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是留技術,而不是炫技術」

文摘   2024-09-03 11:35   广东  
香港文匯報訊

「對外醫療援助要的是留技術,而不是炫技術。」2022年,時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急診科主任的郭偉以中國第29批援幾內亞醫療隊隊長身份,帶領20多名隊員踏上為期一年半的援非之旅。


據中新社報道,如今,郭偉已成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回憶這段援外經歷,郭偉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感慨,越是艱苦的地方,故事越多。



中國第29批援幾內亞醫療隊與當地醫護人員的合照。網上圖片
中國醫生憶援非經歷:從「輸血」援助變「造血」合作
跨萬里之遙抵達幾內亞後,郭偉第一步做的是摸清當地的醫療水平,實際情況遠不如他預想的樂觀。醫療隊進駐的中幾友好醫院是幾內亞三所國立醫院之一,醫療條件在幾內亞已是名列前茅。但與中國國內醫院平均水平相比,不管是醫護人數和技術水平,還是硬件設備,都有差距。他注意到,急救中簡單有效的心肺復甦技術在當地卻應用不多。
「這得普及。」郭偉說。
郭偉在病房與幾內亞醫生一同看診。網上圖片
從足球找突破:要留技術先轉觀念
在朝夕相處中,他發現,在體育項目中,幾內亞人尤愛足球。他由此聯想到丹麥足球名將埃里克森在賽場上突然倒地昏迷那一幕。「埃里克森這個名字他們都聽說過。」於是郭偉將埃里克森與「死神」擦肩的故事講給醫護人員聽,還將其編成了情景劇。
「自那以後,他們似乎被說動了。」郭偉說,從一開始只有中國醫護人員操作,逐漸變成由中國醫療隊帶着當地人上手,最後當地人有意識地獨立操作。「有一天,他們找到我說,『郭隊,我們在急診中自己救活了一例患者』。」而今,心肺復甦技術已在院內鋪開。
帶領醫療隊創造多項「第一次」
聊到這個故事,郭偉表示,當時覺得很「燒腦」,現在想來很有意思。與國內相比,在幾內亞,中國醫療隊做的都是具有開拓性的工作,大家很有成就感。
援外期間,郭偉帶領醫療隊深度參與中幾友好醫院的臨床工作,從查房、會診、手術到建章立制,創造了多項「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帶領當地醫護人員做氣管鏡診療,第一次在神經外科手術中做超聲引導,第一次開展動靜脈造瘻手術等。
郭偉帶領的第29批援幾醫療隊的故事只是中國援外醫療隊的一個縮影。1963年,中國第一支援外醫療隊抵達北非的阿爾及利亞,中國自此開啟援外醫療之路,在非洲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半個多世紀過去,中國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式的援外醫療隊工作格局,援外醫療從「輸血式」的援助轉向可持續的「造血式」合作,幫助受援國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未來應增加中非更多層面人員交流
雖然在幾內亞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但郭偉認為,援外醫療工作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批又一批援外醫療隊去不斷開拓完善,帶動當地醫療技術水平持續提升。「作為醫務工作者,大家都希望實現一些開拓,幾內亞醫護人員亦是如此。當輕鬆學會一項新技術時,他們都很興奮。」郭偉說。
他表示,隨着幾內亞經濟水平和民眾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當地人的就醫需求定會越來越大。未來應增加中非更多層面的人員往來交流,邀請更多非洲朋友來華沉浸式地感受學習中國醫術。
9月2日,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首場發布會現場。香港文匯報記者任芳頡 攝
中非有望再簽共建「一帶一路」新合作規劃
在2日舉行的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新聞中心首場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司長徐建平介紹了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進程,涵蓋基礎設施、衞生健康、綠色發展、數字合作、農業合作、人才培養等各領域。他表示,即將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期間,中國還將與非洲一些國家簽署新的合作規劃,推動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往深裏走、往實裏走。
徐建平表示,11年來,非洲52個國家和非盟已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形成了共建「一帶一路」理念、原則、目標的高度共識。在此基礎上,中國已陸續與阿爾及利亞、埃及、埃塞俄比亞、吉布提、毛里塔尼亞、摩洛哥、莫桑比克等國家和非洲聯盟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把非洲國家發展戰略和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確定的重點內容,結合企業現實的發展需求,按照需求與可能相結合的原則,用合作項目和事項清單的方式確定下來,並實現一輪一輪滾動實施。
2024年4月26日,在馬達加斯加的塔那那利佛大學,學生在魯班工坊操作設備。新華社
徐建平表示,未來,中非共建「一帶一路」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中方將與非洲各國和非洲聯盟一道,進一步夯實合作基礎,拓展合作領域,攜手推進現代化,力爭在戰略對接、互聯互通、新領域合作和協商協調協同方面持續深化,取得新突破。他稱,即將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期間,中國還將與非洲一些國家簽署新的合作規劃,推動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往深裏走、往實裏走。
2024年8月14日,在盧旺達,中國專家在稻田裏指導當地稻農秧苗移栽。新華社
糧食短缺是長期困擾非洲國家的重大問題,徐建平表示,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始終是中非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領域之一,中非農業領域的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已在非洲建成24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推廣300多項先進服務技術,使當地農作物增產30%至60%。中國雜交水稻已在20多個非洲國家扎根。
「以馬達加斯加為例,中國雜交水稻累計推廣面積超過7.5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達7.5噸,超出當地品種產量的三倍以上,被當地人民稱為『最好的東西』,雜交水稻被印在了馬達加斯加最大面額的鈔票上。」徐建平介紹,在剛果(布)部種植的「華南5號」木薯每公頃產量達51噸,是當地品種產量的5.6倍,菌草技術在盧旺達應用並開花結果,帶動盧旺達3萬多人就業增收,被當地人民稱為「幸福草」。
記者:任芳頡
報紙編輯趙一聃
網絡編輯:陳堯

香港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是一份面向香港社會各界的綜合性主流大報,自一九四八年創刊以來,以愛國愛港為宗旨,堅持「文以載道、匯則興邦」的理念和「包容、合作、創新、拓展」的準則,其權威性得到香港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認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