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生不息的米文化

文摘   2024-12-11 20:39   江苏  


RICE

日本的饮食文化

与米饭有着剪不断的密切关系

可以说日本是一座热爱大米的岛屿

米饭不仅是大部分日本人的主食

而且寿司、咖喱饭、盖饭

一众和食料理也可见其身影。

日本与米饭这段无法割舍的羁绊

究竟是何时又为何开始呢?


米饭国度的诞生


日本并非一开始就是米饭国度。在稻米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人原来是仰赖狩猎以及采食诸如核桃、栗实、橡子等各类果实来解决温饱。


距今约3000年前的绳文时代后期至弥生时代,水稻种植技术据说从朝鲜半岛或中国南部江准地区传入日本,从九州作为起始点,仿佛大军压境一路东征,稻米的版图如同拼图般一块一块拼上,约2,200年前传入东北地方的青森县。自此水稻栽种算是在日本扎了根。


夏日气候炎热多雨的日本,非常适宜稻米栽培,稻米的收成稳定且保存期长,即使收获量低的时期也可以吃到稻米,不怕挨饿,鉴于这样那样的理由,日本人开始将稻米纳为主粮之一,并习惯与小麦、粟、稗等杂谷混合着吃。


日本人与稻米这一段关系看似长达数千年之久,其实占据主食霸主地位不过短短百年——直到二战后经济复苏,米生产量才逐渐提高。


最早人们吃的是一种能抗冷害抗干旱的赤长米,奈良时代(710-794年)才开始广泛生产白米。千年来根据各地气候与风土反复改良农具、灌溉渠、堤防、品种等等,如今日本全国每年会种植300种以上的稻米。



稻米信仰·祭典


种地要看老天爷面子吃饭,由于稻米的好坏容易受气候左右,而米饭在日本人心中又是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对大自然心怀崇敬的日本人,就认为需借助大自然(即神祇)的力量才能顺利获得水稻。


为了祈求五谷丰登,日本人从而开始举办各式节日祭典


例如在稻米长高长壮的夏季里,会举办以除虫驱鸟、祈风祷雨等为目的的神事祭祀,乞求稻米远离病虫干旱等灾害。各地神社于夏天举办的夏日祭典多半带有这样的用意。


有趣的是,青森县享负盛名的「睡魔祭(ねぶたまつり)」其实也与农事有关联。睡魔祭是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的七夕祭与津轻当地送神活动揉和而生的传统祭典。古代日本过七夕,一般都是在河川里流放小灯笼,借此祈求无病无灾,但在津轻则转变为巨型睡魔灯笼在街上游行的形式。



经过春夏的孕育与灌溉,秋天丰收了,田地里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为表达对神明的感谢以及祈求明年也能五谷丰熟,各地神社会在秋季里举办「收获祭典(収穫祭り)」,不仅祭祀神明,也让守护稻田的神灵能好好返山。


秋天是果实累累的季节。而日语里的“秋(aki)”则与“飽き(aki,意即饱足)”同音,也因此有了“秋が来る(秋来了)/ 飽きが来る(饱足了)”的用语。



生生不息的米文化


米不单是膳桌上的主食,也在日本人心灵手巧下演绎为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白米饭能延伸出寿司、白粥,以及仙贝点心。


另外,大受日本人喜爱的还有雪饼(あられ)等日式饼干,或者同红豆炊煮成的赤饭,蒸好了的糯米饭捣成的黏软麻糬,以米作为原料的清酒等等,与米相关的加工制品俯拾皆是。


大概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再没什么比米还要神通的食材了吧。



稻米生产TOP3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2020年资料,稻米收获量最多的都道府县分别为第一名新潟县(66吨 *1公斤米大约可煮14碗白饭,66吨约等同92万碗),第二名北海道(51吨),秋田县(49吨)紧追在后排列第三。


北陆地方的新潟自古即为知名的米乡泽国,以「新潟南鱼沼产越光米」的品种名气最响亮。


冬季严寒刺骨而漫长的北海道,虽然天生条件欠妥,但经过10年不间断投入品种改良,已开发出能抵御苦寒的品种“KIRARA 397(きらら397)”,也跻身成为日本数一数二的米乡。



🍚 🍚 🍚

展望台
雅道文化平台,雅道文库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