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租金维稳,销售额下降
2、谜之投资,谜之运营
3、跑输大势,弱于同行
4、杭州恒隆广场的两个提问
5、恒隆不止有商业
大约三年前,公众号有一篇恒隆的业绩评论文章《意外的周期红利》,文末有言“‘亢隆’是否‘有悔’?疫情结束后便能看到答案”。
1月24日,恒隆召开了2024年业绩发布会,公布了答案。
01
2024年,恒隆集团内地租赁收入62.52亿元,同比下降4%。内地商场出租率较稳定,整体租赁收入48.05亿元,微降3%,销售额下降14%。
拆解各项目表现,高端商场销售额和租金变动较大。上海高端商场和上海以外高端商场销售额分别下降了20%和9%。
上海高端商场即恒隆的两大旗舰项目-上海恒隆广场和港汇恒隆广场,两项目销售额和租金均已处于高位,2024年租金分别微降6%和3%,但销售额分别下降了22%和11%。
意外的是沈阳市府恒隆和武汉恒隆,两项目基数本来就低,2024年租金和销售额均出现双位数下降,且年末出租率均已跌至接近80%。
02
恒隆是进入内地较早的港资开发商之一,且专注于高奢产品线。最早开业的两个上海项目占尽天时地利先发优势,开局手握王炸。
但其后就开始了一系列迷之操作,首先是谜之投资。
如果简单粗暴按商业建面口径计算租金坪效,最高的上海恒隆广场高达2557元,最低的沈阳市府恒隆仅66。上海两个项目的商业建面占比12.5%,营收占比接近60%。
03
第一阶段
恒隆在此期间开业的无锡、济南、沈阳、天津等项目业绩表现均不佳,租金坪效低,与一个常规家庭Mall无异,营收增长也乏力,均远逊于同行。
第二阶段
2018-2021年,由于疫情风控等原因,内地高端消费市场销售额暴涨,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0%。
市场已不是追着喂饭,而是直接往嘴里塞饭。太古系、万象城系等高端项目销售额和租金均开始暴涨。
上海恒隆广场的租金收入从9.32亿暴涨至17.82亿;
港汇恒隆广场租金从8.0亿涨至11.6亿;
昆明恒隆广场在开业第二年实现2.7亿租金。
无锡恒隆广场收入翻番,从1.69亿涨至3.73亿;
大连恒隆广场总算有了起色。
但沈阳、济南、天津四个项目依旧乏善可陈,武汉项目开业效果一般。
第三阶段
04
从资管视角分析,恒隆广场的底色都不错,不是因为运营,而是因为布局早,拿地价格不高,回报率的“分母低”。只要“分母低”,总归是有办法的。
直到杭州恒隆广场落地……
这笔投资太过草率和任性,项目地段确实好,但抛开地价谈地段就是耍流氓。
同步“发展中”的无锡恒隆广场,52万㎡总建面总投90亿元,地价仅11亿元; 武汉恒隆楼面价仅7200元,昆明恒隆楼面价仅8712元; 天津恒隆广场和大连恒隆广场楼面价均仅5000余元。
发布会上针对杭州项目,参会观众问了两个尖锐的问题,均命中项目要害。第一个问题关于财务成本:
05
恒隆在内地不止有商业,11个项目中有7个项目配置了写字楼,而且写字楼体量均较大,包含即将落成的杭州项目,写字楼总体量高达90余万㎡。
其次,恒隆还有5座酒店。写字楼+酒店的体量与商业旗鼓相当。
从资产配置组合也可以再次看出恒隆投资缺战略:恒隆写字楼重仓了二线城市,而且是租金行情较弱的二线城市。
除杭州外,恒隆所进入的大连、沈阳、天津、武汉等城市写字楼平均月租单价均未超100。
数据来源:仲量联行
沈阳、无锡、昆明三座恒隆广场的写字楼均有10余万平方米,出租率接近90%的,武汉恒隆广场写字楼出租率也一度接近80%,租赁成绩并不差。
但写字楼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其租金更加随行就市,且在运营和品牌端没有非常明显的护城河。尤其是二线城市写字楼,租金天花板有限,远低于重奢商场。在经济横盘期,商场还可以讲故事,写字楼的未来很悲观。
昆明恒隆广场写字楼体量仅比商场少1万㎡,2024年租金收入仅商场的46%;无锡恒隆广场写字楼体量比商场多2万㎡,2024年租金收入仅商场的27%。
至于五个酒店,没有分析的必要。内地酒店资产,在资管歧视链的最底端,不可能算过来账。
恒隆每年的《致股东函》都会受到市场广泛关注,部分媒体誉为“地产界最清晰的人”。
函中的格局和战略似乎并未传递在经营端,如不谋变,恒隆将“清醒”的错过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