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文字:3131字
阅读时长:13分钟
"
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车展11月15日开幕,作为汽车行业一年一度的“压轴大戏”,广州车展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各家车企不仅要借助这个舞台为年终再冲一把,也要为来年蓄力;汽车市场今年的成绩怎么样,明年又要卷点什么,都能在广州车展窥见端倪。
"
编辑|殷 楠
责编|祁佳博
本届广州的主题为“新科技·新生活”,在新能源领域,新一代增混电池、高效混动发动机/增程器、固态电池、千伏超充等技术的突破与上车,是外界关注的重点;而在智能化领域,相比前些年狂卷智能座舱,今年开始,内卷的主战场已逐渐转移至自动驾驶,其中端到端+大模型的技术范式成为车企间比拼先进性的关键指标。
笔者粗略统计,参展的中国新能源品牌中,超过九成宣称布局了端到端大模型的AI智驾,并且已经或即将上车;高速领航和自动泊车几乎成为15万元级新车标配,25万元以上的新车如果没有城市领航等高阶智驾功能,就会被视为“落后产品”。
虽然无论是前些年厂家热炒的“无图”、“BEV+Transformer”,还是今年的“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在普通用户听来都是不明觉厉,但实际上,自动驾驶已经走下“神坛”,回归最朴素的发展和竞争规律。
愿付款用户越来越少
毋庸置疑,自动驾驶一直是很烧钱的项目,但当它还是尖端的科技概念时,企业还能通过讲故事,让外界展开无限联想,想象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未来,自动驾驶能够衍生出丰富的业态,带来可观的商业价值。投资人会为自动驾驶的想象力砸钱,消费者也会为尚无卵用的预埋硬件买单。
然而,随着自动驾驶逐渐从PPT变为现实功能,消费者的接受度是变高了,滤镜却碎了,订阅服务模式迟迟无法实现规模化普及。据《2024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了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尽管消费者对汽车的智能化和自动驾驶功能的兴趣与期望在上升,但他们的支付意愿和金额却普遍呈现下降趋势。在受访者中,愿意为智能驾驶买单的用户占比,从2022年的44%下降到了2023年的36%。
笔者与十多位汽车媒体同行交流后发现,绝大多数人没有将自动驾驶看作现阶段购车的决定性因素,充其量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的“魅点”,远未到愿意付费的刚需程度。而且还有不少人对目前自动驾驶半吊子的能力心存疑虑,“现在有ACC或者高速领航就足够了,城市NOA还是算了吧,信不过也不好用,等到有一天真的可以无人驾驶了,可能我才愿意花钱(订阅)吧”。
于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自动驾驶功能反而成了汽车制造商改善驾驶体验和提升产品品质,不得不承担的“硬成本”。并且,这个“硬成本”在技术发展到端到端大模型后变得更加沉重了。
小鹏今年为自动驾驶准备的研发费用为35亿元,理想将智驾的资金门槛设定为10亿美元;目前,一枚训练大模型的芯片成本10万起跳,想要研发端到端自动驾驶,千卡集群是必备的;一个千人智驾团队的人力成本每年10亿起步。
虽然智驾优势能为品牌吸引更多订单,未来有助于提升毛利率,但用券商的话说,自动驾驶现阶段仍是烧钱的“暴力美学”。马斯克曾透露,仅今年,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数据管道和视频存储方面的累计投入就将超过100亿美元。相比之下,特斯拉今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该季度,全年FSD收入刚过20亿美元。华尔街分析人士预测,特斯拉在未来一年内有望确认近10亿美元的FSD相关递延收入。显然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
自动驾驶不再是“灵魂”
要在自动驾驶上投多少钱,每家企业心里都有一本不同的账。
三年前上汽提出著名的“灵魂论”,此后“全栈自研”成了主机厂的统一口径。相对而言,小鹏作为特斯拉的拥趸,是最坚定的,也最舍得砸钱,可以说是All In自动驾驶。
其他车企这些年也在加码,建立自己的智驾团队。像极氪,踢掉“黑箱”的Mobileye,挖来了“华为智能驾驶第一人”陈奇自研智驾算法模型;长安也在与华为共创阿维塔的同时,聘请百度自动驾驶业务“元老”陶吉,为启源、深蓝等品牌打造高阶智驾系统;理想在盛赞地平线“配合度高”的专业服务后,今年也拿出了自己的端到端大模型方案。
在笔者看来,自动驾驶的“全栈自研”更多是一个噱头,水分太大,也没有必要。自动驾驶技术直到今天仍未收敛,盲目布局,追求自研芯片、大模型、大算力,就像当年卷电池续航,卷激光雷达数量一样,都是为卷而卷,没有意义。
用户要的是“好用”,在L2+自动驾驶阶段,传统的技术范式以及车端的端到端“小模型”,就足以达到一个还不错的使用效果。至于城市NOA,甚至是L4级的Robotaxi,即便有了一体式端到端大模型,距离好用也差得很远。
我认为,消费者没有必要迷信“全栈自研”和那些深奥的技术名词。不久前,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说了一句大实话,他认为,“自动驾驶技术不再是灵魂”。理由是,前几年看智能网联技术的核心对整车的竞争至关重要,说它是汽车的灵魂并不为过,但站在今天看待,至少有些技术已经打开神秘面纱,当技术已经成熟,社会普遍的供应可以满足,就一定不是灵魂。自动驾驶技术可以通过供应关系、自主研发实现,所以广汽的路线是自研、合资合作并重。
事实上,大部分车企都在走自主可控的路线,要的是关键技术Know How,掌握主动权,能和供应商battle。自动驾驶说是技术,其实更是生意,脱离成本效率和实际体验谈先进性就是耍流氓,尤其是在造车利润被挤压到只剩4%的当下。
价格战把智驾打成白菜价
无论是强大如斯的特斯拉,还是华为、小鹏这样的第一梯队选手,眼下都必须回归最基本的商业逻辑——规模化。
有规模才有海量数据,有海量数据才能驱动算法模型持续快速迭代,快速迭代带来更好的智驾体验,才能吸引更多用户付费,摊薄成本,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商业闭环,实现“遥遥领先”。
所以不管你给自己的定位是科技出行公司,还是汽车制造商,现在的目标都是一个:多多卖车,让更多用户用上你的智驾系统。
逛逛车展,会发现车顶上的“包”变少了——越来越多车企减少甚至抛弃了昂贵的激光雷达,回归纯视觉方案。原来马斯克是对的,用最便宜的方式获得还不错的效果,才是第一性原则。
如果你准备买车,可别再为智驾多花冤枉钱了,高阶智驾已经开始打价格战了,明年说不定都不要钱了。11月12日深夜,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宣布,到月底前,面向所有未激活过“一次性购买”高阶功能包的用户,华为高阶智驾包订阅服务从原价720元/月降至199元/月。这是今年华为智驾第二次降价。
今年8月,吉利和百度合作打造的极越品牌将其高阶智驾包的一次性买断价,打到了4999元。不久前,小鹏汽车更是喊出,从P7+起,端到端智驾不选装、不订阅、不付费。
业界预判,2025年将是国内车企全面量产端到端方案的元年,或许也是特斯拉FSD正式入华的时间点。目前,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FSD(全场景智能驾驶)选装价格,已经从1.2万美元大幅下调至8000美元。订阅付费价格也从每月199美元降至99美元。有分析人士认为,迫于中国市场极卷的竞争环境,FSD很可能也会采取免费策略。
笔者了解到,车企和智能驾驶公司开始追求“极致性价比”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成本目标普遍低至3000元左右,试图覆盖5~15万元中低端市场区间。其中,四维图新基于自研“AC8025芯片+地平线征程3”的舱行泊一体方案,成本已经可以控制在2000元以内,这意味着5万级的车型都能标配了。
一年多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对自动驾驶发表过一番评论,他认为自动驾驶仅仅是过度宣传的产物,当前真正需要的应是高级辅助驾驶功能。至于价格,“大概就是三五千块钱,再高了消费者也不愿意买单”。如今再看,可谓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