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耕/​记忆祖母(散文)

文摘   2025-01-22 06:00   江苏  
点击上方 蓝字 立即关注






  赵林耕,盐都区人,教育系统退休。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尤喜绘画、摄影和散文写作。多幅绘画作品入选省美协和省花鸟画研究会展览,摄影作品多次获得省市影赛大奖。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  

 记忆祖母


  作者   赵林耕



      印象中,我的祖母逝世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年祖母己是八十一岁高龄了。死后办丧仪式中,按乡下风俗,上人八十一岁去世,由某儿孙到庄邻姓柏的人家讨一碗饭,这叫百家饭。那时我才虚七岁,还处于幼稚懵懂的状态中。至今还记得祖母头七那七天的黄昏,我都要跟着三叔到祖母坟前烧几张纸,这称为送火。大概是阴间缺少温暖,烧几张纸钱给初走黄泉路上的亡灵些许暖度。当时我太小,站在祖母坟前相当害怕,加之西北方不远处是一处乱坟场,更让四周增添了不少恐惧感。尽管我对人间的悲欢离合没有任何感触,但祖母给我的记忆中还是留下了几件至今无法抹去的印痕。

      祖母是一位朴实到无法再朴实的农村老妇,整天挪着那两只不超过十公分的三角形小脚,走起来总是一歪一歪的。尤其让我印象较深的是祖母双目失明,干任何家务活都是用手边摸索边干。那时我父亲和二叔一家人远在上海营生,三叔一家分家住在另外的房子里。祖母只能一个人生活,拾柴烧饭,拎水洗衣等都是祖母摸索着干完。虽然失去了双眼的祖母承受着艰辛的生活重担,但她却有一腔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和克勤克俭的宝贵品德。

      最让人钦佩的是她能在无视力的状态下做针线活,缝衣补衫对她并非难事。衣服破了,祖母可以自己摸索着穿针引线,把补丁缝得四平八整,邻居大婶们看了都佩服她的巧手艺。有时她高兴了,还能用那双满是皱纹的老手灵巧地将高梁杆上稍段剪下编成形状各异的鸟笼和鸟窝,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让人看了真有点爱不释手,拿到现在就是一堆手工艺品。除了这些,祖母还是一个善讲故事的能手,只要她有些空闲,我和堂姐就会缠着祖母讲故事给我们听,祖母的脑海里好像有说不完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们听得很入神。毕竟几十年过去了,那些故事我们也早己淡忘了。

      祖母姓于,讲话的囗音侉腔侉调的,与我们盐城这里的语音有别。听三婶母说祖母是滨海人,娘家是滨海八滩的,那时我们统称阜宁滨海那一带为北集子。至今我们都没弄明白:滨海离我们龙冈这里有一百多里路,作为一双小脚的祖母是如何跑那么远嫁到我们家的?后来听说祖母是为逃婚而只身跑到龙冈这一带的后湾村暂且落脚于某户于姓人家。原来该村里有几户也是早先从八滩过来的于姓本家。这些于姓本家就把我祖母介绍给了我祖父。至于祖母逃婚的具体缘由我们均无从知晓,也无需知晓。听说后来三叔在年轻时曾经只身一人从龙冈的老家朝北集子方向步行一百多里,摸到八滩祖母的娘家,当时祖母有两个娘家侄子(于达道和于达池)接待了三叔,三叔亲身感受到了祖母娘家人的诚实热情和八滩那里纯朴的民风民俗。

       在我五六岁刚记事时,隐约记得,因我母亲于1950年被炸身亡,两个姐姐又出嫁他乡。父亲仍只身在上海未回。有时我会睡在祖母的老屋里。印象中老屋的外间搁着一张单人床板,我就睡在那张床上?那时祖孙二人生活艰难的情境可想而知,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情况是常有的事。但不管怎样。祖母还是把她一个人吃的饭食匀点给我充饥。

      记得一次祖母将山芋洗净撗切成小圆片片贴在锅里,再放一点水到锅脐里,然后烧开铁锅,大约一个时辰过后,我估摸着山芋片片快熟了,心里揣摸着反正祖母眼睛看不见,便蹑手蹑脚地朝锅灶那边挪去,动作轻得几乎像猫儿。当我轻轻揭开锅盖时。还是被祖母听到了。用她那滨海的侉腔问“哪个啊?”“我”,我回应了一声。本想多拿几片山芋的,只好拿了两小片再轻手轻脚地走到外面,三两口便吃完了那两片香喷喷的山芋。

      大约在我八岁那年的正月初,八十一岁的祖母因年迈怕冷,某天晚间入睡前把白天烘手取暖的烘炉子放到被窝里。结果过了没一会儿,被絮被烘炉了炕着了火,火苗烫伤了祖母的胸部,当家里其他人被惊动后,跑去发觉祖母己被烫晕过去。虽经抢救,但过了几天,祖母终因伤势过重而不治身亡。当时我父亲和二叔人在上海,那时交通极为不便,无法赶回奔丧,全由三叔一人主持操办祖母丧事,把祖母和祖父合葬在村子西北角一块多田远的地方。

      祖母去世后约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天我从外面玩耍经过祖母曾经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屋门前,猛然看到一位与祖母长得几乎差不多的白发老太太在门前菜园里,弯着腰打莱,咦?难道祖母又活了不成?可走到近前再细看时,才发觉那是一位陌生的老太太。后来经打听,那是北边吉大奶奶的姐姐,人称吴范氏,从他乡迁到我们村暂居。

      1959年开春,省里规划在龙冈以北的十五里沙岗上遍种桃梨果树。栽前抽调若干民工把岗上所有坟墓全部整平,叫平坟整地。祖父母的坟地由三叔一人挖开后将棺椁往下沉降了约半米,上面栽了果树。至今那里除了梨树外无任何痕跡可寻。但不管怎么样祖母那勤劳朴实的人生品格及不畏生活艰辛的坚强意志一直在激励着我。祖母,作为一位极其平凡的中国女性,面对艰辛的生活而不惧,这是祖母的人品,这种人品永远传承于我们家族中,是激励子子孙孙永远奋发向上的珍贵法宝。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END

欢迎关注 射阳县杂文学会

“黄海潮声”公众号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陆军  袁卫东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射阳县杂文学会
分享杂文作品,加强杂文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