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次CT,对身体的伤害有多大?

健康   2024-11-15 06:02   上海  

吴大哥今年57岁,平常对健康十分重视,每年都会去医院体检,CT检查更是每年都不落下。最近他发现自己总是时不时胸闷,感觉不太踏实想着去医院再做个CT检查,这次检查距离上次体检还没到半年时间。

朋友得知此事后劝他不要老做CT,CT检查有辐射,经常做会增加患癌风险。这让吴大哥震惊不已,没听说做检查还能致癌的,这CT还能不能做了?

CT可以检查出哪些疾病,

有何风险?

CT检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陌生,在身体不适去医院时医生多会让先做一个CT看看。体检时也会有胸部CT这项常规检查,该检查到底可以查出哪些疾病呢?

CT检查是指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利用X射线、γ射线或超声波等,与灵敏度很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某个部位进行连续断面扫描的影像学技术。

CT检查主要包括平扫CT、增强CT扫描两种。

前者是指最基础的类型,属于无创检查,不使用任何比对剂,适用于骨骼、肺部等部位的检查;

后者则需要在检查前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对比剂可增强血液和其他组织的对比度,让血管、器官、病变部位更为清晰,多用于检查血管、肝脏、肾脏以及胰腺等实质性器官。

CT检查的范围很广,几乎全身疾病检查都可以用到。

比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占位、头皮下血肿等头部问题;颈椎问题、甲状腺疾病等等颈部疾病;肺癌、肺气肿、肺炎、纵膈疾病等胸部问题;肝脏、胰腺、肠道、胆囊疾病等腹部问题;骨盆疾病、前列腺疾病、子宫附件疾病等盆腔部位;骨关节病、下肢静脉疾病等下肢疾病。

在CT检查过程中,主要的风险有两种,一种是辐射,身体需要短暂地暴露在电离辐射内,所以该检查不适合妊娠期女性;另一种是对造影剂产生不良反应,一般表现为皮疹、瘙痒等轻微症状,极少数情况下会致命。因此,针对于一些曾经有过碘造影剂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

最新研究:做CT会致癌,

非必要不做CT?

如今,CT的使用面越来越广,其成像带来的便利毋庸置疑,但凡事都有利弊。在做CT时所接触的电离辐射,的确会给身体带来潜在的致癌风险。

此前,《自然医学》上发表过一项涉及超94万名平均年龄在22岁以下的受试者的数据显示,CT剂量累积与所有血液恶性肿瘤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该研究主要有两大值得关注的结果:

每增加100mGy的辐射剂量,会导致全血液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96%;即便在10~15mGy低剂量的情况下,也会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熟B细胞肿瘤的风险。

经持续分析中发现,每增加一次CT检测,会导致血液恶性肿瘤的整体风险增加43%;具体来看,每多进行一次CT会导致淋巴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42%、骨髓恶性肿瘤以及急性白血病的风险增加48%。


看完这个研究,不少人都对CT检查产生了怀疑,但其实大多数时候CT检查都是安全的,而且上述的研究也只是针对婴幼儿以及青少年进行CT检查的数据。

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发布的报告指出,辐射剂量<100mSy时没有观察到肿瘤发生率升高的现象。这说明100mSv是一个界限,只要辐射的量处于安全范围内就不会给身体带来额外伤害,对此无需过多担心。

湖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主任郭小芳表示,自然界内的天然辐射剂量为每年2.4~3.0mSv,原先平扫一次CT的辐射剂量为2~15mSv,现在的低剂量螺旋CT剂量为0.6~1.5mSv,甚至更低,因此,不必过分担忧CT检查。

虽然CT检查的辐射量很低,但不必要的检查还是要尽量减少,尤其是以下4类人,对于CT检查要慎重评估。

孕妇/育龄期女性:辐射会对胎儿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婴幼儿等群体:婴幼儿对辐射损伤极为敏感,检查前需要由医生严格判断,最好优先进行B超、核磁共振等无辐射检查;

肾功能不全人群:增强CT检查需要使用到造影剂,造影剂会加重肾脏负担,容易导致病情加重;

甲状腺功能不全人群:造影剂内含有碘元素,容易对甲状腺造成影响。

做好4点,

帮助降低CT检查的辐射伤害

如果害怕CT检查会有伤害,大家在进行CT检查之前,做好这几件事可以很大程度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对身体的辐射。

1、摘除金属物品

检查之前要去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包括耳夹、耳环、假牙以及眼镜等,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主动配合医生

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提出一些要求,如憋气、吸气等,要积极配合医生,有助于缩减检查时间,减少辐射。


3、按秩序检查

检查前不可进入检查室内等候,检查的过程中如若需要他人陪同,陪同者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特殊人群在检查之前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的情况。

4、检查完毕后可以多吃几类食物

检查结束后,要记得多喝水,排出碘造影剂,同时还可以适当多吃喝绿茶,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如橘子、胡萝卜、西红柿、苹果等,降低辐射给身体带来的影响。

来 源:豫健之声、健康报

你点的“在看”,我认真的当成了喜欢~

丁香医些事
不当医生的学医人,专注医学,专注生活,永葆热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