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咖啡的生意瞄准了“提神醒脑”的本质需求,万店品牌便接连出现。
截至2024年最后一天,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瑞幸咖啡门店数量为21410家。而在12月初,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郭谨一在中欧EMBA内部课程的分享中提到,瑞幸门店数量已经超过22000家,有3亿+客户,月活7985万。2020年4月,瑞幸自曝财务造假,这家“从成立到上市最快的公司”在上市不满一年时又成了“从上市到退市最快的公司”之一。暴雷时,瑞幸有4500家门店,其中的2/3在动荡与重整中被迫关闭。经粗略测算,瑞幸在最近4年间至少新增了2万家店铺,而据郭谨一透露,其中的1万家是2023年6月—2024年7月新开的。图片来源:微博@luckincoffee瑞幸咖啡
唯快不破,是瑞幸复苏的秘诀,大步狂奔的背后则是郭谨一对于当前中国咖啡消费人群的“不满足”。“中国每人每年平均只喝10杯咖啡,而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量能达到100-200杯。中国咖啡业进入了快车道,我们完全有机会可以看到未来10年的增长。”郭谨一的说法有证可循。《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年咖啡消费杯数从2016年的9杯增长到了2023年的16.7杯,但仍与世界主要咖啡消费国存在差距,比如芬兰的人均年咖啡消费杯数在2016年就已破千杯。这个稀有的上瘾与健康并不冲突的赛道,被郭谨一视作“金矿”。现状与预期之间的巨大差距,一方面预示着机遇,另一方面也代表着难题。“老朋友”库迪咖啡同样已是万店品牌,其中半数门店是在2023年8月—2024年10月新增的;“老对手”星巴克被瑞幸追着打,但双方的总营收还有差距,在瑞幸决定打到星巴克的“美国老家”去之前,还有多少中国人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喝咖啡”的潜在用户,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一年新增万家店
门店规模叠加9块9优惠券,直接带动了瑞幸收益的增长。2020年—2023年,瑞幸咖啡营收分别为40.3亿元、79.7亿元、132.9亿元、249.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248.6亿元,同比增长39.4%,已经与2023年全年持平。郭谨一透露,2024年瑞幸营收大概率超过300亿元。营收规模的迅速变化,分散在3亿消费者的订单记录里,搭配频繁出圈的新品和联名,用很短的时间和密集的攻势洗掉了市场对于“瑞幸暴雷”的记忆,消费者来不及回忆瑞幸是如何复苏的,就已加入了“酱香拿铁”的抢购大队。图片来源:微博@luckincoffee瑞幸咖啡
在2022年之前,瑞幸长期处于亏损阶段,但除了冲击纳斯达克的2019年,整体亏损幅度呈缩窄趋势。具体来看,2017年—2021年,瑞幸分别亏损0.6亿元、16.2亿元、32.1亿元、25.9亿元、5.4亿元,2022年扭亏为盈,净利润11.6亿元,2023年净利润达到30.3亿元。烧钱换市场的情况仍在,但得益于订单的水涨船高,瑞幸不再需要“亏钱卖咖啡”,即使在打响9块9攻防战后,瑞幸仍保住了营业利润率的增长,从2022年的8.7%增至2024年Q3的15.3%。但密集开店的策略持续带来成本的压力,这项支出并未因为“熟练”而出现质变,2023年1月,瑞幸再次遭遇了亏损的情况,亏损1亿元。2023年,瑞幸原计划新增3000家门店,但最终的结果是新增了8000家,这成了郭谨一所解读的亏损原因。而在郭谨一看来,研究为什么瑞幸从1月份的亏损到Q3盈利15亿元是“不重要的”。“从控股股东到董事会到管理层,没有人因为这个事(亏损与调整)吵架”,因此战略层面的调整“更值得研究”。两位创始人退出后,瑞幸在动荡重整后形成的凝聚力,显然是郭谨一引以为傲的地方。在暴雷后,瑞幸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股东与领导层的“代际转换”,借此机会调整了治理与利益分配机制,并确定了聚焦咖啡的战略。而产品、流量、运营方面的创新,只是战术层面的调整。当然,一个操盘12万员工规模的CEO,观察消费现象的出发点与市场并不完全相同,原材料选取、供应链管理、数字化系统、加盟商占比,都无法前置性地呈现在消费侧的感知中,而用户看到的是排队也抢不到的“酱香拿铁”“黑猴联名”,是生椰拿铁、橙C美式后的下一个爆款,是门店里持续更换的代言人立牌,这些构成了C端认知中“瑞幸复苏”的表象和理由。而在供应链一端,瑞幸采购了中国进口咖啡豆的40%,在中国进口巴西咖啡豆中的占比达到60%;瑞士进口咖啡机的49%被瑞幸带走;瑞幸在国内椰奶、橙汁ToB市场的分销体量也都在50%以上。今天的瑞幸,每年上新超过100个SKU,一年落地30多次联名,瑞幸的故事已经不再需要“复苏”为点缀。瞄准星巴克,又被库迪瞄准
大单品、网红营销、联名爆款、私域运营、数字化应用联合构建了瑞幸持续增长的地基,瞄准大众咖啡市场的真实需求回归了商业的本质,小店模式构建起的网络尽可能快速高效地链接了这些需求,通过数字化的B、C双端管理实现2万家门店与供应链的高效运转,这些是讨论瑞幸绕不开的话题。在中国人均年消费咖啡杯数只有9杯的2016年,还有另一项数据:中国咖啡均价为每杯24元。那一年,中国咖啡馆总数达到10万家,而北上广合计就有14400家。2023年,中国咖啡馆总数约为15.7万家,在这段时间内,瑞幸开了约1.6万家门店,库迪开了8000多家,星巴克新增4000多家,三家合计占据了过半的门店增量。更重要的是,现磨咖啡的“精品”“高端”“商务”“社交”屏障被快速打破,当9块9的咖啡持续覆盖社区、热门商圈和写字楼中的目标群体,对于咖啡均价的讨论让位于对产品本身的讨论,“咖啡引领餐饮习惯西化”的魔幻言论也失去了滋生的土壤。瑞幸咖啡第20000家门店 北京中关村·在握旗舰店
图片来源:微博@luckincoffee瑞幸咖啡
瑞幸的商业模式以星巴克为“假想敌”,与其说是在咖啡生意中做减法,不如说是在星巴克的生意中做减法。郭谨一以“星巴克1号员工”的身份回忆起这段经历:2017年3月份筹备瑞幸,看到了星巴克的成本结构和利润有巨大的优化空间。星巴克的房租占比太高,一杯成本20元的咖啡,有10元的房租成本,5元的人工成本和5元的原材料成本,售价超过30元。瑞幸用数字化的方式,让一些买了咖啡不坐在店里的顾客把咖啡拿走,这样就可以少付房租的钱。这是当时的商业逻辑基础,即把一杯咖啡的成本做到10块钱,卖15块,挣5块。“让一些买了咖啡不坐在店里的顾客把咖啡拿走”有很大的美化色彩,瑞幸愈发小店化、公式化,本质上是把店铺做成了灌装流程的展示窗口,以瓶装的价格售卖现磨的产品,以此撬动了注重功能性和性价比的中端市场。这一商业模式的壁垒是速度,所以瑞幸有了2万家店,库迪有了1万家店。陆正耀与钱治亚离开瑞幸后,曾做过多个创业项目,最终在2022年10月开出了库迪的首家门店。除了瑞幸品牌的先发优势,双方在选品、选址、售价、营销方面非常相似,库迪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全联营模式,通过向加盟商让利迅速拓展规模,也体现出速度的重要性。当然,两家品牌从某种程度上算是“师出同门”,是否能有另一家企业复制这一模式,或者再次找到新的颠覆点,仍有待观望。现阶段,库迪已经是瑞幸不能忽视的对手,但郭谨一认为互联网生意的本质是赢家通吃,而线下生意的本质是百花齐放,库迪的存在是对瑞幸的刺激。这种刺激的直观体现就是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的9块9马拉松。从生意的角度,郭谨一用一组精炼的数据展示了瑞幸盈利能力的来源:瑞幸早期的成本结构模型是成本15元,卖10元,卖一杯亏5元;后来逆转,成本10元,卖15元,一杯赚5元。正是因为成本结构的变化,郭谨一否认了9块9就是内卷和价格战的说法。在他看来,9块9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取决于产品、场景与成本结构,对于有些产品来说,9块9有它的可持续性。打到星巴克的“老家”去
2023年二季度,瑞幸在收入上第一次超过了星巴克中国。2024年Q3,瑞幸营收248.6亿元,同期星巴克中国净收入7.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0亿元),但星巴克的全球营收为90.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1.2亿元)。中国咖啡市场头牌易主,但这对于瑞幸和星巴克而言都不是竞争的终点。去年10月,业内传出瑞幸筹备进入美国市场的消息,也在此次分享中被郭谨一确认。对于海外市场,瑞幸先是以直营模式试水新加坡,目前有47家门店。之所以要在新加坡先尝试直营模式,再以品牌授权的模式打开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市场,据郭谨一分析,加盟模式的本质是大哥带着小弟赚钱,要自己先搞明白。所以,新加坡是瑞幸出海打造品牌、打磨系统、摸清海外模式的一个重要阵地。新加坡星耀樟宜机场店
图片来源:微博@luckincoffee瑞幸咖啡
今年一季度,瑞幸会在马来西亚开出门店,再下一步的方向是美国市场。对于出海这件事,郭谨一保持着该有的冷静:在世界咖啡市场,中国市场是捡钱的市场,海外市场是抢钱的市场。“中国的咖啡消费远远没有到成熟,甚至连初步成熟都不算,它还在持续单边上涨,但是海外很多国家已经是成熟的消费市场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如果不能用一些手段在房租、人工、原材料上有结构性的变革,让价格降低一点,成本控制得更好一点,在客户体验、产品体验、服务流程体验、品牌体验上做得更好,(出海)去了也被打。市场已经在那,想清楚再去,打磨好再去,中国市场永远是我们的大本营。”瑞幸的“大本营”,是星巴克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面对瑞幸的“后来居上”,以及中国新消费时代咖啡赛道的火热碰撞,星巴克似乎很“纠结”。2024年9月,星巴克新任董事长兼CEO布莱恩·尼科尔(Brian R. Niccol)提到,星巴克近期的重点是美国市场,需要让占比最大的业务恢复增长,当然在世界各地也有很多机会,团队将专注于让星巴克在中国恢复增长。10月,尼科尔再次提到,他正在努力地了解星巴克在中国的业务,要弄清楚如何在市场上扩张,并正在继续探索可能对其长期有帮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2月10日,星巴克中国任命杨振(Tony Yang)为CGO(首席增长官),这是星巴克中国首次设立该职位,目的也很直白,在中国咖啡市场重拾增长动能。一方面,在瑞幸正式进入美国之前,星巴克重新确立了美国市场的重点地位,美国咖啡市场的消费习惯已经成熟,是否能够接受新模式的改造,星巴克“第三空间”的叙事是否会再次失效,9块9战术是否会被消费者买账,都是瑞幸需要解答的问题。另一方面,在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的同店销售额与平均客单价均下降8%,同店交易量持平,意味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基本盘稳定,并且已经进入了“下沉通道”。瑞幸在中国市场上聚拢了一批非星巴克粉的咖啡用户,他们的需求回归了“提神醒脑”的本质,星巴克也在瞄准这批用户。当然,星巴克以大店为主,门店租金与人力成本的可调整空间有限,尽管星巴克瞄准了广阔的县域市场,仅2024财年,就新进入166个县级市场,并通过多种优惠活动“隐形降价”,但目前不能匹配瑞幸的速度。星巴克已有固定的用户群体,目标也是通过咖啡建立社群文化,在降价方面只能“矜持”一点。前有星巴克,后有库迪,但在郭谨一看来,生意的核心是盯着客户看,不要盯着对手;是客户离开了你,而不是对手抢走了客户。从某种程度上看,星巴克确实是这么做的。图片来源:微博@luckincoffee瑞幸咖啡
在谋划美国市场的同时,郭谨一仍将中国咖啡市场视为待采的金矿,他不止一次谈到了市场容量的话题。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只有10杯,如果未来10-20年真能达到100-200杯,即使保持当前的竞争格局,也为咖啡品牌们留足了增量空间。每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都足够包容,但快速增长也意味着需求的变化与细分;每一个市场都在强调情绪价值,星巴克给的是格调,瑞幸给的是性价比和社交。但产品需求的主线不会偏移,随着人均年消费杯数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为长期专业用户,好喝的本质将占据更高的竞争权重。提示:
* 本文经观潮新消费授权转载,不代表FBIF立场。原标题《郭谨一操盘下的瑞幸:一年开万店,3亿用户,300亿营收,9块9不算价格战,咖啡市场还要再涨十年》,转载请联系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