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和“立规矩”:本能与责任的和谐共融
大家好,我是陕州区中心幼儿园中六班寇书颜的妈妈,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讨论 “爱孩子”和“立规矩”两个话题。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规矩的自由叫放肆。” 爱,可以给孩子更多滋养,让孩子内心充盈;规矩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拥有真正的自由。一、爱,给孩子更多滋养
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发展心理学的依恋理论认为,小时候得到更多爱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父母的照顾,更需要言语上的关爱,甚至是赤裸裸的爱。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和爸爸就经常对她说:“妞宝贝,我们都好喜欢你”、“小朋友,你怎么这么棒呀”、“妈妈下班回来看见你真开心”、“你真是咱家的开心果”……在我俩的影响下,一向内敛的爷爷、奶奶也会时不时地用言语向孙女表达爱意。在长期的影响下,孩子也向我们积极回应,成为一个爱笑、内心充盈的小女孩。爱,需要高质量的陪伴。在孩子出生后,我和爸爸就达成一致,在亲子时光中要做到用心陪伴。比如:带孩子外出活动时,绝对不能出现孩子在一边玩,大人则在一边尽情玩手机的情形,要做到互相监督、提醒。还比如:孩子2岁开始,我们就坚持在睡前进行“十五分钟阅读” 活动。由于工作原因,爸爸不能经常在孩子身边,但只要在家,这个任务就一定交给爸爸。因为宝爸共同参与育儿,效果才能翻倍。在我们的坚持“陪读”下,孩子的表达能力发展良好。记得在一次互动游戏中,我正抓着她的手腕乱晃时,她笑眯眯的说:“妈妈,我这是失控的小手”。原来她想起了我们共同读过的绘本—《失控的小火车》。所以父母陪伴孩子的过程,就是给孩子做好榜样的过程。
二、规矩,使孩子更加自由
立规矩,要带着温度和尊重。有些规矩需要和孩子一起商量、讨论,达成一致再确定下来,只有当孩子内心真正认同立的规矩,而不是被迫服从,才会乐意遵守、执行。比如关于孩子看电视和手机问题。刚上小班时,孩子放学回家看电视,我看着表到了我预期的时间,直接拿遥控器关了,可以看出她很委屈,也有点不服气,噘着嘴表示反抗。几次下来抵触心理越来越明显,最终我没忍住还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后来慢慢地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独断专行有些过分,孩子年龄在长,有些事情应该商量着来。所以现在孩子提出要看手机或者电视时,我会先问:“准备看多长时间,20分钟可以吗?”她会问:“20分钟时间长吗?”我说:“大概四集《小猪佩奇》。”她会思考一下,问我能不能看五集......最终我们商量好看22分钟电视,并让她自己设置好闹钟。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一些规矩的建立需要孩子参与其中,并且孩子年龄越大,应当参与的越多。规矩,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遵守。立规矩,不是单方面的强制,也不是强加给孩子的要求,而是家里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父母在制定规矩时,如果没有把自己算进去,而是一边给孩子立规矩,一边自己破坏规矩,那只会让孩子心生反感,适得其反。如:全家一致通过,在家里吃饭要在餐桌上进行且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都遵守,所以即使孩子吃饭前正在看电视,喊她吃饭时也会主动关闭电视,坐到餐椅上。而她有时也会学着老师的模样,提醒我们吃饭时不要讲话、不要跷二郎腿……当然我们也很乐意遵守这位“小老师”立的规矩。所以,我们给孩子立下规矩,自己也要做好榜样,言行一致,更能受到孩子的尊敬,通过亲身示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