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始于倾听,但不止于倾听——马赛克方法运用中的问题与展望

教育   2024-12-12 08:01   湖北  


刘宇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马赛克方法由英国学者艾莉森·克拉克和彼得·莫斯提出,是一种将观察、访谈等传统研究方法与儿童拍照、儿童导游、魔毯、地图制作等参与式工具结合,为儿童提供直接表达自己看法和经验机会的儿童研究方法。作为一种颇为适宜幼儿独特交流模式的方法,近年来,马赛克方法引发了广大一线幼教工作者的关注和试用,但由于源自国外,在我国幼教实践中运用时难免有些“水土不服”。笔者有幸翻译过《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一书,并部分见证了马赛克方法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运用的发展过程,也不时和园长、教师探讨马赛克方法运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此略做梳理,并对其未来方向稍加展望。


01

剖析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参与式工具使用中的自主与指导

参与式工具是马赛克方法中最能体现儿童通过多种渠道发出自己“声音”的一系列方法,也是马赛克方法最具新颖性的组成部分。但正因为新颖性,教师在实践中也会踏入一些误区。以儿童拍照为例,有的教师在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时,把手机交到幼儿手中,幼儿拿到手机后立刻兴奋地拍了大量照片。教师询问为什么拍这些照片时,幼儿只是回答“好玩”,从状态看,这明显不是有意识、有选择的拍摄。这样拍出来的照片真的能反映幼儿的视角和看法吗?事实上,这并不是儿童拍照方法本身的问题。任何儿童拿到较新颖的材料或工具时都会有一个好奇摆弄的过程,待熟悉材料、工具后才能用它有目的地做事幼儿刚刚拿到手机时的“乱拍”,往往是因为平时用手机拍照的机会较少,现在突然拿到,可以任意使用,难免会忙不迭地尝试。待这股“新鲜劲儿”过去后,教师再适当引导幼儿是完全可以有目的地选取要拍摄的内容,并借助照片表达自己的经验和看法的。

此外,幼儿对拍照设备的使用水平,的确对幼儿能否借助拍照更好地表达自己有影响,因此,尽管儿童拍照是一种体现自主表达的方法,但并不排斥成人就如何使用拍照设备对幼儿进行指导,以便幼儿可以更好地利用拍照来表达自己前提是,这种指导只能是对工具使用的指导,而不能对拍摄内容进行干预。

大班额条件下能否运用

马赛克方法倡导运用多样的方法去倾听幼儿,再加上相关书籍中的案例往往以个案的形式呈现,不免使平时工作繁重的幼儿园教师心存忧虑。倘若每个幼儿都要用那么多种方法去倾听,一个班三十几名幼儿怎么倾听得过来呢?有的教师甚至联想到马赛克方法是“舶来品”,国外的班额和我们不一样,由此得出“马赛克方法不适合我国国情”的结论。对此,首先应该承认国内外教育环境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在实践中完全照搬国外经验;但也不代表在班额较大的条件下,马赛克方法就完全无法使用。国内外已有一些幼儿园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浙江省宁波市中河街道中心幼儿园采用“同心圆”模式来推动马赛克方法的运用,即先在部分班组、部分活动中尝试运用,以点带面,慢慢推广到所有班组、日常活动。又如,一名丹麦的幼儿园教师在运用马赛克方法搜集幼儿的看法时,将幼儿个人和小组两个层面结合起来进行,从而既深入个体,又照顾到全体。而依笔者的经验,可考虑以“在个体身上用全部在全体身上用个别”的思路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对一些平时比较沉默、教师对其了解甚少的幼儿,使用多种方法去倾听他们;而对一些平时比较活跃,教师对其了解较多的幼儿,使用少量工具作为补充,即可获得对他们的全面了解。

搜集的资料如何“解读”

运用马赛克方法搜集的资料往往形式多样,数量庞大。因此,当资料搜集完成后,想从中有所发现、得出结论的时候,往往令一些教师无从下手。这可以说是当前马赛克方法应用中的最大障碍。毕竟,如果花了那么多气力,倾听到那么多幼儿生成的信息,最终却不知道到底对幼儿增进了哪些理解,会十分挫伤士气。对此,曾有教师问笔者马赛克方法是否有分析框架,据我所知,这样的框架是没有的,因为这和马赛克方法本身的追求相违背马赛克方法意在了解儿童对环境、事件、活动等看法,如果事先确立一个框架,必然会对儿童的看法构成约束,最终也难免要对儿童的经验进行取舍,而这种约束、取舍依据的肯定是该框架的制定者--成人的规则,如此一来,解读出的内容又怎能说是儿童的看法呢?这提醒我们,不仅在搜集资料的时候要注重儿童自己的表达,在解读资料的时候还要注意儿童的参与。要实现这一点,笔者认为“选择”和“比较”是两种基本策略。所谓“选择”,即请儿童对已搜集的海量资料做进一步遴选。例如请儿童在他们拍摄的大量照片中精选出最重要的若干张,这既可以保证结果代表的是儿童的看法又可以使儿童的看法进一步聚焦。所谓“比较”,指的是把运用不同方法搜集来的资料放在一起,提取其中出现的主题,看各个主题在各种方法中出现频率的高低,以此为据判断该主题对于儿童的重要程度。


02

探索“融入课程的一百种可能”

倾听儿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从幼儿教育的角度看,倾听儿童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在倾听、理解幼儿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更加适宜的条件,助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换言之,幼儿教育应当始于倾听幼儿,但却不能止于倾听幼儿,要再前进一步,把倾听幼儿与课程的设计实施结合起来。

既是倾听方法,又是学习手段

提到将倾听幼儿与课程结合,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通过倾听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进而将其融入课程活动。这的确是马赛克方法与课程活动结合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马赛克方法在课程中的应用不限于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它的各种参与式工具,本身就可以作为学习手段,支持、扩展幼儿的学习。

把幼儿的绘画、建构等记录及表征方式,融入他们的课程、学习,在幼儿园课程中并不鲜见。例如,在项目活动中通过针对某一事物的探究和表征的交替进行,可以不断推动幼儿对该事物的认识走向深入。幼儿画出的一辆自行车,代表的是他当下对于自行车的部件、结构、外观等的理解,画完对自行车做进一步的探究,便会增进对自行车的了解,之后再画,画出的自行车又会更加细致、完整。在这一过程中对自行车的探究和表征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只有仔细探究才能更准确地表征,而表征中的犹疑、困惑,反过来又会引发探究。在这样的互促互进中,幼儿的经验得以提升。不仅项目活动如此,幼儿园里的很多课程活动采取的都是这一思路。因此,将马赛克方法中幼儿记录经验、表达看法的工具用于课程活动并非牵强附会,而是为有效设计、实施课程提供了更多可能。

融入课程的一百种可能

在将马赛克方法融入课程的探索中,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它作为学习手段的潜能,并在不同的课程活动中进行了尝试。例如,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白马湖实验幼儿园在阅读区的故事讲述活动中引入“小记者”这一角色,由幼儿扮演小记者,对同伴讲述故事的过程进行自主拍照和前书写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使用这些资料和教师、同伴一起对故事讲述情况进行分享与讲评,既扩大了幼儿的活动参与面,又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内化故事讲述的核心经验。又如,浙江省杭州市行知幼儿园将地图制作加以变通后用于项目活动“上学记”的开展,挖掘幼儿来园路上隐含的课程资源,为幼儿提供周边道路、社区的“裸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通过多种方式记录一路上的见闻,并不断将其汇总到地图上,逐渐形成一幅幼儿眼中的“上学之路”地图。

总之,把马赛克方法的作用范围由倾听方法扩大到学习手段后,能够丰富幼儿的学习媒介,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使幼儿的学习过程看得见,进而帮助教师提供更加适宜的支持,促进课程质量的提升。如果说马赛克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倾听的一百种方法”,那么未来我们应当大力探索的或许是马赛克方法“融入课程的一百种可能”。

本文源自《教育家》2023,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名园观摩】【【】】【



推荐阅读

胡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考与探索

华爱华:活动区材料如何投放才能促进幼儿发展?

王海英:园本“沉浸式”教研立足于教育实践

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真问题”

吴荔红:如何撰写幼儿园游戏活动案例?

冯晓霞:《指南》社会领域要点解读

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内涵、问题与对策

朱家雄:幼师培训应当把握教师的 “最近发展区”

李季湄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虞永平:让幼儿园课程评价情境化、真实化





|版权说明
学前智库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编辑:刘诗诗
美术:黄 琳
终审:刘  菁


电子邮箱:327792652@qq.com

联系主编:189 7114 4641(微信同号)


学前智库
学前智库致力于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研究,为区域政府提供科学的学术支持;课程与教学研究,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教师发展研究,研究学前专业教师培养体系及教师专业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