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2年,电影由石头、河马和木雕共同主演

文摘   电影   2024-07-10 16:10   北京  

今天,我们为大家翻译了一篇来自澳大利亚著名电影媒体 Senses of Cinema 的深度文章,该文探索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电影的发展和历史沿革。



在这篇为一众专题文章撰写的前言中,两位作者认为,从电影诞生之初的《工厂大门》开始,非人类视角就已经在这种媒介形式中埋下了它的种子。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非人类的观念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延续。不仅如此,从本质上说,电影本身也是人类与机械共同创造的产物,是人类与非人类共同合作的结果。

两位作者表示,人类“正是在将其他物种及其需求排除在我们的话语之外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优越的神话,才导致了21世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人口爆炸和物种灭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从电影到艺术及至新媒体的,所有文化、社会和政治表述形式。”






成为非人类


/ Becoming Nonhuman /










《驴子巴特萨》,罗伯特·布列松








文/ 克里斯托瓦尔·埃斯科巴(Cristóbal Escobar)

     芭芭拉·克里德(Barbara Creed)

源/ sensesofcinema.com



电影是一种奇妙的工具,它能带我们走出自我,走出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
——让·爱泼斯坦


就电影而言,“成为非人类”(becoming nonhuman)意味着什么?作为一种非人类媒介,电影通过机械手段制造关于生命的影像,表面上将生命实体和经验表现为平等的,无论是人类、动物、植物、物质、情境还是感觉。电影从一开始就以短片或现实的形式,承认人类和非人类身体的平等性,以及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独特形式、存在方式和所居住的不同空间。正是由于使用了几乎总是从人类出发的视角,才有意无意地破坏了这种平衡。在数十年的电影史中,人类视角的逐渐插入和主导地位侵蚀了许多早期电影中人类与非人类共同存在的特征。后者在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部影片虽然不是第一部电影,却被视为第一部票房大卖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并经历了人流、自行车流、狗流和马车流,这些人流和非人流涌出工厂巨大的大门,举行着历史悠久的离开工厂回家的仪式。卢米埃兄弟拍摄了三个版本的影片,所有影片都有趣地捕捉到了狗的形象:一只狗在睡觉,另一只狗在追赶一名女工,还有一只狗在迎接一名骑自行车的男子,还有一只狗在人群前奔跑,而另一只狗则在大门开始关闭时出现。
我们还体验到了电影叙事的雏形,围绕着离去的工人(主要是妇女)和狗的存在展开,这些狗有的在睡觉,有的在焦急地寻找它们的人类同伴。虽然是连续拍摄的固定长镜头,但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还是创造了自己的视角,尤其是一只大狗在人群中穿梭时未经排练的即兴跳跃。熙熙攘攘的下班人群相对默默无闻,而这只狗的出现打破了人与非人之间的隔阂。在这一刻,我们透过动物的眼睛看到了它在人群中寻找人类同伴的身影,认同了它的追求。可以说,电影史上的第一个主观视点段落就源自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中的非人类动物。认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后,我们得以用非人类的观察方式取代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在《工厂大门》的三个版本中,每个版本的长度都略有不同,但都是狗抢了风头。电影这种媒介的第一部作品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纠缠开始,又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纠缠结束,这使我们得以从他者向我们转化的人格化问题,转向我们“成为”他者的可能性,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摄影机和观众相互关联的目光实现的。《工厂大门》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与我们对话,这部影片让我们在探索哈拉维所说的“我们从未成为人类”的意义时,历史性地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视角所带来的压力。它难能可贵地描绘了人类和非人类的众多不同形象,这些形象轻而易举地共同占据着一个空间。

特写、长镜头和照明等电影技术,都是在让电影世界的感官质地变得生动可感。在让·爱泼斯坦(Jean Epstein)和路易·德吕克(Louis Delluc)于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的“上镜头性”(photogénie)概念下,物质环境在这里变得鲜活起来。上镜头性描述了机械媒介赋予物体、动物、植物、人物和地点以生命的能力,从而增强观众的感官。电影——如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使世界动画化(animates the world),让非人类的生命焕发光彩。
理查德·格鲁辛(Richard Grusin)编辑的文集《非人类转向》(2015)认为,“非人类 ”概念是批判理论新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他认为,人们对非人类的兴趣与日俱增,这表明了一种广泛的愿望,即“将人类从中心位置驱离,转向并关注非人类,从动物、情感、身体、有机体和地球物理系统、物质性或技术等不同角度来理解世界”。来自不同学科的理论家(女权主义新唯物主义、酷儿理论、动物研究、哲学)提出了类似但不同的观点:简·贝内特(Jane Bennett)强调,通过“充满活力的物质”这一视角重新思考我们与周围物质世界的关系至关重要;卡伦·巴拉德(Karen Barad)利用其“行动现实主义”理论探索物质与意义之间的纠葛;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认为“我们从来都不是人类”,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爱德华多·门迭塔(Eduardo Mendieta)和布赖恩·加罗(Brian Gareau)也是如此。哈拉维尤其乐于剖析人体的构成:
我喜欢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占据我身体这个平凡空间的所有细胞中,人类基因组只占10%左右;其他90%的细胞充满了细菌、真菌、原生生物等的基因组……
虽然上述理论家都不从事银幕研究,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已开始启发有关电影和非人类的著作。在电影中,科幻小说和恐怖片类型总是借鉴哈拉维的观点,即人体的可塑性、异形性、边界的薄弱性,以及易受其他物种、人工智能、真菌(与人类共享50%的DNA)等生物体入侵的脆弱性,《天赐之女》The Girl with all the Gifts和《最后生还者》The Last of Us对这一点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理论家强调了人类与非人类的共性——这是人类中心主义所否认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这在上述相对具有颠覆性的类型作品中也得到了探讨。
伊恩·詹姆斯(Ian James)指出,在一种他称之为“非人类需求”的新型关系中,必须平等对待所有生物。他的结论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或他们真正的意义或存在究竟是什么”。我们必须回到由动物、植物和事物组成的非人类世界,“重新开始”。这对观众意味着什么?在电影转向非人类的过程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表现形式,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凝视的中心地位。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类以外的生命形式,并解除我们对其他生物的假设。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共同的我们,考虑到我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那么就有必要将非人类形象作为重要的实体来接受。
我们所主张的是,观众需要从“成为非人类”的角度来看待电影文本。这需要什么?正如本期所有专题文章直接或通过分析所强调的那样,重新思考“人类中心主义”至关重要。“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无处不在,在电影的拍摄方式、视角和叙事形式中尤为明显。非人类实体,包括动物、景观、身体、物质、技术、物质世界和机器人是如何被拍摄的?电影如何面对人类观众?是相对固定的认同立场,还是电影可以为观众创造一个空间,让他们体验一种成为非人类的感觉,一种认识到非人类需求的感觉?人类和非人类感官的本质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我们支持这样的论点,即正是人类在将其他物种及其需求排除在我们的话语之外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优越的神话,才导致了21世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人口爆炸和物种灭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从电影到艺术和新媒体的所有文化、社会和政治表述形式。
电影(cinema)还有一个与本讨论相关的独特之处,那就是它通过人与非人的互动,将各种形式的生活带入现实。人类主体,无论是专业演员还是普通大众,成人还是儿童,都在为摄影机表演,为摄影机的眼睛表演,为一个忠实记录所见一切的机械装置表演。正是人与非人——人与摄像机——之间的这种相遇,为我们思考这两个实体之间的纠葛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维度。格鲁辛认为“人类总是与非人类共同进化、共存或合作”,这一点在人类表演者与摄像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尤为明显。这种关系削弱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电影观,这种电影观高估了人类在电影创作和意义中的重要性,因为电影是通过人类和机械镜头共同产生的。在何种意义上,“机械之眼”可以拥有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我们要赋予它通常只属于“活”物质的“眼睛”?照相机中的原子和粒子“有生命”吗?

从纪录片到前卫电影和超现实主义电影,来自不同风格传统的导演们都在探讨人类和非人类的意义,以及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恋、残忍和压迫他者所引发的问题。这些主题是《动物之血》(乔治·弗朗叙,1945 年)、《驴子巴特萨》(罗伯特·布列松,1966 年)、《海豚湾》(路易·西霍尤斯,2009 年)、《皮囊之下》(乔纳森·格雷泽,2013 年)、《边境》(阿里·阿巴西,2018 年)、《奶牛》(安德里亚·阿诺德,2021 年)和《美洲夜降临》(安娜·瓦斯,2022 年)等影片的核心内容。另一组不同但相关的文本则探讨了人类和非人类与自然和景观的关系,如《青草:一个民族的生活之战》(梅里安·C·库珀和欧内斯特·B·舍德萨克,1925 年)、《砂之女》(敕使河原宏,1964 年)、《都灵之马》(贝拉·塔尔和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2011 年)、《利维坦》(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维瑞娜·帕拉韦尔,2012 年)和《河流》(詹妮弗·皮多姆和约瑟夫·尼泽蒂,2021 年)。本专题中的文章和访谈探讨了这一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电影方法,以及我们理解“人类”的方式。我们相信,当我们谈论的事物由“人”变成“非人”时,这些文章将对电影表现、伦理、声音、叙事和感官的意义进行重要的讨论。
本专题源于2022年在墨尔本大学举办的以“电影与非人类”为主题的放映和讲座活动。该系列活动由“人权与动物伦理研究网络”(HRAE)和“放映观点”联合举办,分别由芭芭拉·克里德(Barbara Creed)和克里斯托瓦尔·埃斯科巴(Cristóbal Escobar)负责协调。


* 来源:https://www.sensesofcinema.com/2024/film-and-the-nonhuman/becoming-nonhuman/

** 文中提到的《驴子巴特萨》《奶牛》由和观映像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发行。



-FIN-

编辑&排版 / 雁渔芒




— 历史文章 —

让·厄斯塔什回顾

是时候重新评价这位法国大师了!

日本动画电影在中国

日本动画为何在中国大获成功?

伊莎贝尔·于佩尔专访

我喜欢文化差异,年底我会回到中国!

《陨落之星》双导演访谈

比利时肢体喜剧大师:不要缩短我们的回答!

亚新入围《乡野》导演访谈

不能自由创作电影,是想象力不够

柏林最佳导演《佩佩》访谈

聊到一半导演跑了,但它还是我的柏林最佳

《年少日记》导演访谈

豆瓣8.6分新片上映,导演差一丢丢放弃电影

金熊奖影片《达荷美》

文物自己发声,对抗西方霸权文化

维克多·艾里斯名作《南方》

北影节最重要大师,凭它二度震惊世界

《利益区域》

史上最恶杀人狂,我们要理解他吗?

凯瑟琳·布雷亚访谈

在如此厌女的法国,挑衅一切

《睡觉时眼睛睁开》

今年柏林200多部片,影评人最爱它

《小半截》

五人小剧组,凭什么入围柏林?

“导演双周”总监访谈

戛纳“导演双周”总监:我拒绝“艺术电影”这门生意

《惠子,凝视》

12000字对谈全放送,只为理解《惠子,凝视》

年度艺术电影总结

2023年,全球艺术电影发生了什么?



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21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少女与马》《乘船而去》《最孤独的鲸:寻找52》《爱情神话》《我是监护人》《西山冬泳》《指尖的小星星!》《暑期何漫漫》《来处是归途》《春潮》《米花之味》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2020岁末开启播客「和观选片会」,版权同事的午后闲聊,可在苹果Podcast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等平台收听,陪你打开文艺电影的盲盒。



商务合作|marketing@hugoeast.com

海外发行|sales@hugoeast.com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

播客听友群|Hugoeast2020(备注听友群)




 阅读原文 ,收听「和观选片会」

和观映像Hugoeast
一起打开文艺电影的盲盒,主营外语佳片引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