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肝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性传播、母婴传播、静脉注射毒品等途径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近1.8亿人感染,近年来我国每年丙肝报告病例数均在20万例左右,丙肝新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
一、急性丙型肝炎:
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儿童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50%可自发性清除HCV。
二、慢性丙型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定义为存在六个月或更长时间的丙型肝炎病毒(HCV)。许多人在初诊时已经患有慢性丙型肝炎,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化验ALT反复波动,HCV RNA持续阳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正常,抗HCV和HCV RNA持续阳性,肝活检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硬化。
①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途径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抗HCV阴性的HCV携带献血者尚不能筛除,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特别是反复输血、血制品者。
②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传播:国内报道80%以上静脉毒瘾者为抗HCV阳性。血液透析者及骨髓移植者亦是高危人群。
③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散发的HCV感染者中约40%无明显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史,称为社区获得性,其中的大部分由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④性传播:精液和唾液中存在HCV,性接触传播不容忍视。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属高危人群。
⑤母婴传播:母亲为HCV感染者的婴儿,感染HCV的几率约10%。
⑥其他途径:仍有15%~30%散发性丙型肝炎病例并无输血或肠道外暴露史,传播途径不明。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及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①抗HCV:即丙肝抗体,目前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但因感染HCV后抗体出现较慢,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才转阳,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方法。
②HCV抗原检测:HCV核心抗原是HCV的一种核衣壳多肽,在病毒组装过程中释放到血浆中,可以在HCV感染早期和感染全程检测到,已有的商业化检测试剂可用于HCV核心抗原的独立检测。
▲HCV核心抗原检测还可应用于HCV血清阳转前的早期急性丙型肝炎辅助诊断,尤其有助于检测处于窗口期的HCV感染者,也可用于HC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是否罹患丙型肝炎的辅助诊断。
▲在免疫受损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群体如HIV感染者、长期透析的肾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或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等HCV感染者中,由于抗体的生成可能受到影响,可使用HCV抗原进行筛查。
③HCV-RNA:该检测不仅可以知道体内是否有丙肝病毒存在,还可以测定病毒的含量,为判断病情和治疗效果提供依据。该指标阳性即可确诊丙肝病毒感染。如果只是丙肝病毒抗体阳性,丙肝病毒核酸阴性,提示既往感染,现已康复。
最新的丙肝治疗方案主要是通过口服抗病毒小分子药物(DAAs),此类药物具有高效、安全、方便、价廉的特点。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清除丙肝病毒,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丙肝相关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①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
②倡导无偿献血,杜绝非法采、供血;
③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④不与别人共用注射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工具;
⑤不与别人共用剃须刀、牙刷;
⑥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
▲点击上方,提供在线问诊等服务
监制|马述斌 周继明
编辑|张梦迪 薛永洁
校对|周恒伊
刊期|第1051期
来源|检验病理输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