方)//孤立育儿/近邻关系稀薄(都市)

2020年为止,日本65岁人口超过总人口的29%,该比例世界最高。

回溯历史,1945年第一次baby boom,1973年第二次baby boom, 人口在战后经济高度增长的支持下大幅增长。此时人口地方向都市的涌入导致都市人口过密而地方人口过疏。
*社区营造案例:针对儿童及年轻人的农园体验、自治体为主体的实习项目

• 孤立的社会关系(无缘社会)

超高龄社会+经济雇佣状况恶化→血缘的稀薄化,孤独死/无缘死
*持续的参加社区活动能缓和孤独感,建立人和人之间的联系

• 下流化(各种意欲低下)

阶层格差+所得格差+学力格差→希望格差(对自己的将来毫无期待,同时各人所具备的交流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热情和消费欲都很低下)→社会的下流化

高龄者和年轻人都面临该问题。由于SNS的流行所导致的交流断层,雇佣的不安定以及疫情的影响都使得年轻人感到不安。

*1990年后,为打破政府依存型的社会构造带来的种种差距,促进居民对公共服务的参与计划(PI)。创造和育成新的社区承载者称为切实课题。

03、解决复杂社区问题的8个视点

众多情况下,社区营造是需要各类相关利益主体合作协同来完成的。

解决地域问题的时候,各个主体需要共同考虑各自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和相互之间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各主体需不断克服这些问题并同时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手法,以达到社区营造的目标。

下面8个视点则是以“参加的理念”“方法论”的关键词为中心进行介绍。理解这些关键词则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社区营造的目的,促进活动的展开。

• 参加的设计

社区营造重视个体主动参与的意愿,所以设置居民日常可以参加的活动及活动场所非常重要。促进参加的方法有一般募集、工作坊、竞赛和讲演会等方法。

重要问题:以什么目的为目标,在什么阶段参加,谁来参加,如何活用结果?
图:参加的设计之三要素

• 工作坊(workshop)

工作坊是一种通过对话或者合作的方式进行集体创造的手法,常常用于社区营造的决策及计划制定过程中,以及在此计划后期协调和落地设计的阶段中 (2007,木下勇)。
图:やりたいことを実現できるまちづくり ─ アイデア具現化ワークショップ

工作坊的形式多种多样:
会议工具:头脑风暴/共识会议/公共听证会/复盘会议;
可视化工具:社区地图/剖立面图/搭建空间模型/制作设计效果图/设计海报/
传播工具:宣传类/互动类/视频类;

• 论坛(Platform / Forum)

论坛是集合多种主体进行意见交换和形成计划的场所。对于需要有实效性的社区营造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论坛可以积极反映不同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之间的意见。

以论坛为契机,新社群的形成和连锁意识的产生也为社区营造奠定了基础。多主体的情报交换和意见交换的过程中,需要推行对全体最适合计划而不是对个体最适合的计划。
图:论坛的例

• 住民参画

涉及公共事业的计划决策时,为积极促进居民参与计划,重视居民的观点同时灵活运用居民提出的想法而产生的手法叫做住民参画(PI)。
PI(Public Involvement):居民参与计划决策
PC(Public Comment):居民仅对政府提出的计划作出评价反馈。

PI的出现背景:过去仅由政府和事业者(设计建设企业等)推行的公共事业招致了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在现今,日本以市民主体的社区营造的背景中,想获得其他市民的关注(意识唤醒)和多样化有创意的意见时,实施PI以进行参考的情景仍然很多。

图:横滨市住民参画の場 制度化へ

参与的程度

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阶段和程度深远影响了后期决策的形成、市民的兴趣以及参与的深度。
图:公众参与光谱

由国际公众参与协会(IAP2)推出,该协会是一个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公众参与实践的国际专业组织。自21世纪初首次提出以来,颇具影响力的 "公众参与光谱 "已被从业者广泛使用。

赋权程度--->参与度--->市民主体性--->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 地方治理(Local Governance)

地方治理是一种决策和建立共识的形式,目的是通过当地社区内多个主体(住民、NPO、各法人、任意团体)的倡议和合作使自己的社区成为更好的地场所。这些主体包括居民、非营利组织、公司和志愿组织。

地方治理和【新しい公共】是最为接近的一种概念。地方治理强调以“横向连接”的形式补全政府功能,突出了社区内主体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Governance的意思是指,在循序渐进的主动的居民参与和网络形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建立共识和秩序,以促进社会的发展的一种状态。简而言之,就是在当地居住的人们形成主体进行参与的一种形状态。

• 社区商务(Community Business)

和字面上的意思一样,指的是为社区引入商业经营的视点,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地区面临的课题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的事业。

在日本,居民主体的社区商业已经在福祉、教育、就业支援和灾后复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仅要保证公共利益,还需要确保服务的品质以及发现根本性问题的能力。在为项目筹集资金的同时,为了增加项目的支持者和参与者的数量还需要found raising,以获得更好的服务水准和方案内容。

• 社区管理(Community Management)

通过多主体合作的 "综合方法 "解决当地问题的概念被称为社区管理。

它是将社区强化和振兴作为这一过程的核心,是解决一系列地方问题的手法的总称。

• 地域管理(Area Management)

指以民间企业为主体负责一个地区内某一区域(area)的社区营造和区域管理的手法。

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流行的 “拆除和建设 ” 「スクラップ・アンド・ビルド」的城市规划方法已经不能适用于现在的日本社会,以质量改进和维护城市价值为目标的地区管理的价值也逐渐凸显。

04、社区营造的总过程(Process)

图:社区营造的流程图

• 付诸行动(動き出す)
   提出问题,预备不同的社区营造活动流程和方法
   挖掘社区利害关系者 (key-person)
   将核心成员组队
   共有想法

• 设定目标(目標を設定する)
   设定明确的目标-越多人能参与这个目标的达成,越多人能积极的参与并给出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
   听取意见/沟通
   与地区居民或政府建立信赖关系
   了解まち的规划和相关数据 (历史资料;行政开发资料;实地考察;街区地图)

• 扩大活动范围(動きを広げる)
   尽可能的让活动引起更多人的认知和支持
   视觉输出,让设定好的目标的概念或者空间时间上的概念更容易被理解
   模拟/design game/模型AR的使用,让人们更好的理解まち的未来画像,更好的共有计划的方向性
   扩展人的网络(与其他团体和组织形成良好关系,探访不用地区不同主题的まちづくり实际案例)
   社会实验
   新闻/SNS宣传,让更多的人认知到当下的活动

• 将思想、概念、理念和概念应用于应用于具体的过程或程序(具体的に落とし込む)
   募集资金,为未来的可持续的まちづくり活动打下基础
   法人化(不断有被委托的工作时,可以成为商业走向正轨)
   打造まち的据点(有问题就能随时提出的社区交流中心)
   整理运营体制/制定运营规则(社区营造协议会等)
   与众多领域形成合作关系(活用不同领域的know-how)

• 传递接力(バトンを渡す)
   反馈/反省
   培养下一代 「まちづくりは人づくり」
   Fade out-世代交接

05、社区营造的基本规则

• 总体性
   系统性
   不是活动的堆砌
   不是项目(具体产出与整体性的矛盾)
   一致的规则(中立性)
   现实与理想的平衡
   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
图:涩谷北谷公园的活动日

• 发展性
   应需求而生
   保持连贯性(不一味追求创新)
   循序渐进
   灵活改变策略
图:身近なまちづくりのページ | 福井市ホームページ

• 专业性
   培训(活用前人的经验)
   专家(提供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但不依赖)
   主持人(良好的气氛和完善的流程)
   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
   居民赋能(居民能干就不要让专业者干,单不要让非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图:まちづくり推進支援事業

• 在地化
   在地力量的挖掘
   当地负责制
   保持地方特色
   重视本土知识(本地人具有分析评价的能力)
图:市民が活躍できる地域づくり | 株式会社エンパブリック

• 过程
   尽可能早的让相关方参与(主体性培养)
   有趣(寓教于乐)
   浅显易懂(可视化)
   定期回顾
   求质量不求数量
   用尽预算(金钱、时间、精力)
图:在工作坊过程中-过家家形式的视觉传达

• 接纳
   接受局限性
   接受不同动机
   接受不同程度的参与
   允许复杂性和多样性

• 技巧
   公开诚实地表达意图
   尽一切可能宣传(尽量代表沉默的大多数的意见)
   从自己做起
   充分准备与预案

事例参考日文网站
中心市街地活性化協議会支援センター
https://machi.smrj.go.jp/machi/index.html


PPP公民連携最前端
https://project.nikkeibp.co.jp/ppp/


06、日本社区营造未来的发展趋势

• 2000年后的第三代 "地域运营"(第3世代「地域運営」)

现如今,由于地方政府财政的危机和其他因素,依赖地方政府的管理局限性开始以各种方式显现出来,消除地区差距、振兴地方经济成为贴近民心的问题。

区域管理 :从 “管理 ” 到“运营 ”。

其原因是,区域运营现在的重点不是以前活动的结果,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绩效评估,从而判断这些活动的达到的效果和成功程度。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地方和其他当局的行政管理中引入了管理职能,主要目的是实现 “发展”,而不仅仅是维持组织的"生存 "。

在管理方面,管理目标和愿景是共享的,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实现目标,并整合和协调管理资源和其他活动,以确保结果的充分实现。
图:札幌市地域自主运营制度

• 组织区域管理人员切实可行的行动和活动

放眼现实世界,全国各地许多居民协会组织都面临着崩溃的危险,许多非营利组织由于管理困难而难以继续开展活动。作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企业、政府和市民组织之间的合作活动在区域管理中非常重要。然而,市民组织实际上是一个由公民组成的脆弱的组织系统。因为市民组织的形成基础不是工作,而是一个自愿参与的集体机构。

因此,以后的重点是必须加强这些在区域管理中此类内部组织管理很薄弱的市民组织。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市民组织与其他部门合作活动的性质,并根据实际经验引导他们开展有效的合作活动。

比如,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小活动(如社区防范看管、维护和修缮社区设备等)来维护他们所参与的地区的行动。
图:大阪市西淀川区:「見守りネット倶楽部」の取組み

• 利用信息和信通技术(ICT)来支持社区发展

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们更容易通过信息设备访问互联网。然而,无论机器有多好,居民的行为并不像机器那样按程序运作。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有血有肉的人类的行为模拟之间的平衡将决定公民参与的未来。
图:横浜市・東急電鉄・NTT、住民主体のまちづくりをIoTで推進するPJ

• 自助・共助的扩大

在日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まち的公・共・私的分担已经和过去截然不同。

【公助】在缩小的同时,如果只强调【自助】的努力,会造成地域人与人的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和民意的不安。

现如今,まちづくり对【共助】进行了重点强调。通过地区居民、政府、民间企业、NPO、专家等的协力,打造出有个性有活力的地域社会。这个过程促成了【新しい公共】的形成。
图:新的公共---公・共・自助的关系

• 附录-まちづくり的规章制度的制定

规章制度的制定目的:尊重并活用まち的个性
图:まちづくり的规章制度层级

• Vision/构想:给出社区独一无二的发展大方向,是各种规划行为的基础。
• 都市计划:10-20年后的社区发展的未来像,1992年都市计划法改正后,基本所有城镇(市町村)都有义务制定该计划。
• 自主的的社区营造计划(市民版本):比都市计划更能反映市民的想法,更好的体现了一部分社区的个性。
• 社区营造协定(绅士协定):以保全环境及提高宜居度和便利度为目标,土地和建筑物的所有者达成的约定。Ex.建筑协定;绿地协定。
• 基于条例制定的各种规则:范围包含从社区营造的综合规则到自然历史保护和防灾福利等细化规则。注*条例没有法律的强制性。
• 地区计划:地区计划是为了活用地区特性,以街道或街区为单位与居民共同讨论制定的全面而综合的社区规划规则的一种制度 。(与协定不同,地区计划为对象地区全体适用)
• Design Code/Guidebook:设计规范是一种 “视觉承诺”,它在构成当地景观的元素的 “排列”、“颜色”、“形状”、“材料 ”和 “种类 ”方面形成了一种空间秩序,是景观创造中使景观与周围景观协调的重要指导。

素材来源 | 公众号:款冬营造,作者:王pubby,版权归其所有

版权说明 |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经再整理,仅供行业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删除。


展望台
雅道文化平台,雅道文库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