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锂资源的再平衡之战

财富   2025-02-06 17:17   北京  




中国通过“资源+技术”双轮驱动构建自主供应链,欧洲在环保理想与产业现实间艰难权衡,美澳以资源为筹码争夺定价权

文|尹路

2025年,全球锂资源市场来到再平衡的十字路口。

过去几年,碳酸锂在2021年—2022年经历历史性暴涨,逼近60万元/吨的历史高位;到2023年供需局面逆转,价格暴跌;再到2024年持续一整年都在低位调整。

资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并非孤例。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2010年的稀土争夺战,都印证了战略资源与产业变革深度绑定的宿命。与石油不同的是,锂的供需弹性更小、技术替代路径更窄,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森表示:“锂的博弈是新能源时代的第一次资源战争,而它的结局将决定哪些国家能坐上绿色革命的牌桌。”

这场围绕锂资源的博弈,已不仅仅是供需数字的简单加减,而是地缘政治、技术路线和能源权力的多维角力。当澳大利亚矿山按下产能暂停键,欧洲车企在碳排放法规下奋力转身,中国在技术和资源端同时发力,一场锂资源的再平衡之战悄然展开。

供应侧:资源版图的重构

澳大利亚锂矿:全球供应链的“不定时炸弹”。

澳大利亚西部的红色土地上,锂辉石矿山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的变革。2024年,当碳酸锂价格跌破8万元/吨时,占全球锂辉石供应60%左右的澳大利亚矿山率先拉响警报,多家矿山启动停限产措施。

但澳大利亚锂矿项目的停限产并不是影响锂资源博弈的关键力量,其复产时机才是悬在全球锂市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行业分析师马克·汤普森表示:“澳大利亚锂矿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开关式’产能。当锂矿价格跌破550美元/吨,低品位矿山会立即进入维护性停产,就像Wodgina矿2024年三季度那样。可一旦价格回升到650美元并维持六个月,这些矿山又能像拧开水龙头般快速复产。”

这种特性使得澳大利亚成为全球锂价波动的放大器。据高盛测算,2025年西澳锂矿可能带来50万吨锂精矿的弹性产能,相当于7万吨LCE(碳酸锂当量),约为全球需求的5%。2025年由于供需双方都处于多空摇摆的关键阶段,所以澳大利亚的弹性产能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将进一步放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澳大利亚矿山的复产周期存在显著差异。短期停产矿(如Mt Cattlin),仅需三个月即可重启,但需锂价稳定在600美元以上;深度维护矿(如Wodgina),复产需六个至九个月,且依赖港口物流恢复;限产主力矿(如Greenbushes),通过调节开采品位控制产量,产能弹性达±20%。

这种产能调节机制,使澳大利亚矿山既能充当价格暴跌时的减震器,又能成为反弹的助推器。力拓锂业务负责人萨拉·韦斯特表示:“(澳大利亚锂矿)不是市场的破坏者,而是平衡者——只不过这种平衡需要付出短期阵痛的代价。”

中国锂资源:从被动到主动的突围战。

2021年—2024年,中国锂盐进口依存度持续下降,从2021年超过70%降至2024年的55%-60%,每年下降约5%,但对外依存度依然超过一半。作为全球最大的锂产品生产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一直是中国企业的主要担忧,但两条暗线正在改写这一局面。

一是中资企业加强海外资源布局。2024年底赣锋锂业在阿根廷Mariana盐湖的提锂装置开始试产,非洲马里Goulamina锂辉石矿项目2024年12月15日正式投产。天齐锂业Greenbushes的股权锁定每年12万吨锂精矿。再加上紫金矿业、盛新锂能、华友钴业、中矿资源和雅化集团等中资企业控制的阿根廷、津巴布韦等海外锂资源权益产能,预计2025年中资企业海外锂资源产能将达到25万吨LCE,相当于国内需求的近三成。

二是除了加强海外资源布局,中国国内的锂资源勘探开采也取得重大突破。2025年1月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中国锂矿找矿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中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由6%提升至16.5%,从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但这些新增资源大都存在两大共性难点,开采难度大,利用成本高。比如川西甲基卡超大型锂矿是国内罕见的大型锂辉石矿脉,但其中已经投产的仅有融捷股份的甲基卡134号矿脉项目。天齐锂业的雅江措拉锂矿,宁德时代的德扯弄巴锂矿,盛新锂能的木绒锂矿,这三大项目都处在早期筹备阶段,投产时间不会早于2025年底。

至于此次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中提到的西昆仑—松潘—甘孜长达2800千米的世界级锂辉石型锂成矿带,开采的地质挑战和生态挑战都十分巨大,短期内没有实用价值。其主要传递的信号是当前优质锂资源少并非锂真的少,而是此前需求不强,找矿投入不足所致,随着加大找矿投入,锂资源并非稀缺资源。

探明资源的增长给中国锂资源的长期需求加上了保险,但短期困局依然存在。2024年中国锂原料对外依存度仍有近60%,且海外权益产能所在地刚果、津巴布韦、阿根廷等国,稳定性远不如澳大利亚,必须考虑相关风险。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邢涛表示:“我们的资源保障体系就像在建的高铁,蓝图很美好,但通车前还得靠既有线路支撑。”

南美盐湖:技术升级下的慢变量。

在智利阿塔卡马盐湖,SQM公司的技改工程已持续18个月。为了应对智利政府将水资源使用费提高300%的新规,必须将传统的盐田摊晒法升级为吸附法直接提锂。这种转变虽然能将锂的回收率从40%提升至70%,但产能释放周期也从12个月拉长至24个月。

“南美盐湖就像一艘巨轮,转向慢但惯性大。”瑞银矿产分析师艾琳娜·罗德里格斯预计,“2025年其供应增速可能降至8%,但南美不会成为市场波动的震源。”

需求侧:政策与市场的交响曲

欧洲新能源车市场:中欧合作有望创造更多需求。

2025年1月1日,欧盟新车碳排放标准将进入“地狱模式”——单车每公里碳排放限值降至95克。对于2024年平均排放仍达122克的大众集团而言,这意味着要么2025年多卖超百万辆纯电动车,要么交出数十亿欧元罚款。

“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大众集团CEO(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在沃尔夫斯堡总部坦言。面对倒计时压力,欧洲车企开始向中国同行伸出橄榄枝。

斯特兰蒂斯集团斥资15亿欧元收购零跑汽车20%股权,2025年将在欧洲推出基于零跑C10平台的电动SUV,售价2.5万欧元起。据德国媒体报道,大众也正在与中国车企进行谈判,讨论在大众埃姆登工厂联合生产的可能性。大众可以从中国同行的电动汽车技术中受益,中国车企也可避免欧盟的税收壁垒,但尚未就具体车型和合作模式达成一致。雷诺集团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基于CMA-BEV平台的新车型,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底登陆欧洲市场。

“这相当于把中国的新能源车‘武器库’直接搬到了欧洲。”伯恩斯坦汽车分析师阿恩特·埃林霍恩表示,“通过技术授权或合资生产,欧洲车企可以将新车型开发周期从36个月压缩至18个月。”

除了与中国车企合作,引入更多新能源车技术和产品,混合动力车型将是2025年欧洲汽车市场最值得期待的增长点。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统计,2024年,欧洲混动车注册量超400万辆,同比增长近20%。

但欧洲混动车型注册增量主要来自油混车型,即以丰田混动为代表的不可充电混合动力车型。但油混车型的快速增长叠加欧洲大幅收紧新车碳排放标准,将刺激欧洲车企在纯电续航超过100公里的插电混动车型上加大投入,因为这是消费者转化难度和满足欧盟新排放法规的最佳平衡点。

比如宝马新款插混车型X5 xDrive50e将纯电续航提升至120公里,奔驰最新的E级轿车和SUV车型GLC的插电混动版本纯电续航均超过100公里,以满足欧盟零排放里程占比要求。

而且对欧洲车企还有个好消息,中国车企在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混动方面有雄厚的技术和车型积累,这些都可以成为欧洲车企快速向市场投放新车型的支撑。据瑞银测算,若中欧合作车型在2025年达到50万辆规模,将额外拉动约3.5万吨LCE需求。而且如果中欧合作让欧洲消费者体验到更先进的新能源车,还能刺激欧洲新能源车市场整体提速,带来更多锂资源需求。

储能电池:需求增量的重要来源。

根据 CNESA DataLink 数据,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109.8GWh(吉瓦时),新型储能装机总规模达184.2GWh,2024年一年新增投运超过此前投运的总和。海外储能方面,2024年中国企业签订储能大额订单超150GWh。

根据EVTank数据,2024年全球锂电池总出货量1545.1GWh,其中储能电池369.8GWh,占比23.9%,2023年全球锂电池总出货量1202.6GWh,储能电池224.2GWh,占比18.6%,储能电池贡献了2024年锂电池增量的四成以上。

据高工产研GGII预测,2025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80GWh以上;继续以接近翻倍的速度增长。据TrendForce预计,欧洲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预计约40GWh,其中大储将成为绝对主角,占比超过一半。而美洲2025年储能装机新增50GWh左右。

2026年1月1日起,美国对非电动汽车用锂电池的关税税率从7.5%上调至25%,叠加降息预期,2025年美国储能将迎来投资+抢装的双重驱动。另外加拿大的清洁技术制造投资税收抵免(ITC)2024年开始实施,对储能设施给予最高达建设成本30%的补贴,2025年ITC支持的储能项目将逐步落地,兑现电池需求。此外智利2024年在容量机制、现货市场、大型储能项目招投标方面都推出积极政策,2025年智利的光储市场有望在诸多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持续高速增长。

除了政策刺激,储能市场更重要的改变来自商业可行性,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储能研究专家Yayoi Sekine表示,“过去一年(2024年)电池成本大幅下降,企业更倾向于增加电池组和储能容量来升级现有储能系统,或者部署持续时间更长的储能系统,因为这可以更好地用于能源转移或能源套利。”

2025年1月公布的中国国内多个储能项目中标结果显示,储能电池中标价格已经普遍低于0.5元/Wh,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已经以8美分/Wh-10美分/Wh的价格获得沙特、阿联酋超10GWh超大型储能项目的订单。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将打开更大的储能市场空间,2025年储能电池有望贡献锂电池增量的一半,成为主要增量来源。

消费电子:新技术驱动下的额外增量。

根据EVTank数据,2024年全球小型锂电池(消费电子为主)出货量124.1GWh,是仅次于乘用车、储能的第三大锂电池应用场景。疫情期间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爆发将小型锂电池的市场容量推至100GWh以上,但2023年,随着需求回落,小型锂电池停止增长,甚至比2022年有轻微衰退,同比下滑0.9%。但2024年,小型锂电池再次开始增长,同比2023年增加9.6%。

2025年小型锂电池增速有望进一步增加,因为消费电子产品同时迎来了IT技术和电池技术的双重更新,新技术驱动下,消费电子有望给锂电池的市场需求贡献额外增量。

2025年,手机、平板、PC、可穿戴设备等,都因为AI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功能,叠加政府给予消费电子产品的补贴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换新需求。

同时2025年也是硬件设备更新的大年,英伟达发布50系显卡,英特尔、AMD推出新架构芯片,这些重大升级也会刺激消费者的换新需求。

而且伴随消费电子产品升级换代的还有电池技术也在2025年迎来关键升级,消费电子产品将率先大规模应用碳硅负极、固态(半固态)等最新的电池技术,在产品体积不变甚至更小的前提下,提供更大电量、更快充电速度。

新硬件、新功能、新电池,2025年消费电子产品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有望出现销量和单个产品带电量同时增长的情况,二者的乘数效应将带来锂资源需求的额外增量。保守估计,2025年小型锂电池出货量增速将超过10%,乐观预计将超过15%,贡献15GWh-20GWh的增量。

谁在掌控锂的脉搏?

中国,作为全球70%锂电池的生产者,中国正在通过“资源+技术”的双重战略重构锂供应链。

资源方面,通过海外权益产能+国内勘探突破,力争在2030年将锂资源自给率提升至60%。

技术创新方面,盐湖提锂技术创新提高资源收集效率,云母提锂技术创新降低成本,锂辉石直接生产氢氧化锂,氯化锂直接制备金属锂等新技术占领高品质锂盐制备技术高地,锂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在回收效率,自动化回收等领域持续创新,掌控回收前沿技术。中国企业要用技术优势对冲资源掌控者的资源优势。

欧洲正在面临规则制定者的困境。欧盟在碳排放相关规则的制定上一直占据优势,这是其掌控新能源话语权的王牌,但现实却陷入两难:若坚持严格标准,可能迫使车企大规模采购中国电池,加速产业空心化;若放宽要求,则可能丧失气候领导力,动摇欧洲的新能源话语权。

美国在两党政策的反复中,其新能源车和电池市场的表现落后于中欧。2024年美国新能源车销量超过150万辆,同比增长8%,和2023年同比增速近50%相比大幅降低,即便有《通胀削减法案》(IRA)的大额补贴,也无法扭转新能源车增速放缓的趋势。美国本土的电池产能建设也因需求放缓而频频亮起红灯,LG的密歇根和亚利桑那工厂均在2024年宣布暂停,SK On的肯塔基工厂的二期项目也宣布推迟。

但美国企业在锂资源博弈上的筹码其实一点也不少,特斯拉依然是全球最领先的新能源车企之一,虽然2024年第一次全年销量同比下跌,但其Model Y依然畅销,而且2025年将推出更适合家庭使用的六座版Model Y和更便宜的入门车型,这些都有望带来更大销量。

美国企业在锂资源上筹码更多,目前以权益量计算,美国的雅宝ALB和Livent两家公司掌握了全球超30%的锂资源,特别是雅宝,同时在澳大利亚格林布什、皮尔巴拉和智利阿塔卡玛全球三大锂资源明星产区握有重要矿区权益。

所以在锂资源博弈上,中国这个主要用户博弈的对手除了澳大利亚和智利等锂资源出产国,还有藏在背后掌握最多锂资源权益的美国公司。

锂资源的再平衡之战已经不是单纯的数字计算,而是一场关于能源主权的深层变革。中国通过“资源+技术”双轮驱动构建自主供应链,欧洲在环保理想与产业现实间艰难权衡,美澳以资源为筹码争夺定价权,绿色转型从来不是浪漫的乌托邦,而是一场需要精密计算的牌局。

中国现在是牌桌上筹码最多、牌面最大的玩家,但每个玩家手里的底牌都不小,还没到掀开底牌的胜负时刻,但2025年这场牌局即将过半,局势将逐渐明朗。

(作者为《财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编辑:韩舒淋)

责编 | 张生婷

财经杂志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财经》杂志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1998年创刊,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报道见长,是政经学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必读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