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55

健康   2024-11-04 10:26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55

2019年5月14日


【课前开示】

讲课之前先说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为了纪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周日有一个开示。对每个佛教徒而言,本师的恩德非常大。因此很多地方会在卫塞节举行活动,前天的浴佛节也是一样,但我们这里没有特别地做什么。

关于卫塞节的时间,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认定方法,但都是怀念佛陀的节日。我作为一个佛教徒,对佛陀的信心非常坚固,在周日的开示中,我想跟大家做些分享,再给大家念一下麦彭仁波切《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的传承。

第二件事,明天《善生经》就讲完了,后天开始讲《宝性论》。听《宝性论》的名额也许是有限的,因为现在各方面在进行规范。有些人如果无法听闻,希望能够理解,将来有因缘再听闻吧。当然,我们会尽可能给大家提供方便。

《宝性论》很重要,属于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即将讲完的《善生经》属于第一转法轮,之前讲过的《妙法莲华经》、般若经典属于第二转法轮,《维摩诘经》《宝性论》则属于第三转法轮。

汉传佛教中“刚强难化”这个词来自《维摩诘经》,形容非常难以度化的众生。他们即使遇到了很了不起的善知识、佛菩萨化现,听闻了声闻乘、大乘显宗乃至密宗大圆满、大手印等殊胜教法,内心都无动于衷,丝毫不会变得更柔软一些。对于这些众生,佛陀会用苦切之言来调化。

  • 驯马之喻

昨天因为时间关系,驯马之喻讲得不是很详细,希望大家能再三思考。

鸠摩罗什大师说:马有五种,有些马看到鞭影便会驯服,有些被鞭打才会驯服,有些则要被利器刺入皮肤、筋肉乃至骨头才肯驯服;同样,人也有五种,以对无常的领悟为例,有些人看到一般人的无常就能了悟,有些人看到善知识、兄弟姐妹、父母乃至自身的无常才能了悟,对于不同的人要以不同的方法来度化。而且,有些人是无法以简单行为来调化的。

在度化众生过程中,大家不能有疲倦心。有些人在引导众生方面下过一番功夫,但不见成效就特别失望——“我对他说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努力,但他没有任何进步!”

就像前面的比喻所讲,众生根基确实不同。利根者特别容易度化,因为他们与佛法有宿缘,能很快相应佛法教义。比如有些人只出家一年多,就能很好地适应出家生活,穿着如法、威仪寂静。而有些人,虽已出家多年,却显得越来越野蛮,身口意非但没有调柔,反而越来越粗暴。

在家佛教徒也是如此。有些居士学佛时间不长,只听了一两部法,就能与教言相应;或者刚学一两年就能融入学佛团体,非常精进,看起来像多年修行的老菩萨一样。而有些人,虽然学佛很长时间,也听了很多法,但相续还是无法转变。

我很赞叹驯马之喻。这么多年来,我也有特别失望的时候。其实我不算脆弱的人,不然早就放弃了。在引导众生过程中,什么样的人我都遇到过,有些人真的很让人失望——给他讲了那么长时间,世间法、出世间法乃至最甚深的法都讲了,但对他越好他越野蛮。而有些人,虽然得法不多,只听了两三年,但他们在度化众生、发心做事等方面都做得特别好。这种差别,可能源于每个人的根基、底蕴和前世积累的不同。

由于每个众生的情况不同,大家在度化众生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即使你苦口婆心、耗尽所有精力来帮助他,暂时也是没有希望的;而有些人则截然相反。

正因为有些众生刚强难化,佛陀才会以苦切之言严厉呵斥。对于这样的弟子,善知识在讲教言或调化过程中,也会采用击中要害的方式。上师的寥寥数语,往往能令弟子终生难忘,无论是指点迷津还是赞叹鼓励,都会说到弟子的心坎上,令其真正调伏。当然,这也要视人的根基而定。有些人听到上师的一些普通语言,看到佛经里简单的一句话,都会受益匪浅,由此从轮回的深渊里得到解脱。

希望大家每天听课、学习时都非常专注地听、认真地看,这样才不会错过对自己最重要的窍诀——有时候是密法窍诀,有时候是看似普通的世间语言,这些都有可能令自己受益匪浅。

总之,我个人觉得,“苦切之言”对刚强难化的众生很重要。

接下来讲今天的内容。昨天讲到,众香世界的菩萨问维摩诘居士:“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是什么样的?他说何种法?”维摩诘居士告诉他,释迦牟尼佛讲苦集灭道四谛法与三乘佛法,还讲了娑婆世界有很多刚强难化的众生。

我去非洲时,那里的人跟我们介绍说:“我们这里很贫穷,你们有机会经常过来,帮我们建学校、建监狱。”对,他们喜欢建监狱,因为他们说,那边犯错误的人特别多,但没有比较正式的监狱,所以他们很希望我们能帮他们建监狱。

面对众香世界的菩萨,维摩诘居士也显得比较自卑,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如何如何不好”。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

那些菩萨听维摩诘居士说了这些之后,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从来未听过这样的事!释迦牟尼佛太伟大了,他隐藏了无量自在神变之功德力,以贫穷者喜欢的法来度化众生。”

众香世界的菩萨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行境非常稀有,因为他隐藏了自己无量自在神通之功德力,在娑婆世界宣讲贫所乐法。娑婆世界的众生不同于众香世界的菩萨,前者不仅在财物方面比较贫穷,在大乘法、清净法方面也比较贫穷——有些人喜欢人乘法,有些人喜欢天乘法,有些人喜欢声闻乘法。在这样的众生面前,释迦牟尼佛显现各种形象度脱他们。

  • 本师的伟大

释迦牟尼佛确实非常伟大,他本可以像香积如来一样,在菩萨面前示现非常清净的刹土,过非常安乐的生活。但为了度化具诤娑婆世界的众生,他只是显现一般的身相、威力和富足程度。《华手经》中说:“佛于世界上,亦世界无上,于苦恼众生,能为作归依。”佛陀虽显现于世间,但其具有无比的相好庄严,且功德至高无上,他堪为苦恼众生的皈依处。

我有时会想:“虽然各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尊主,这些尊者也都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具德者。但作为佛教徒我觉得,从智悲力、自利他利各方面来讲,佛陀确实非常伟大。”这种想法并非仅仅出于信仰,还基于理性和智慧的分析。

如何分析呢?我们可以看看《大藏经》,其中汇集了佛陀所讲之法,部分经典还被翻译成了不同文字。当然,这并不是佛陀讲过的所有佛法,因为有些经典被保存在天界和龙宫。很多人在学习佛经的过程中非常惊讶,也不得不赞叹:两千五百多年前,人间竟然有这么成熟、先进的智慧!西方很多公正的科学家、智者,在分析佛教时也对此赞叹不已。

  • 随学本师

作为大乘佛子,不应贪图安逸快乐,只想去经济发达、条件优越的地方弘扬佛法,否则多少会令人感到遗憾。因此大家应该发愿,要去一些贫穷落后的地方弘扬佛法。在那里,哪怕只能度化极少数众生,也是非常伟大的菩萨行为。

我以前也说过,大家不要想着永远待在寺院里,什么都不做,只要吃得饱就行,这样没有多大意义,也不是大乘佛教徒的行为。在有限的生命中,大家应将自己所学的解脱法门弘扬到各个地方。就像昨天讲考时一位道友所说:“让佛法在世界各个角落开花结果。”作为佛陀的追随者,大家应该如此发愿。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不仅佛陀如此,佛陀教法下的菩萨们,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等也都非常伟大,他们以勤劳、谦卑和无量大悲来到了这个世界。

  • “劳谦”

《易经》中说:“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对于勤劳、谦逊之君子,万民都会信服。

“劳谦”意为菩萨并非高高在上,自以为了不起,总让他人服务自己。在大乘理念中,菩萨一心想让众生获得快乐,甘当众生的服务者、承侍者。

大乘佛教的这一理念特别适合21世纪。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对堪布、高僧大德与普通道友均一视同仁。除了各班传法时法师要坐在法座上以外,在开法会等场合当中,法王如意宝从未对谁区别对待。当然,有些人以个人修养、戒律、智慧和威德力超胜他人而赢得尊重,这种情况是有的。

正因为法王如意宝当年的做法,喇荣一些大德到社会上也是比较谦卑的。而在个别寺院,人们会告诉一些小僧人:“你是大德,是寺院地位最高的人。”小僧人听了,自己也会认同这种说法,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得比较傲慢,连不太胖的身体都让人感觉胖胖的。其实,如果内心没有什么智慧和功德,只是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为傲,会让人感觉不是很好。

当年,上师如意宝对传承弟子是比较谦和的。所以,后辈很多大德、堪布堪姆,虽然堪受恭敬顶戴,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非常谦虚,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跟谁都能融洽相处。一方面,人们非常敬佩他们的学问和功德;另一方面,人们也不用像世间人对待领导一样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他。

总之,勤劳和谦虚是很重要的品质。昨天,我看到有些班的道友们在很认真、很努力地发心做事,有些法师也参与其中,这是很好的。对于法师们的学问和功德,大家都有目共睹。但从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和规矩上来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平时大家都是道友、朋友。

  • 谨言

在服务僧众过程中,有些道友可能比较辛苦,但也不能因此而抱怨。我看过一个公案:迦叶佛时代,僧中一位执事(相当于现在的管家)日日夜夜为僧人服务,特别辛苦。一次安居结束时,他对僧人们抱怨:“我这么辛苦地为你们服务,你们却都不把我放在眼里。愿你们以后身处暗室,不见光明!”他还说了各种恶语,行为上也有些不如法。后来他感受的果报是,在母胎中待了60年,出生时已经白发苍苍。佛陀告诫弟子:僧众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不能随意对其抱怨、发泄不满。大家在这方面要非常注意。

就我个人而言,讲了《百业经》之后会更加谨慎。但在管理僧众的过程中,有时也会说一些不太恭敬的语言,回去之后要忏悔半天,心想:“我现在管理僧团,以后不知要多少世堕地狱啊!”龙猛菩萨也说过,僧众负责人常常行走在地狱的门口。所以,管理人员为僧众服务是很好的,但不能对僧众抱怨,即使内心有些怨言,也不能说出对僧众不太好的比喻,这是比较可怕的。

《撰集百缘经》中也有一个公案:一位三藏比丘带着五百僧人到其他国家去,在大众中与人辩论,有人向他提出了问难,三藏比丘在辩论方面可能不是很善巧,就没有办法回答,于是生了嗔恨心,说:“你们故意刁难我,就像水牛突然撞人一样。”水牛撞人是很厉害的。

昨天我和几个喇嘛走在路上,看到几头牦牛,很可怕的样子,一个喇嘛要过去,我告诉他:“不要去、不要去,如果它喝醉了,跑过来很危险的!”大家平时不要靠近野狗、牦牛,它们说不定会攻击人的。在藏地,牦牛撞死人的情况很多,因为它们的角很利,如果顶到人的肚子里,当场就“嗡嘛呢巴美吽”了。

刚才讲到,三藏法师将别人比喻成水牛,他的弟子们也都随声附和——他们辩论时说不出话,骂人时还可以。有些人辩才不行,骂人方面却比较有“学问”,能说出很多精彩的语句,因为从小在这方面有过一定的“训练”。后来,三藏法师和他的弟子们,在五百世中转生为水牛和放牛人[1]。

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有很甚深的意义。但有些人也许觉得,这些听起来更像是神话。其实,东西方历史上的很多故事,现在看来都有点离奇。再过十年、二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看到关于现在的文字记载,也会觉得像神话一样。

不管怎样,大家在业因果方面始终要注意。我们的传承上师们,说话做事都非常谨慎,行善断恶方面也是尽心尽力。尤其是藏地的一些老修行人,对因果取舍特别小心。我个人的做法也跟以前有所不同了,现在我会尽量减少批评僧人,因为我害怕在短短的人生中造下无量罪业,还要用漫长的后世去偿还。

大家在世间也是一样,在不同的群体中说话要尽量谨慎。有时候,人们很容易生嗔恨心,一旦生了嗔恨心,就会失去正常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所言所行大多是不明智的,很容易造下严重恶业。我去监狱讲课时发现,有些人就是因为一时生起嗔恨心,拿着刀子捅了自己的家人或怨敌。可见,我们这颗明知的心,一旦离开正知正念,就容易造下弥天大罪。所以大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同时依止正知正念。

刚才讲到,众香世界的菩萨赞叹释迦牟尼佛和娑婆世界的菩萨,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度化众生。藏文译本和梵文本中都没有“劳谦”,但讲到菩萨们利益众生的大悲心不可思议。支谦译本[2]和唐译[3]中都有“劳谦”的内容。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维摩诘居士说:“娑婆世界的菩萨对于众生的大悲心非常坚固,确实如你们所说。而且,菩萨在娑婆世界一世所度化的众生,比在众香世界百千劫中度化的众生还多。”

维摩诘居士听了众香世界菩萨的赞叹,也说:“对对对,我们这里还是挺好的。”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法的熏染下,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对众生的大悲心是很坚固的。在座各位依靠上师们的加持和恩德,对众生也是有一些大悲心的。但这个大悲心是否坚固呢?有些人可能不是很坚固,快乐的时候还可以,遇到不悦意对境时就有点动摇了。

但不管怎样,我们这个世界是富有机遇和希望的,因为菩萨在一生当中就能饶益很多众生,远远超过百千劫在众香世界所能饶益的众生。就如鸠摩罗什大师所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在暴发瘟疫的地方能救很多人,在没有病人的地方就无法施展医术[4]。湛然大师也说:将军在敌群中能展现其英勇无畏,面对几个小贼则没有多少用武之地;同样,对具有大悲心的菩萨来说,生在娑婆世界的优势就是能利益很多苦难众生[5]。安慧论师(坚意菩萨)在《入大乘论》中也说,在清净刹土修禅十劫的功德虽然很大,但不如在娑婆世界一食顷修行慈心的功德大[6]。

总之,与清净刹土相比,娑婆世界有其自身优势,因为这里有很多度化众生的机会。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这是清净刹土所没有的。

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是哪十种法呢?以布施摄受贫穷者,以清净戒律摄受毁坏戒律者,以精进摄受懈怠者,以禅定摄受散乱,以智慧摄受愚痴者,宣说断除难处之法摄受堕于八难者,以大乘法度化喜欢小乘的声闻行人,以十善等诸善根救济无福德者,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成就众生,这就是十事善法。

我们学习《入行论》《大乘经庄严论》等论典时,有时会感到自己转生到这个世界是不太成功的,因为这里烦恼丛生,如入荆棘林,而且到处都是野蛮众生。但对于具有悲心、真正想利益众生的菩萨来说,这里处处都有利益众生的机缘。

概括而言,这十种法就是六波罗蜜多和四摄,首先讲六度。

“以布施摄贫穷”,以布施摄受贫穷者,这是大乘佛法度化众生的一种方法。在非洲、尼泊尔等地有很多贫穷众生,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很快就会有足够多的众生接受布施。现在我们这里有一些乞丐,在自己的小杯子上贴了二维码,路人可以随时扫他的二维码来做布施。而在清净刹土,根本找不到乞丐。

我以前以为西方国家很发达,应该没有乞丐。结果发现不是,那边的乞丐还是比较多的,只是他们乞讨的方式跟我们这边不太相同。可见,只要是娑婆世界就有乞丐。

“以净戒摄毁禁”,以清净戒律摄受毁戒者,包括毁坏别解脱戒、菩萨戒的众生。

“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以忍辱度摄受具嗔恨心的众生,以精进度摄受懈怠懒惰的众生,以禅定度摄受心意散乱的可怜众生,以智慧度摄受愚痴的众生。

总之,以六度可以摄受不同的众生。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八难”即八无暇,“除难法”主要指小乘法。

“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大乘法度化乐于小乘之声闻。

“以诸善根济无德者”,以十善等人天乘佛法救济无德者。

“常以四摄成就众生”,娑婆世界的菩萨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成就众生。

以上就是清净刹土不具备、唯娑婆世界才具有的十种法。清净刹土的众生也有一些痴心,但不同于娑婆世界众生真正的愚痴,他们也没有持戒的违品、布施的违品等十种恶。而娑婆世界众生具有这十种恶,菩萨就有相应的六度、四摄这十种善法。吉藏大师说:娑婆世界有十恶法,所以十种善法的功德可以增长;而众香世界众生淳善,十种善法功德缺少生长的良田[7]。

若转生清净刹土,特别好的一点是不会有烦恼,不用面对非常麻烦的人际关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失去很多度化众生的机会。在娑婆世界,人际关系确实是最麻烦的。如果几个人一起发心,我最关心的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我说:“你们的发心应该会比较好的,但你们的人际关系不一定处理得好。”

21世纪的很多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独来独往,却不习惯与人合作。在共同做事过程中,谁都不想放弃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很多方面都是如此,无论是同住一个寝室、一起吃饭还是一起上班,每个人都会散发自己的习气,互相影响。现在很多人的习气确实比较严重,这也直接影响了发心工作。那天有一个人说:“不怕智慧不够,就怕无法合作。”很多人确实无法与人合作,最后导致自己失去信心,退失发心。

在具有十恶的娑婆世界,若能好好利用,就会得到很好的成长机会,可以生起出离心、大悲心、清净心等各种善心。若无法善加利用,就难以得到成长,甚至原有的善心也会退失。所以我经常强调心力强大的重要性。学修佛法就是强大心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学习,脆弱的心会慢慢强大起来。

维摩诘居士毕竟是娑婆世界的人,他用比较婉转的语言介绍了娑婆世界的情况:表面上看,我们这里是不太好,但只要足够坚强,我们这的机遇还是很多的。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众香世界的菩萨说:“你们婆娑世界的菩萨成就哪几种法?能让你们在这个世界不受任何损害、不着痕迹地往生净土?”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维摩诘居士说:“菩萨成就八种法,就可以于娑婆世界无损无伤地生于清净刹土。”

对于这八种法,不同大德的划分方式不同。僧肇大师的分法与我们使用的这个译本分法一致(以分号划分),智者大师分得不是很明显,藏译本的分法与此译本不同。我们就按照僧肇大师的方法来分。

这八种法也可以称为往生清净刹土之因,就像往生极乐世界要具足的四种因一样。维摩诘居士说,能做到这八法的人,以后就能往生清净刹土,一个都不剩下。

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哪八种法呢?第一是饶益众生而不求回报,代一切众生承受种种痛苦和烦恼,并将所做功德全部回向众生。

有些注释将这一句经文分为三个法。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

第二法是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众生,无亲怨之别,而且虚心谦卑,无傲慢之心。

没有傲慢心很重要。《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讲:“成就诸功德,虚己常谦下。如果树繁熟,枝条自胝屈。”成就一切功德的人非常虚心、谦卑,就像果实成熟的枝条会自然垂下一样。《水木格言》中也说:“具诸功德智者,无有慢心调柔,负有累累硕果,妙树垂头而住。无有功德之人,趾高气扬傲慢,无有果实之树,直立乃为规律。”

当然,平等对待所有众生还是比较难的。一般人都爱自己的亲朋好友,面对怨敌难免心生恨意。但若想往生清净刹土,就要平等对待所有众生。

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第三法是将所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看作佛。

《首楞严三昧经》中说,声闻及菩萨应将众生作佛想[8]。这里是说,对发了菩提心的菩萨,都要视之如佛。《法华经》中讲过,常不轻菩萨经常说:“你们都是未来佛,我不敢轻慢你们。”[9]有些道友可能不是这样,他们经常觉得众生很坏,连好人的功德都不具备。这样看待众生不是很好,还是应该视之如佛。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第四法是,对于前所未闻的佛经,听闻之后能深信不疑。

此处与藏文译本有点不同。此处经文是说,对于以前没有听闻过的佛法,要去听闻,听闻之后不会怀疑,不会诽谤。

听闻佛法真的很重要,我们这里听课的人,大多数都特别好。但个别人比较傲慢,不想听课,甚至不恭敬法和说法者,经常指指点点。如果让他来讲的话,他也不太会讲。这些人不具正见,邪见很重,根本没有了悟大乘佛法。还有些人经常缺课,假装生病请假,这些人可能以后连学习的资格都没有。其实他们身体没有病,只是心里有懈怠病、散乱病,这一点我们也清楚,他们身边的很多人也清楚。

其实这样不是很好。大乘佛法真的很难值遇,有生之年遇到了还不好好学习,以傲慢心遮障自己闻法的机会非常可惜。希望大家珍惜闻法因缘。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第五法是与声闻法不相违背。

这句话在藏文译本和梵文本中都没有。

其实,第一转法轮(声闻法)是佛教的基础,不能视其为低劣的小乘法。如果没有第一转法轮,第二转、第三转法轮就缺少了基础。所以这里讲,不能违背声闻法。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第六法是不嫉妒他人获得供养,也不因自己获得利益而傲慢,心常处于调柔的状态。

《维摩经义疏》中说:“他种他获,故不生嫉。已种已得,何为自高?”我觉得这个教证说得很好。我们不应生嫉妒心,为什么呢?因为别人获得财富是由于他曾种下过财富的种子。我们也不应生傲慢心,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拥有庄严的相貌、财富、口才等福报,都是自己前世造善业的结果。如果因此而心生傲慢,下一世就会变得丑陋、贫穷等。

因果关系真的很奇妙,自己能得到什么,并不是想想就可以的。有些人经常想:“我肯定要发财,我肯定会成功的!”其实,如果不具足这种因,就肯定不会得到这种果。

另外,嫉妒心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讲:“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如果别人获得财富等利益,你都会嫉妒,那你又怎会愿他获得无上正等觉果位呢?所以,嫉妒他人富贵的人,是不可能具有菩提心的。

嫉妒心、傲慢心都是烦恼,但在某些文化中,傲慢被认为是一种好的品质,因为傲慢让人看起来比较自信。其实,傲慢与自信有很大差别。自信是很好的,而傲慢则属于《俱舍论》中七种慢[10]的范畴。比如有些人本无功德,却认为自己有功德,这是增上慢。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第七法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说别人的短处。

智者遇事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会怪罪别人。很多时候,家人、朋友之间发生争吵,都是由于人们习惯于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别人。修行境界比较好的人,与世间人的做法截然不同。

鸠摩罗什大师讲过这样一个公案:一位比丘在林中坐禅,到了中午,就出去托钵乞食,路上遇到恶贼准备用箭射他。比丘指着自己的肚子对恶贼说:“你们应该射我的肚子,因为我肚子饿了才出来找吃的,随后遇到这样的麻烦事,这是此腹之过。”可见,真正的修行人,会将一切过失归咎于自己[11]。

有些人可能想:“这样有点不合理吧?别人无缘无故地用箭射他,他还要说‘我错了,是我的肚子不好’,别人可能会变本加厉地践踏他。”

有些大德说,将所有过咎自己承担,好像会让自己显得很卑微、很软弱,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会让自己的心胸愈加宽广,别人反而不会践踏你,这是一种规律。

事实的确如此,比如我们两个人吵架,如果我一直怪你:“就是你的错!”对方也会说:“这不是我的错,是你的错!”如果我说:“对不起,是我的错,你挺好的。”对方的情绪也会马上缓和下来。在后一种做法中,看似是我服软了、失败了,其实我并没有失败。一些很有智慧的人就是这样,他明明没有错,但对方特别无理取闹,他就放下自己说:“对不起,我错了。”对方认为他真的承认错误了,就不再无理取闹。

当然,这种做法是否有效,也取决于文化环境。在我们藏地,这种做法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但在西方,如果有一方说了“对不起”,局面就会完全不同。

表面上看,没有错的人还说“对不起”很不合理,但你若真有这样的勇气,争论就会很快消失。这也是菩萨的行为。作为菩萨,并不是口是心非地说“我错了”,而是发自内心地想承担所有责任,以此平息一切争论。

另外,菩萨不会说别人的过失。经常说别人过失的人,自己就有过失,因为他有看过失的眼睛,他的眼根上还有看过失的习气。有些人特别爱说过失,经常说这个人很坏、那个人很坏,我就想:“你看别人坏,你自己肯定也很坏,你的眼睛、你的嘴都有点儿坏。因为你的眼睛看见了别人的坏,你的嘴巴说了别人的坏。能取和所取是互相观待的,如果所取是坏的,能取肯定也是坏的。”就像镜子里显现黑色茶杯,说明镜子面前有黑色的茶杯,这是一种因缘。

总之,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说别人的过失,是往生清净刹土的第七因。

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第八法是常常一心一意求诸功德。

“诸功德”包括求法、闻思修行、放生、转绕等世俗功德,也包括闻思修行空性法门等胜义方面的功德和利益众生,后者更为重要,其功德永不耗尽。

《大智度论》中说,一位百岁老人经常去跳舞,有人问他:“您都一百岁了,为什么还去跳舞?”他说:“我自己不需要跳舞,但是为了教化子孙后代,我还是要跳舞。”龙猛菩萨说,佛陀也是如此,他的功德已经圆满,但为教化弟子,还是会示现积累功德[12]。很多上师、善知识也是这样。像上师如意宝,虽然自己的功德已经圆满,但还会在众生面前示现积累资粮,日夜精进念咒,点滴行持善法。

我看到有些道友在积累世俗善根方面也很精进,无论在哪里遇到他,他都拿着念珠念咒语,用转经轮,行持各种善法。对于他们来说,行持善法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将修行融入生活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只是在开法会时精进地念观音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等,法会一结束就把念珠扔到这边,转经轮扔到那边,开始搞各种非法之事。这样一来,修行就成了一种偶尔的表演,并非真正修行人的行为。

希望大家记住以上八种法,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的八种因。做到这些,就会不受损害、随意自在地前往清净刹土。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维摩诘居士、文殊菩萨在大众中说这些法时,百千天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万菩萨获得了无生法忍。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10 维摩诘所说经 

11 维摩诘所说经 ‍‍

12 维摩诘所说经 

13 维摩诘所说经 

14 维摩诘所说经 ‍‍

15 维摩诘所说经 

16 维摩诘所说经 

17 维摩诘所说经 

18 维摩诘所说经 

19 维摩诘所说经 

20 维摩诘所说经 

21 维摩诘所说经 ‍‍

22 维摩诘所说经 

23 维摩诘所说经 

24 维摩诘所说经 

25 维摩诘所说经 ‍‍

26 维摩诘所说经 

27 维摩诘所说经 

28 维摩诘所说经 

29 维摩诘所说经 ‍‍

30 维摩诘所说经 

31 维摩诘所说经 

32 维摩诘所说经 

33 维摩诘所说经 ‍‍

34 维摩诘所说经 

35 维摩诘所说经 

36 维摩诘所说经

37 维摩诘所说经 

38 维摩诘所说经 

39维摩诘所说经 ‍‍

40 维摩诘所说经 

41 维摩诘所说经 

42 维摩诘所说经 

43 维摩诘所说经‍‍‍

44 维摩诘所说经

45 维摩诘所说经

46 维摩诘所说经 

47 维摩诘所说经 ‍‍

48 维摩诘所说经 

49 维摩诘所说经

50 维摩诘所说经 

51 维摩诘所说经 

52 维摩诘所说经 

53 维摩诘所说经 

54 维摩诘所说经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