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赛萍:幼儿游戏评价可视化的内涵与路径

教育   2024-12-18 08:03   湖北  




欧赛萍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海韵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


游戏既是幼儿的基本存在方式,又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内容丰富且组织良好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在身体、精神、认知、行为、思维以及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在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关照下,游戏从游戏精神、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全面渗透到幼儿园教育教学当中,如何有效开展游戏教学活动就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它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各种游戏课程与教学模式也广泛兴起。


纵观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的模式与生态,游戏活动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并成了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者及教师对游戏理论研究、内容开发、环境创设、教师指导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随着儿童游戏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游戏进行科学的评价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当前对幼儿游戏的评价尚停留在初始阶段。因此,本研究尝试从可视化的角度来对原本内隐、复杂且抽象的幼儿游戏进行图像化评价,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幼儿游戏的发生过程和作用机制。


01


当前幼儿游戏评价

存在不足



游戏评价是游戏活动实践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是活动组织者对游戏的价值实践水平进行判断的基本手段。


全面且有效的游戏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参与,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强化教师的专业意识和理论自觉。由于游戏本身是一个具有很大开放性的概念,且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幼儿游戏进行评价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性的工作,这也致使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游戏评价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首先,游戏评价尚未受到游戏理论研究的重视,人们仍更多停留在对游戏价值的认识上。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基本形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尤其是当人们将游戏与人的精神及存在联系起来时,游戏的概念和内涵就又变得十分宏大和抽象,对游戏活动进行评价也就更为困难。当前我国幼儿游戏研究的重点仍然是强调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但是如何评价这种价值的实践水平和实践方式却较为匮乏。


其次,游戏评价尚未成为游戏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游戏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呈现经验化、碎片化的特征。在游戏活动实践中,研究者或者教师往往更为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以及评价的方式及其特性,只有少数研究者从量化的角度开始关注评价的维度与指标体系建设,系统科学的评价系统和评价模式尚未形成。


最后,教师的游戏评价素养不高,缺乏自觉开展游戏全过程评价的意识、信念和能力。游戏活动的开放性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没有成熟的评价模式的情况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评价就容易停留于经验表层,使得对游戏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幼儿游戏评价开展不充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游戏自身的特性使得对它的评价难以客观化和数量化。在幼儿园教育领域,游戏涵盖游戏精神、游戏内容、游戏方式等方面,它既是一种活动方式,又是一种价值载体,当将其映射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上时,这种价值的实践方向和实践水平的评价就会变得很困难,因为不同的实践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偏向、认知范畴和经验水平,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就必然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和个体差异。


其次,幼儿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具有内隐化的特征,要准确评估游戏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联也较为困难。游戏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水平,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游戏都可能指向幼儿某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发展,在缺乏充分的理论建构和理论支撑的情况下,任何一种评价体系都可能是片面和不完善的。


最后,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支撑幼儿游戏评价的有效开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幼儿园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和经验水平,而无法以相互联系的思维视角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来对幼儿游戏的价值及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一般评价能力的缺失也限制了他们对幼儿游戏的评价从经验走向科学。


02


游戏评价可视化的

内涵与价值





评价数据可视化这一概念来源于科学计算中的数据可视化,它是指科学家在计算数据时通过图形、图像来表现数据以及计算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数据可视化不仅包含科学计算可视化,同时也拓展到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等领域,其目的是通过图形化的方式更清晰有效地表达信息。在学前教育质量评价领域,目前的研究与实践呈现出两个极端


一方面,评价的经验性特征非常明显,评价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水平进行片段化、表面化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评价者借助专门的量化工具进行去情境化的统计学测量,忽视了教育实践中丰富的细节,没有兼顾到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及其发展性。


因此,对幼儿游戏的评价应该根据游戏的特性以及幼儿的发展特点不断拓展思路,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来对游戏的全过程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


所谓幼儿游戏评价的可视化就是指将幼儿游戏过程中抽象的价值目标、开展思路、幼儿表现、现场环境等内容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教师直观地把握幼儿游戏从价值预设到幼儿发展的整个过程,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明晰幼儿游戏的发生与演进过程。


幼儿游戏的可视化评价具有双重意义。


第一,对于教师而言

以图形展示幼儿游戏过程及其开展逻辑,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游戏价值、游戏目标与幼儿发展需要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筛选游戏内容和组织游戏过程,在提升游戏活动质量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第二,对于幼儿而言

可视化的游戏评价可以增进他们对游戏的具象认知并认识到游戏的目的性,从而让游戏不断从纯粹的自发性走向自发性与目的性的结合。


可视化评价将原本抽象的游戏价值、开放的游戏过程、差异化的个体学习表现变成可以直接观察的图形和数据,这种评价方式既规避了经验评价的随意化、表层化弊端,又弥补了统计测量中忽视游戏情境和游戏过程的不足,是适合幼儿园教师使用的评价思路和评价模式,它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与幼儿一起审视和判断游戏的价值,是一种融理论预设、观察、记录、反思和共同行动于一体的评价理念。


03


幼儿游戏评价

可视化的路径




不同的实践主体对游戏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和评价标准,幼儿游戏可视化评价也应该从教师、幼儿和家长三种不同的视角来开展,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和客观地展示幼儿对游戏的需要及其游戏参与水平。


(一) 教师的视角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可视化评价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设备来获取活动信息,以求最大限度、更全面地对幼儿游戏进行评价。


首先,追寻幼儿游戏精彩瞬间开展跟踪式评价。

跟踪式评价遵循记录游戏表现、拍摄精彩时刻、评价分析跟进的评价流程,借助教师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还原幼儿游戏瞬间,展现幼儿游戏轨迹与进程,对游戏环节和具体细节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此来判断游戏的价值表现及其存在的不足。


其次,解读幼儿核心经验开展对应式评价。

对应式评价的目的在于聚焦不同类型的游戏以评价其对幼儿发展的具体促进作用。

例如,角色游戏和建构游戏属于不同类型的游戏并具有不同的价值,教师可以针对这两类不同类型的游戏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以考察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对应式评价更为聚焦幼儿在某一领域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具体的行为表现来判断游戏开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最后,通过记录幼儿游戏轨迹来开展图表式评价。

图表作为一种能够直观反映游戏各要素之间联系的可视化手段,可以更有效地协助教师了解和把握游戏的组织与开展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图表来描绘和记录游戏的开展思路、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环境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展示某一游戏材料的使用频次来判断该材料的适宜性,且其在游戏过程中被使用频次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幼儿游戏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这就可以为教师优化游戏设置提供事实依据。


(二) 幼儿的视角

幼儿是开展游戏活动的主体,其对游戏活动的参与也包含对游戏的评价本身。可视化的游戏评价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语言与思维能力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借助图形图像的可视化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回顾自身的游戏过程以及游戏行为表现。幼儿对游戏的可视化评价主要分为认图、玩图和用图三个阶段,教师要在帮助幼儿逐步树立评价理念、发展基础评价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游戏进行自主评价。


首先,引导幼儿认图以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评价意识。可视化的图示有多种类型,不同的图形有不同的标识元素和用途,这些图形本身对幼儿就是学习的对象,是在他们既有经验范围之外的,因此,教师需要先引导幼儿去认识这些图形并理解其表达的意义,这可以为幼儿的游戏评价提供认知、经验以及能力基础。


其次,引导幼儿按图开展游戏活动。通过图示来组织和规划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游戏规则,当幼儿掌握了一般图示的意思及意义之后,根据图示来开展游戏可以更有效、更深刻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最后,引导幼儿对游戏印记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幼儿设计和制作的游戏流程图、概念图以及游戏过程中对典型事件的图形记录又构成了幼儿进行游戏评价的对象,幼儿可以在结合自身游戏体验以及图形记录的基础上去回顾和反思整个游戏过程。幼儿对游戏的评价不仅可以从自身的视角来看待游戏的适宜性,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开展评价的自我意识和一般能力,有助于实现幼儿对游戏活动的深度和有效参与。


(三) 家长的视角

家庭是幼儿进行游戏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幼儿游戏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其对幼儿游戏有目的、有计划的评价可以进一步优化幼儿的游戏环境以及提升幼儿的游戏体验,家长的教育行为会影响包含游戏在内的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尽管家长不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但他们仍可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参与对幼儿游戏的评价。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评价表有目的地观察游戏。家长可以在幼儿园教师的帮助下利用游戏评价表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评价表来获得对幼儿游戏价值与游戏行为的一般认识。


其次,家长可以通过雷达发展图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雷达图可以帮助家长记录游戏中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可以更直观地让家长感知幼儿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发展。


最后,家长可以利用游戏故事聆听幼儿的游戏经历。这里的游戏故事主要是指幼儿对游戏的多种形态的记录,通过阅读幼儿的游戏故事,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对游戏进行探讨,并在讨论中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与内在需要,进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焦艳.重新认识幼儿游戏的综合性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21(08):87-90.

[2]刘琪,洪燕燕.体育游戏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6):66-68.

[3]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48-58.

[4]林兰,高珠峰.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规约应对:基于儿童立场的质性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0(09):23-28.

[5]陈莹.熟手型幼儿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2-3.

[6][11]黄敏娟,鄢超云.幼儿园教师游戏素养的结构模型与培养路径:基于生态学的构想[J].学前教育研究,2021(04):19-30.

[7]王万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现途径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6(16):81-82.

[8]刘平.基于 CiteSpace 的国内结构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研究的比较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12-13.

[9]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26-29.

[10]曹中平.民间竞技游戏中幼儿关键经验的表现性评价[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05):1-8+124.

[12]张紫荆.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评价标准研究:以上海市 A 幼儿园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38-39.

[13]杨兵,卢国庆,曹树真,等.在线学习系统数据可视化评价标准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

(12):54-61+80.

[14]宋蓉.基于保教一体化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2019(04):85-88.

[15]王苏,盖笑松.3~7 岁儿童的规则内化:家长养育行为与儿童性别、气质的交互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20(02):68-78.


本文源自《学前教育研究》,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名园参访】【【】】【



推荐阅读

胡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考与探索

华爱华:活动区材料如何投放才能促进幼儿发展?

王海英:园本“沉浸式”教研立足于教育实践

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真问题”

吴荔红:如何撰写幼儿园游戏活动案例?

冯晓霞:《指南》社会领域要点解读

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内涵、问题与对策

朱家雄:幼师培训应当把握教师的 “最近发展区”

李季湄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虞永平:让幼儿园课程评价情境化、真实化





|版权说明
学前智库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编辑:刘诗诗
美术:黄 琳
终审:刘  菁


电子邮箱:327792652@qq.com

联系主编:189 7114 4641(微信同号)

学前智库
学前智库致力于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研究,为区域政府提供科学的学术支持;课程与教学研究,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教师发展研究,研究学前专业教师培养体系及教师专业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