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回顾|融·铸造设计展:铸造工艺与当代艺术的深度碰撞

时尚   2024-07-18 18:20   英国  




融设计图书馆由品物流形PINWU创立于2015年,为非盈利组织,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它的核心使命是把中国传统手工艺解构成材料与工艺,将材料研究的成果提供给全球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并鼓励其运用解构的思维与传统手工艺合作,推动传统手艺的再生和当代设计的创作,致力于将传统手工艺解构为材料和工艺,并积极探索传统的未来


作为“设计上海”2024特别策划之一,融设计图书馆在今年围绕“铸造”的主题,现场呈现融·铸造设计展,同时还带来了传统材料趋势实验室建筑与室内材料趋势实验室的精彩展示



融·铸造设计展

融传统材料趋势实验室

融建筑与室内材料趋势实验室








融,意为「融化」和「融解」。融设计图书馆致力于将传统手工艺解构为材料和工艺,积极探索传统的未来。「铸造」是融设计图书馆继竹、丝、土、铜、纸、榫卯、着色、编织后的第九个中国传统手工艺研究课题。





本次「融·铸造 设计展」,基于「铸造」的解构研究,展出了来自不同领域(家具&产品、时尚、空间&建筑、艺术、可持续设计)的38位设计师与艺术家创作的28组作品






林秀清

LINKUNIT创始人,曾就职于都市实践(北京)。2012年创立与林建筑工作室, 开始独立建筑实践。2014年跨界首饰,并于2015年成立withlinstudio手工银饰品牌。其“空间”,“楼梯”等系列首饰作品曾在纽约,里斯本,北京,上海等地展出。2020年与建筑合伙人KUN合作开发3D品牌LINKUNIT。作品曾参展2022年“she is an architect” RIBA全球女性建筑师联展,嘉人杂志20周年展等。


陈昆鲲

清华建筑学学士,英国AA 建筑联盟学院Emtech专业硕士。曾就职伦敦Peter J Davison工作室从事舞台设计,2011年回国就职英国MAKE 建筑事务所(北京),主要负责成都博舍酒店从设计到落地建成。数年来活跃于数字化建构设计,参与同济,西交利物浦等高校的数字化设计教学,指导建筑,桥梁,景观,装置和产品等设计课程。于2018年与LIN成立昆与林建筑工作室,即LINKUNIT,从事建筑,景观,室内,装置和产品设计。





作品|折纸灯,布灯

材料|黄铜,LED灯

尺寸|L25*W10*H5cm, L10*W5*H5cm

 

折纸灯系列均由一张方片折叠而成。用接近铸造工艺最薄厚度的金属去实现折纸的动感,让金属质感的物件给人以折纸的轻盈。用折纸的逻辑去挑战金属铸造工艺的极限。每个折纸灯的折叠成形基于物理软件的形变分析,演绎了纸张的折叠收缩逻辑,得到接近纸张折叠规律的结构。根据体型、比例和光锥朝向的不同,有吊灯和桌灯两种类型。

 

布灯以一块方布从空中坠落到桌面,自然形变而成。在空气阻力、重力和自身弹性作用下,布料表面编织层在落地瞬间形成稳定结构,通过数字化软件模拟捕获,再以极薄的黄铜铸造成壁灯罩。罩面处理为实面和线框化两种,实面灯罩反射幽暗金色光泽,微光静谧;透面则以最小线框粗细铸造,网格化表面如同金属薄纱,光珠隐约闪烁,透射出丰富光影。




黄惠贞

一个游离在设计与艺术边界的产品设计师。我的创作始终围绕材料展开,以可持续为原点,解构材料的生产流程或结构,并对其中的某一环节进行干预,以产品/空间为媒介,探索“材料”作为“原材料”的价值之外的形式与功能,从而引发观者或使用者对材料“原始身份”和“现有身份”的思考。


唐伟焜

视觉设计师,关注材料及系统性设计,回收塑料系列作品曾获深圳IMDA金奖,回收塑料系统设计论文入选LeNS国际可持续设计大会。




作品|发现系列·刺

材料|黄铜

尺寸|L60*W32*H18cm

 

Lomekwian(拉米关)是一个位于东非肯尼亚的遗址,在此出土了已知最原始的工具型石器。与其他石器工具不同之处在于拉米关的石器形态呈现一种随机性,制作方法均为一块石头砸击另一块石头后破碎产生,石头碎片无需加以人工修整就已经具备切、割、凿等功能。


拉米关技术在制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强的直觉性,这种造物行为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多地使用直觉去设计产品,或“发现”一种已知形态的功能,使之“成为”产品。


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们希望回到 Lomekwain Technology 的造物思维,尝试去发现可被作为工具使用的自然形态,结合铸造工艺,在复制原生自然形态的同时对材料进行转换,既可以保留原生形态的功能潜力,也可以保证性能,将原始时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带回现代生活。




Mugi Yamamoto是一位常驻上海的瑞士-日本工业设计师。他在日本、德国和瑞士的国际设计机构积累了10年的经验,然后于2021年在上海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他致力于创新产品的定义与开发,而不是重塑现有的解决方案。Mugi在设计中追求简洁,完美和高品质,同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作品|分模线

材料|铝

尺寸|L9*W4*H6.2cm

 

这个胶带切割器呈现了砂铸铝这一古老技术的原始之美。与常规做法相反,它没有去除分模线,而是将其转化为独特的设计语言,成为用于切割胶带的功能性刀片。

通过脱模后不经处理的部件,这个切割器展示了砂铸固有的粗糙、随机的魅力。它邀请观众欣赏这一传统工艺独特的美学,揭示了“缺陷”如何成为决定性的、艺术性的元素。




时翀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首饰金工工作室教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专家库专家;英国谢菲尔德艺术学院中国区特邀面试官;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嘉德 BLUE《金非昔比》项目联合发起人;艺术家、独立策展人。


朱力特

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均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 其中研究生期间主攻金属工艺方向。2017 至 2022 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攻读MA,研究方向为首饰设计和金属工艺制作。曾工作于十方金工工作室。现任教于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时尚设计学院。




作品|家

材料|黄铜,锡,银,塑料,摄影

尺寸|L15*W15*H30cm

 

铸造过程提供了两种材质之间的真实接触,同时,一种材质会因另一种材质发生自身的改变,而这种特征可以折射材质与作者的微妙态度。作品由九件以黄铜为主体的容器与烛台,和一件九宫格摄影组成。器物底部用锡为材质,直接以作品诞生之地的周围环境为“范”进行铸造,从而使每件器物均可与特定场域的地面肌理吻合。摄影则提示了器物与碎片化环境的关联,与器物构成“藏宝图”与“钥匙”的关系。作品试图解构“模”与“范”的关系,并将物体的工艺在地性作为表现主体,建立使用者和作品两个“家”之间的想象。




王鸿超

1989年出生于中国,并在美国和瑞士接受教育。Hongchao毕业于ECAL的奢侈品与工艺品设计硕士课程,师从Nicolas Le Moigne、Thilo Brunner、Jaime Hayon和Bethan Wood。在几家知名工作室,如Stephen Burks、Soren Rose和Fabrica工作后,Hongchao与设计师彭友(RCA)在纽约共同创立了他的设计实践Benwu Studio。除了经营设计实践外,他还是西浦-利物浦大学工业设计系的资深创始成。CNN将Hongchao列为改变中国设计环境的5个名字之一,并且被英国杂志Taltler列为“T100中国新生代人才”。




作品|干将莫邪

材料|铝,白橡木

尺寸|L300*W180*H80cm

 

作为苏州出生的设计师,王鸿超一直被春秋时期的刚烈忠义所吸引。这个特殊的时代孕育了一批鲜明的人物,他们以忠诚与义气、坚韧与勇敢、仁爱与礼仪以及变通与创新诠释了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


在这次铸造主题的设计中,王鸿超决定重提干将莫邪这一经典的春秋吴国的故事。干将和莫邪的传说不仅展示了古代卓越的铸剑技艺,还深刻体现了夫妻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对工艺的执着追求。这个故事的核心精神与春秋人格和美学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忠诚与义气和对艺术的追求方面。


通过重新演绎干将莫邪的故事,王鸿超希望能将春秋时期的美学和精神传递给现代观众,让更多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和思想深度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此次桌椅系列,将干将莫邪的融入现代设计中,结合传统铸造工艺和现代美学,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的家具艺术品。




张哲恺

1993年出生于浙江,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手工艺发展和工业化生产关系中寻找新的可结合的实践路径。


王可人

1993年出生于安徽,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她一直致力于陶瓷的工艺研发和可持续方向的应用。




作品| LAVA

材料|玻璃,铝

尺寸|φ10* H25cm

 

LAVA台灯的设计灵感源自火山地质特征,手工制作彰显了工匠精神与自然力量的完美融合。灯罩采用消失模铸造工艺,通过高温铝液融化EPS泡沫模具,模拟了火山岩浆冷却成型的过程。灯罩的形状和肌理独特,正源于这种特殊工艺。

灯罩内部的灯泡由手工吹制的玻璃制成,其不规则的纹路在光源的照射下犹如翻滚的火山熔浆,给静态的台灯注入生命力。开灯后的光影效果与熔浆流动特性相呼应,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自然联想。




作品团队


张凡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传承人。


朱家慧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传统工艺与技能研究方向研究生。

金峰正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首饰方向研究生。

凌波儿

本硕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传统工艺与技能研究。




作品|蕴生

材料|贝壳,珍珠,紫铜

容器材料|电铸废液,环氧树脂

尺寸|尺寸可变

 

该系列首饰作品以电铸工艺出发,探寻材料与工艺间的联系,在珠宝首饰语言中,珠和贝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珍珠由贝孕育生长而成,而电铸工艺本身同样具有生长属性。其原理是通过电沉积将金属生长在母体表面,形成新的视觉效果。“蕴”,在中国传统语境下是一个积聚的沉淀过程,而“生”既是生长又是在母体基础之上的重生。我们以珠与贝的生长关系为母题,以电铸的线性时间语言展开创作实验。同时在创作过程中秉承可持续理念,考虑了电铸产生的废液的回收等问题,利用电铸废液制作了作品容器,最终创作出了《蕴生》这一系列作品。




张宁

设计师,共代谢工作室创始人。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 Designer Maker专业。作品的方向主要探索以物品与人类行为之间的纠缠关系。


杨亚非

艺术家,共代谢工作室创始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其作品常利用工业现成品模糊物品本身的定义并对公共空间的权力进行调侃,试图通过现成的工业构件将工业生产关系进行衍生。




作品|桥接

材料|亚克力,锡,工业零件

尺寸|L14*W14*H70cm, L14*W14*H50cm, L14*W14*H20cm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里,锡通过模具浇铸成为日用器皿。在现代,锡作为工业生产里的焊接物品,锡的特性连接起了古代和现代的生活。

Cometabolism studio 在日常生活里选取了含有锡的零件组合成了缠枝纹的图案,通过石模浇铸这个图案作为连接件。这个连接件不是功能性作为主导,而是将其重新带入人们日常所见的生活。

作品强调了锡柔韧的材料特性和其“连接”的重要性。石模浇铸的图案仅作为其中一种可能性,其形态可以无限变化,不断探索石模铸锡和当代数字生产方式的新可能。

此次展出的三个作品并无确切的功能,可以是灯具、花瓶、雕塑、烛台甚至是穿戴的首饰,使用者根据场景和需求决定其功能。作品尝试模糊了功能性物品的定义。




赵子晗

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

本硕毕业于米兰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

2013年创立Spazio Z design Studo(Spazio Z 设计工作室)

生活于米兰

多次参加米兰设计周及国内外展览

个人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私人画廊及基金会收藏

EDIDA2023-2024年度设计新锐




作品|熔与不融

材料|铝

尺寸|L65*W40*H165cm,L40*W35*H48cm,L50*W60*H62cm

 

铝最具与众不同的金属特征是在从融化到冷却过程中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就像是处在社会中的人们时刻拥有一道自我保护层,保护层提供了安全的庇护但是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区分。


《熔与不融》系列家具以纯铝不连续铸造的方式试图让“多人成众”的社会结构具象化。


铸造模具选用了废弃的大理石,通过在浇铸范围内的自由排列形成模具,与传统铸造需要非常精密细致的模具相比,实践了一种更为原始和自由的铸造方式。每个浇铸工序都是在平面上完成,为此借鉴了木工接榫中材料穿插包裹的形态,浇铸时用金属液体包裹之前一个步骤完成的部分。这种卡隼的铸造方式可以有效的让作品形态稳固。整个系列完全由艺术家手工操作完成。




周宸宸


产品设计师、策展人

Frank Chou Design Studio创始人 

天生对具有创造力的事物感兴趣。他不断捕捉材料与事物的本质,创造优雅且具有时间感的作品。凭借专注在产品设计产业的垂直探索,宸宸成为国内外众多品牌的合作设计师及战略顾问,包括中国内地首位路易威登 Objets Nomades 签约设计师;同时,他屡获由国际产业机构、专业媒体评选的「年度设计师」奖项。此外,宸宸还担任设计上海「Talents」区域策展人以及公益项目 「Create Cures」联合发起人。




作品|Dialogue

材料|铝

尺寸|L20*W20*H32cm

 

Dialogue以创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试图打造出一件能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作品。整体造型为由铝浇铸的镜面雕塑,因此它不仅仅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更是一件室内雕塑,其本身抽象而具有仪式感的外观,通过对空间中人与物的映射,汲取了更多真实生活的印记和画面,让整个空间在其中流动,从而成为一件真正走入生活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品。镜子往往很纤薄,与照射对象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客体. 我们想创造可以相互对话的另一个“主体”,仿佛有生命的主体。


整件产品的灵感源于原石的切割过程,我们尊重并保留了其原始的质感,给予其一种触摸时间的痕迹。每个看似不规则而随意的切面,都是对自然形态的细腻捕捉,以及对自然力量的几何化和抽象化演绎。此外,Dialogue摒弃了繁复的装饰,以纯粹粗粝的线条勾勒出自然的轮廓,让艺术在严谨的工艺中得以提炼和重构。





洪张良是⼀位使⽤陶瓷进⾏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在英国、⽇本和中国⽣活和学习期间,他试图形成对艺术和⼯艺的独特视⻆。他通过艺术创作探索粘⼟的表现可能性,同时旨在观察隐藏在粘⼟中的意识。他作品的主题是事件物质如何聚合和分离,以及⽣命如何萌芽和消散。⽤艺术家⾃⼰的话来说,“在这个混乱的世界⾥,我们⽆法了解更多的真相,我们别⽆选择,只能通过审美体验寻找内⼼的安定。”




作品|大地的气念

材料|陶瓷

尺寸|L120*W70*H40cm,L40*W40*H30cm

 

在陶瓷的创作中,泥⼟作为最古⽼的⼀种物质材料,似乎总是传递着某种古⽼的信息与遐想。看着眼前的泥⼟,思绪将我带回到意识萌芽之前的虚空状态。我想象着世界中第⼀个细胞出现的瞬间。从⼀个简单的细胞图形中,我听⻅最原始的韵律和分裂形成的结构。他们汇聚成⼀⽚汪洋,赋予⼀切物质形态和⽣命可能。在这⽚混沌⼤地中⽆休⽆⽌游动的,是⼤地的⽓念。




孙月

1989出生于北京,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与设计专业。 2016年毕业于德国不来梅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6至2017年就读于德国不来梅艺术学院大师班。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助理教授。


常年关注非线性时间、概念界限与世界认知的主题,专注尝试用传统陶瓷材料的不同状态,创造出新的感知体验。




作品|瓷造构件计划-动力培养

材料|瓷,种子

尺寸|L50*W50*H50cm

 

铸造是一个材料对于另一种材料的制约,由此产生一条清晰的材料边界。融·铸造,旨在融合、模糊这条边界。

内燃机象征着人类制约这个世界的野心。作品中选取了内燃机的重要动力部件:曲轴,用瓷土混合大量种子铸造成曲轴模块,在温室中垒起一面墙,作为动力与生命的载体;通过一段时间的温室培养,种子逐渐从“曲轴”中萌发,生长、穿插于曲轴内外,逐渐打破曲轴表面的工业边界,让自然力量与工业形态相融合;再以从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作为“小模具”,用白瓷泥浆“铸造”并永久保留下植物生长的烙印。




张忠宇

产品设计师,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产品设计 硕士,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上海。作品曾于英国伦敦 设计节,米兰设计周,法国巴黎设计周,设计上海等展出。她的实践主要围绕在对现象材料的文化追踪和类型学处理,结合当代城市文化生活,以产品设计为研究手段呈现。



作品|沿缘系列

材料|紫砂

尺寸|

置物架 L59.8*W59.8*H88.3cm

壁灯 L20.5*W19.6*H27cm

茶几 L55.2*W55.2*H46cm

 

沿缘系列(Edge)是对于石膏线条和紫砂的重构,重新审视材料带有的设计惯性,反思“物”背后工艺与社会文化对其的塑造。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现代室内空间中都会在天花与墙面的沿缘饰以石膏线条,以古典柱式装饰风格的变形塑造出一时引领风潮的范式。这种线条在极简化和日用化的风格演化中被视为一种冗余去除了。沿缘系列便是在寻找这一制式的再场景化可能。

紫砂材料赋予了这个命题更多的可能性。紫砂由于其透气、坚硬、可塑形的性能,常被用于制作茶壶,通过铸造,MMR STUDIO将这一材料与石膏线的形式进行相融,发展出了从沿缘到空间的灯具、置物架、茶几的系列成品,构成了“紫砂-成为家的系统”展览中的主要展品。





陈大瑞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他的创作历程和生活脉络都在北京这个城市中展开。在结束了长达10年的视觉、室内、产品设计行业积累后,他于2009年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与国内一线品牌合作,持续推进各大品牌系统的产品设计开发。




作品|玲珑不玲珑

材料|松木,树脂

尺寸|L40*W40*H40cm

 

有玲珑之意,确无玲珑之躯,所以叫玲珑不玲珑。这件作品是陈大瑞2018年X系列的延展,将X系列最重要的一个金属部件放大了12.5倍,借助于透明树脂浇筑工艺成型。X系列由观念而生,结合了数字化,工业化,在地化。是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当代艺术创作方式的全新探索。X系列由链接构成,会与作者不同时期的主观感受不断结合,形成无尽的表达形式。




邸翩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传达学院硕士毕业,从事视觉设计、绘本编绘、小说与现代诗创作、架上绘画,师承王绍强老师。个人作品关注弱势群体的精神世界,曾出版呼吁社会关注自闭症者生存难题的公益绘本,策划多个与自闭症者们共同创作的艺术项目。


曾于广州、上海、香港、德国法兰克福、柏林等地举办多次个人画展和艺术家联展,并以驻留艺术家的身份在美国及欧洲等地参与艺术家驻留创作计划。




作品|凝固的情绪

材料|树脂,石膏粉,玻璃,丙烯,香料,蜡,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我的日常工作是架上绘画和绘本创作。结合本次的主题和个人作品的研究方向,我想尝试将早前创作的关于情绪的抽象画绘本故事,以铸造的方式再呈现。作品试着把从视觉上通过色彩表现出来的情绪感受扩展到视觉、触觉、味觉的感受,通过不同的材质叠加,制造不同的触感,让触感表述细微的情绪,让情绪可以被尝到气味。

作品通过不同大小的固体块面的排列组合,从视觉上呈现一首声音或轻或重,感情或强烈或平缓的散文诗。作品同时展示纸上与铸造两种形式,呈现作品从二维生长到三维的过程,让一本原来只能被翻看的书,变为可触摸,可被吸入的故事。




王蕴涵(Doris)

产品设计师/空间设计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客座讲师

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本科,米兰布雷拉美院硕士,师从意大利著名家具设计师 RobertoSemprini


曾任深圳杰恩创意设计股份有限公司(J&A)产品研发部设计总监,负责意大利家具品牌 Turri等多个国内外品牌产品研发项目


2019 年创立独立工作室dorisofia studio,目前为多家品牌的签约设计师。




作品|回廊

材料|树脂

尺寸|L110*W70*H30cm

 

CLOISTER 茶几

灵感来源于欧洲传统建筑中的交叉拱顶结构。在CLOISTER 茶几的设计中,这一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结构美感。半透明的磨砂树脂材料不仅增强了茶几的现代感,还更好地展示了曲线和边缘的互动,能够折射和反射自然光,突显了结构的复杂性。茶几在视觉上呈现出独特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光线穿过不同厚度的树脂,在桌面上形成美丽的纹理和图案。随着光线的变化,创造出戏剧性的光影效果。

每个小模块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形成不同的造型,模仿传统建筑中宁静、连续的回廊。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茶几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还允许用户根据空间需求自由组合,打造出更加独特的家具配置。




徐燕辉

艺术家、针织设计师、东华大学创意导师

"OASIS STUDIO"创始人


深耕于针织领域与运用纤维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作品曾多次参加米兰设计周与国际性展览。完成一根纱线编织万物系列个人展览,她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领域探索聚焦在纤维材料的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




作品|微观世界

材料|回收库存纱线,树脂 

尺寸|φ48*W3cm


“微观世界”是系列纺织品装置,灵感来源于未来世界沉浸式的四季更选与自然生物。创作视线始终徘但在微观世界与浩渺宇宙之间,向上无限大,向下无限小。同时,对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发人深省的思考。这些装置完全由回收纱线制成。


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人类活动的自然世界呈现野性过度生长的状态。这个系列作品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日益关注的富有远见的回应,探索了回收材料和环氧树脂材料在艺术创作中融合方式“微观世界”邀请观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责任以及人类与自然系统交汇的主题。 通过其错綜复杂的纹理、分层形式和超凡脱俗的美感,该装置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视觉表现,展示了文明力量与自然世界力量之间交互渗透与影响。






刘潇

设计师,擅于发掘科学、数学、物理等专业与艺术之间的平衡,追求理智与情感并存于自我的美学天平之上,作品融入哲学意味的精神思想。




作品|冰块

材料|树脂

尺寸|L33*W33*H33cm

 

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0度时,水分子随着热运动减弱吸引力不断增强,从而紧密的结合形成规则的晶体结构,人类称之为冰。

冰块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设计师刘潇将天然形式取材,运用3d打印树脂工艺,形成一件具有强烈清冷感的家居产品。




余继绎

设制场联合创始人兼产品设计总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作品参展米兰国际设计周、设计深圳、上海时装周以及国内重要艺术与设计展。致力于探寻当代艺术与开拓设计



朱甜馨

设制场联合创始人兼场景开发总监。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曾供职于退化建筑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





作品|田其田

材料|生物聚合物PHA(聚羟基脂肪酸酯)

尺寸|L20*W20*H1.5cm

 

田其田TiKiiTi致力于为归零生活玩家提供可持续的编辑家居素材,以极致绿色的可持续理念进行研发、生产和交付。在当今物质过盛、信息泛道、廉价创意盛行的时代我们越来越需要回归到最根本的、最真实的生活。


【PHA 编辑砖】是分子与材料创新专家「蓝晶微生物(Bluepha)」与设制场联合研发的一款新型生物基材,该材料研发实验基于一种海洋降解生物聚合物——蓝晶™PHA,是天然微生物合成的一种新材料,拥有绿色低碳的全生命周期和不亚于传统石化塑料的性能。PHA是唯一一种可以在土壤、淡水、海水环境中自发降解的生物塑料,被认为是解决塑料污染的终极方案。PHA只能通过微生物合成,在土壤和海洋环境中可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降解周期短于6个月。




朱湘从家庭历史遭遇政治创伤、空白、沉默之处探寻具体细微的着落点。她延续到关注海洋与陆地之间经历“二次死亡”的人,在海岸线、岛屿、绿洲和沙漠中,寻找仍有生命对话的地景。她试图回应历史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和遮蔽的情感,以及女性叙事的遗失。


朱湘独自开展项目:与其说是“研究”,她倾向于是推动自我教育的实践,进行写作、影像、装置等转译的工作。在可接受地限度内,她更为在意记忆交接后深潜地反思,为练习松动的、能撑起彼此心理空间的历史而探路。




作品|谭金娇消失在大亚湾

材料|骨胶,非金属矿物砂石,树脂,藤壶,蚝壳等

尺寸|可变

 

作品追溯1935年在南中国海域以海盗罪判决的女性“谭金娇”,在中外的媒体世界里,她仅以“海盗皇后”的奇闻异事存在。砂石雕塑如同是沉没在海底身体切片进行“打捞”。并且附着在身体上的寄生、变异的想法则是来自大亚湾沙滩大面积的白化珊瑚,以及空体的牡蛎、海螺和贝壳。这些海底无脊椎动物的部分身体被人类看作“礼物”而拾取,真实的现场确是,它们与过度的海岸开发、建筑废料、塑料、玻璃混杂一起,是我们所共同面临的生态崩坏。





江桂梅


202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玻璃艺术)专业。近年来主要运用玻璃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尝试运用玻璃这种充满可能性的材料,来挖掘与表达暗含的情感与观念。


作品被日本能登半岛玻璃美术馆、捷克布拉格画廊收藏与展出。2022年作品荣获日本金泽国际玻璃大赏金奖,是首个荣获该奖项金奖的中国青年艺术家。




作品|纸言

材料|玻璃

尺寸|L44.5*W23.5*H3.5cm,L38.5*W27*H4cm,L39*W27*H3.5cm

 

这组作品表现的是“玻璃纸张”折叠与打开的瞬间过程,在过程中发现柔和而坚定的温暖之感。成长路上会收到一些信件、一些文字话语,它们化作精神上的语言伴我成长,无论多少年过去,这些“言语”被再次打开,那时的感触依旧涌上心头。人需要一个自我“折叠”的过程,如同自我省思的过程,这些文字或者是话语化作“折叠”的养料,在我被滋养后发现后自我被打开的过程,如同折叠后被打开的玻璃纸张。透过玻璃看见内心的文字,它是隐约的,但它的力量如同潮水在水平面下翻滚与涌动。




李成宇 


本科和硕士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现在生活工作于景德镇。


王韵骁


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在生活工作于景德镇。




作品| 一秒天际线

材料|玻璃,不锈钢 Glass Metal

尺寸|L40*W40 *H55cm

 

灵感来源于飞机上的手机拍下的一秒live图,在飞机移动所抓住的一秒内的画面的色彩变化。当人用眼睛看的时候是迅速的一瞥,只能抓住模糊的颜色变化的感觉。我想要通过玻璃材料和灯光的结合,放大这种光线在时间和空间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模糊的色彩变化,把在环境外部空间所感受的光线氛围带入建筑内部空间。




王沁


1978年生,景德镇人,现居中国上海,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其作品被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布里斯托尔博物馆、德国Alexander Tutsek-Stiftung 基金会、苏格兰皇家博物馆、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玻璃博物馆及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等多家机构及个人收藏。




作品|炼金术

材料|玻璃,石墨,铁

尺寸|可变

 

玻璃熔炼一如炼金术的过程,高度流动性的介质形态,在火焰中煅烧、熔解、凝固、升华、氧化、分离和结合,创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力、精神思想及工艺技能娴熟地融入其中,慢慢显现这世界被遮蔽的那一斑灵动与曲幽。通过形式的嬗变与精神的高度契合,艺术家最终由此锻造出一个纯粹的自我。





许刚

本土创造、农造、不造品牌创始人兼设计总监,可持续设计(材料)博物馆创始人


谭雅图

农造品牌主理人、农造项目设计师、可持续设计(材料)博物馆联合策展人


梁莉莉

本土创造资深设计师


何紫欣

可持续设计(材料)博物馆策展团队成员




作品|消解

材料|菌丝体,以咖啡渣、木屑、稻壳等农业废弃物为基质

尺寸|L37*W27*H38cm, L53*W43*H78cm

 

个性无条件的出卖给共性,接受日常习惯的统治,消解意义。

塑料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塑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最易获得并且价格低廉,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塑料产品成为一种最优的选择。


“消解”,以日常习惯使用的塑料制品作为菌丝体生长的模具。用最常见的塑料制品为价值传播符号,赋予它们新的材质,重新了解、印证以前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并构建新的关系。千篇一律的塑料制品生长成具有不同表面肌理和形态的菌丝体制品,在工业文明的共性中孕育出个性,在展示中呈现新的美学价值,并传播生物经济的可持续价值观念。




材见船长Dan (陈丹丹)

原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材见M-SEEN主理人(可持续材料研发公司);著有《低碳建筑选材宝典》、《建筑隐含碳减碳策略白皮书》;牵头研发若干低碳可持续材料已商业应用。


余继绎

设制场联合创始人兼产品设计总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作品参展米兰国际设计周、设计深圳、上海时装周以及国内重要艺术与设计展。致力于探寻当代艺术与开拓设计。




作品|见咖啡

材料|咖啡渣,秸秆,回收牛奶瓶PE

尺寸|L45*W45*H80cm

 

由材见m-seen组织,设制场Making park合作参与的一个深度探索咖啡渣再利用的长期实践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可以为咖啡渣找到更多、更高价值的应用方向。百分百再生材料、百分百可再回收。




张小川

国内知名艺术首饰艺术家,2001年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2005年赴德国斯图加特国家艺术设计学院整合系研修,2006前往意大利,并成为米兰Domus Academy配饰专业的首届硕士毕业生,回国后创建“xiaochuan 小川”工作室及同名艺术首饰品牌。


其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探索和观察,运用雕塑、装置、首饰跨界手法,赋作品以生命。


许多艺术首饰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及名人收藏。




作品|撷香钵

材料|纸浆,艾草,木棉

尺寸|L35*W30*H60cm

 

气味,它仿似无形但又充满了型格。用纸浆,艾草,木棉制作的香钵,承载了天然艾草的香气,随着空气中湿度的变化,释放和吸收气味。中国传统中药除了煎煮也有闻香,芳香医治身体和心灵的伤痛从古时沿用至今。

将无形铸入有形,让气味铸造空间。





郭廖辉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学⼠

门德⾥西奥建筑学院建筑学硕⼠

拾柴学社发起⼈


曾在彼得·卒姆托工作室,卡鲁索·圣约翰事务所,弗朗切斯卡·托尔佐建筑工作室进行建筑设计实践。曾于国内多所⾼校建筑学院进⾏讲座和评图,设计作品和⽂章曾多次发表于各类学术刊物。




作品|以铸为造

材料|蜡,混凝凝土,金属

尺寸|L80*W69*H40cm

 

casting as assembling并不指向一个具体的设计产品或建筑构件,而是一种关于建造的概念。浇筑工艺所提供的形式自由度往往指向模版表现力和雕塑的形式感。在casting as assembling的概念里,我们希望浇筑作为完成一项建造活动的不可缺少的步骤,浇筑即建造。受失蜡法铸造的启发,我们将蜡雕刻出内在结构,并用混凝土包裹浇筑,失蜡之后混凝土构件的内部形成了结构的空间,将不同构件准确定位后进行一次金属浇筑,就完成了多个混凝土构件达成一个整体的建造过程。作为结构的浇筑在最终是不可见的,但一种特殊的整体性会引人思考。



艺术家&设计师

如翌家居创始人/ 非焦点工作室创始人

法国圣艾蒂安高等艺术&设计学院DNSEP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中国家具协会设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作品多次获得中国设计红星奖和德国IF产品设计奖。2015金点奖年度最佳设计师。

中央美术学院家居设计系客座教师。曾任曲美家具设计总监。锐驰家具首席设计师。

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当代设计与艺术的实践与创新,将艺术性与功能性融为一体。

让温暖和诗意的设计语言相互交织,创造隽永的作品和空间体验。



作品|辉

材料|蜡,青铜

尺寸|L20*W20*H50cm


将卷轴与火把的形态相结合,以一个燃烧的姿态呈现出的烛台。火焰本身也是作品构成的元素之一。这火,是燃烧,是温暖,是华丽,是光明。 





“设计上海”将于2025年6月4-7日重返上海世博展览馆,敬请持续锁定设计上海官方账号,了解最新展会动态。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的更多精彩呈现!





设计上海
“设计上海”系列会展是亚洲权威的设计巡展,旗下包括“设计上海”、“可持续设计峰会”与“设计深圳”三大展会,甄选全球领先设计品牌,打造宝贵的设计交流与资源置换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