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仙境——蚕婆湾

文摘   2024-11-10 14:57   河南  
点击上面“音艾”关注我哦!


人间仙境












被遗忘的仙境-蚕婆湾

高秋韵

    说这儿是仙境:一是这里四季风景秀美二是传说这里有神仙住过。这地名就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这个地方位于南召县白土岗乡养马坪村西沟的最上端,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美丽僻静的、有着丰富野生资源的山湾。

    山湾不大,约有十几平方公里,上接五朵山脉,下面是养马坪川,一条小河贯穿上下,清澈的河水从宽阔的大石板上流过,直到“响水台”倾泻而下,形成珍珠瀑布,水花飞溅,随倾斜的山崖飞滚下去,有三十米高,十分壮观。

    山里属白沙土质,到处都盖有一层白白的细沙,显得十分干净,沙层下是略显红色的土层。四周山岭上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有整面山一块大小的青石片,石片上还有点点土朵,土朵上生长着草木和野韭菜。



    山湾最高的地方叫“穷人寨”,那是个奇特神秘的地方,就像半空悬着的“碗”周围是光溜溜的万丈绝壁,绝壁下凹象着地的碗底,中凸像鼓出的碗肚,上直像碗的上沿。沿顶从远处还能看到树木影子,碗里是一片洼地,各种植物都有,像空中山寨。奇怪的是那么高的地方会有终年不断的河流,不知水从哪来?周围都是光溜溜的崖壁,只有北面有一道裂缝能供人攀爬进去。里面的小块平地可建窝棚能供人临时居住。旧社会遇到战乱什么的,附近的穷人都可以爬进寨子里躲难,敌人很难发现,就是发现了也很难进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给这一带穷人们提供一个天然避难处,所以叫“穷人寨”。

    穷人寨北边的岭上矗立着一块三间两层楼大小的巨石叫“王宝石”,我不知道这名字的来历。小时候为了想看清它,专门去过几次,因为它太大了,又在高处,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只能看见一小面,总是看不清它。石头上生长着一棵四季常青的树,还有一些会开白花的丛状植物。无法想像那些值物是咋能在石头上生存,因上面没有土更不可能有水,历经风霜,那棵树虽弯着腰却昂着头,连年龄最大的人也不知道它有多少年了。

    从王宝石往东向下约100米的地方叫“大石笼”,可能因大石头多而得名吧!大石头一块挤着一,相互叠压形成一些石屋。大石笼对面的山也很高,生长着高大的树林,有几道岭和深沟,河水就是从那深沟中流出来的。



    顺着河流往下的河谷叫“上河扒”,那里有许多野生酸梅林,还有不少山萸肉树。立春刚过,萸肉树就最早吐出金黄的花蕊。二月酸梅花开时,河扒里一片粉白,花香宜人,老远就闻得到。秋天酸梅果一串串压弯树枝,不太好吃,很酸。山萸肉的果实叫山枣,红彤彤的结满树冠,像花又像火焰,这种果实很值钱,是珍贵的药材。紫红的野葡萄,野杏,野红果,野生弥猴桃都不少。

    再往下就是山湾的中心地带,传说中蚕神的家已不存在,河水穿过无数的大石头和青石板向北流去。以前小河东西两边各有一户居民,他们以河为界,各自安居草房内,两边各有大片的庄稼地和山林,为他们提供生活来源,他们自给自足,与世无争,而今这里的年轻人,已不接受这种无车,无电,近似原始的生活方式,有的搬到山下居住,有的搬到了县镇,享受现代人生活。现在这里已无人居住,显得更加僻静,清幽。河边的杨柳更加繁茂,数不清的野玫瑰花更加鲜艳,金黄的榆叶梅与油桐花争奇斗艳、蜂飞蝶舞。伴着美丽景色和婉约的鸟叫,刺耳的蝉鸣,还有叮咚的泉水声······真是山石无语花会笑,泉水弹琴鸟唱歌。



    蚕婆湾这个地名源自一个美丽神话传说,也与这里的历史有关。

    相传以前世上本没有山蚕(柞蚕),后来,玉皇大帝要把蚕宝宝赐与人间,就派织女的姐姐蚕女到下界传授养蚕技术。

    蚕女领命后带了蚕宝宝和橡籽到人间,她选中了伏牛山中的南召山区作为育蚕基地。一日云游到五朵山前,看到一个美丽僻静的山湾,很是喜欢,便想在这里安家。鲁班师徒听说后自愿帮忙,他们就地取材,从山上弄来木料和黄草,在河边一块平地上给蚕女盖起一座精致舒适的宅院。



    蚕女住在这里以后,时刻牢记使命。春天时,她先把橡籽种上山坡,长出的树人们叫做栎树,等栎树长到一定高度,到冬天时,蚕女让人们把枝杆砍掉,只在根部留一小节作为来年发芽的基础,来年用这根部上新发的嫩叶来放养柞蚕。栎树的根被反复砍伐不能正常生长,变粗大畸形凸起鼓包,俗称栎疙痞这些栎疙瘩虽倍受创伤,历经残,却能活千年之久,所以也叫千杆橛子。正是这些栎疙痞,养育着柞蚕宝宝,也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南召先民。蚕女起早贪黑地教人们养殖柞蚕,从蚕宝宝的繁育,到蚕宝宝的放养,再到柞茧的收获,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把手相传。等到夏季伏天,柞茧收获了,蚕女还教会女人抽丝织绸煅的技术。

    连年的繁育和放养,世世代代的收获,金黄的柞蚕宝宝给山民带来巨大财富,美丽的蚕女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山民感谢蚕女,爱戴蚕女都亲切称呼她“蚕婆婆”,称她住的地方叫蚕婆湾。时间久了喊转了音,简称蚕坡。



    勤劳聪明的山民很快就学会了养蚕抽丝技术,纯朴善良的养马坪人致富不忘帮助别人,他们主动把养蚕技术传到外村,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播到了南召各个乡村及周边的邻县,乃至祖国的西南东北,这里是作蚕的发源地,蚕的故乡人们都学会了养蚕,蚕神完成了使命要回天庭了,人们舍不得,劝蚕婆不用再辛苦,回家休息安度晚年,人们又怕蚕婆一人孤单,就选派了杏、梅、兰、鹃四位漂亮姑娘和林、药二位童子陪伴照顾蚕婆,杏把自己种上山坡:梅在这里种上片片梅林:兰把自己种上山里的沟沟岔岔:鹃也映红了各个山头。菊因没被选中,很不服气,菊一生气把种子撤了浸山遍野,连石头缝也不放过,每到深秋,百花已休,菊以飒爽的英姿展于世人,阴面山上开白花,向阳山上开黄花,浸山遍野,到处都是,一直开到立冬过后,整个山湾充满花香,所以蚕婆湾里菊花最多,秋天比春天更美。

    林用身体给山湾围上栏,药占领山里角角落落,所以蚕婆湾里,山美、水美、花更美,神仙来了也不想走。再说蚕婆,一来舍不得纯朴厚道的养马坪人。二来舍不得家乡的美景,住在这里竟忘了回天庭复命,时间久了玉皇发怒,降下罪来,派了一位威猛的天神带领天兵天将到下界来捉拿蚕婆,那位天神到了蚕婆湾一看,叹到:“天上哪有如此美景胜地,叫谁来了也不想走啊!为断蚕婆的念想,天神请了雷公电母烧了蚕婆的家,逼她回天,乡亲们知道后,男女老幼都来到山湾路口跪在地上放声大哭,求天神留下蚕婆。天神被感动了说:“天规不可违,但念及人情,今后每年四月初一放蚕女回家一天,看望乡亲们和蚕吧!



    于是,养马坪人就在路口山岈上用石头垒起一座不怕火的石庙,这庙至今还在,供上蚕婆神位,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四面八方养蚕人都要到蚕婆庙前烧香,求蚕婆保佑蚕业丰收。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连当时的县外贸局和各公社外贸站都把四月初一供蚕神当作必行的大事,就连禁止一切迷信活动的文革时期,供俸蚕神都没被禁止,那时烧香的人很多,蚕婆庙前的鞭炮声从拂晓一直响到中午,可见人们对蚕业的重视程度之高。

    而今天的南召县人不靠养蚕致富,中国的外贸出口业已不再是“丝绸之路”,养蚕业已不被重视,供俸蚕神也不显重要,蚕神被冷落,蚕婆湾这个传说中蚕神的家也不再受人关注,柞蚕的发源地美丽的蚕婆湾深锁山中,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这个地名也许不怎么动听,可它是南召唯一与蚕有关的地名,它见证着南召先民养柞蚕的历史和蚕业曾有过的辉煌,也见证着闻名世界的“中国蚕丝出南召”的历史事实,南召因蚕丝走出国门。

    现在栎树的面积正在减少,过去随处可见的千杆概子,栎疙瘩也被毁得所剩甚少,这些蚕区象征的千年宝贝,是祖先留下的财富,如果失去很难恢复。

    蚕婆湾这个蚕神住过的仙境,也因蚕业的衰退而被人遗忘。因交通不便而无人居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只有养马坪人采山野菜和山草药时才会到这里来,这个地方不该被遗忘,应当加以保护和开发。如果开发旅游或建一个蚕业纪念馆会有很好的前景,既保护这里的野生资源,又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柞蚕文化,很有现实和历史意义。

    中国的蚕文化和农耕文化同步并进,共同发展了几千年,都是我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养蚕业不应被忽视,是山区最基本的产业链,仍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大力传承和发展下去。


End





主编寄语:音艾平台成立于2019年4月5日.音艾平台,是一块文人乐土,是作家、诗人、联家发表作品的园地,是一条团结方方面面人才的纽带,是一扇展示文明的窗口,是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是一座传统文化交流的桥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积极参与,竞相转发,为繁荣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音艾编辑部

主编: 王心冰

执行主编: 郑太平 王付欣 

副主编:张荣相 沈玉海 卞广军 王钊 吕炳宁

编辑:  张冬梅  刘洪藏  周荣

主播:  刘洪藏 张冬梅 王心冰 刘朝阳




【音艾是一个文化文艺类的原创平台,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投稿】

来稿要求: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作品等,禁止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初次投稿:作者须先关注《音艾》公众号。附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

稿酬结算:赞赏七天一结算,六成做稿酬返给作者,四成做平台发展用,后续不计。赞赏少于20元不予发放。

投稿邮箱:2805872594@qq.com

联系电话:18238160758

投稿微信:w18238160758


欢迎扫码商务约稿合作,共创双赢!

更多精彩,尽在音艾!


如果您喜欢,请转发并点击右下角的在看哦!



音艾
音为爱,所以在。越千山续缘,涉万水相伴,以情感、健康、育儿、树人等内容为核心,用声音和文字向更多人传递\x26quot;爱的温暖----相伴\x26quot;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