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当下的新闻,目光所及皆是数字:青年失业率百分之十八点八,一千二百万毕业生,城镇调查失业率百分之五。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年轻人的彷徨与无助。
三十年前,年轻人尚且可以轻装简行,游过深圳河,便能在彼岸觅得一份体面的生计。
那时的深圳河,不过是一道浅浅的沟壑,跨过去便是新天地。
而今日呢?
年轻人们需要跨过浩瀚的太平洋,漂洋过海,只为寻求一线生机。
这何尝不是时代的嘲讽?
看那些统计数字,堂而皇之地宣称城镇调查失业率仅有百分之五。
多么体面的数字啊!
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瞧,一切都好得很。
然而细究之下,却发现二十五至二十九岁人群的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六点九,年轻人的境遇远比这个体面的数字要糟糕得多。
那些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手握名校文凭,精通各种技能,却在求职路上频频碰壁。
他们中有的拥有物理硕士学位,最终却只能去做一名学校勤杂工。
这便是所谓的时代进步?教育普及的结果?还是说,这正暴露了这个时代的荒谬?
每年都有一千二百万张毕业证书从各大高校流出,如同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
这些年轻的面孔,意气风发地走出校门,却在现实面前节节败退。
他们不是不够努力,不是不够优秀,而是这个时代给予他们的机会太少了。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太过挑剔,不肯吃苦。
多么可笑的论调!当一个物理硕士不得不去做勤杂工,当一个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不得不改行送外卖,这还能说是挑剔吗?
这分明是时代的无情嘲弄。
政府倒是看似在积极作为,把解决青年失业标榜为"绝对优先事项"。
还说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招聘,支持创业。
甚至想出了简化结婚手续这等稀奇古怪的办法,仿佛成家立业就能解决就业问题似的。
这些政策就像是在沸水中撒盐,看似在做什么,实则于事无补。
当前的经济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制造业低迷,服务业疲软,房地产停工,金融跑路,企业纷纷推迟招聘计划。
这些冰冷的现实,都在无情地打击着年轻人的希望。
外部环境变幻莫测,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复苏的步伐走得异常缓慢。
这般境况下,年轻人又能往何处去?
有趣的是,那些为生计所迫而选择远走他乡的年轻人,被时人称作"润"。
多么讽刺的词语!
从前的人走,是为了寻求救国之道;
如今的人走,却是为了自救。
这其中的转变,不正说明了什么吗?
更可笑的是,当物理硕士成为勤杂工的新闻传出后,竟然引发了所谓的"社会对高学历与工作价值的广泛讨论"。
这等于是把挨了打的人推到台前,让大家研究他是怎么挨打的。
这何尝不是对知识的亵渎,对人才的糟蹋?
看那些数据,二十五至二十九岁的年轻人失业率是百分之六点九,而三十至五十九岁的群体却只有百分之三点九。
这般悬殊的差距,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年轻人本应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却在这个时代里成了最脆弱的一群。
如今的年轻人,不再需要担心能否游过深圳河,而是要考虑该如何跨过太平洋。
这不仅仅是地理距离的延伸,更是时代给予他们的考验。
然而,一个不断流失年轻人的社会,又怎能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面对如此境况,我不禁要问:这就是这个时代给予年轻人的答案吗?
让他们要么在困境中挣扎,要么漂洋过海寻求出路?若是如此,这个时代未免太过残酷。
但愿这个时代能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而不是让他们在太平洋的两岸之间永远徘徊。
毕竟,一个国家的未来,终究要靠年轻人来创造。
(网图,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