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俞卫锋团队:单细胞生物信息学分析损伤后DRG细胞再生动态转录变化

文摘   科学   2024-11-20 17:35   上海  

点击

“ABB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关注我们哦!


  导  读  

周围神经损伤(PNI)可使初级感觉神经元进入可再生状态。然而,初级感觉神经元的神经再生相关转录组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对小鼠慢性收缩损伤后第3天神经损伤早期的背根神经节(DRG)细胞进行单细胞RNA测序,观察到CCI诱导了一群高水平表达激活转录因子(Atf3)的神经元群集(CIP)。CIP神经元高表达再生相关基因。此外,细胞间通讯网络表明,CIP神经元与卫星胶质细胞之间有密切的通信信号,并且CIP神经元特异性地向卫星胶质细胞传递强烈的Fgf3-Fgfr1信号,这一信号可能启动卫星胶质细胞中与再生相关的转录变化。对ATF3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其在CCI后3天开始显著增加,在CCI后1个月开始下降,从而证实神经再生发生在神经损伤的早期阶段发生。2024年11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俞卫锋团队在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期刊发表了题为“The peripheral Atf3+ neuronal popul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nerve regeneration at the early stage of nerve injury revealed by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的研究论文,在单细胞水平上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提高了对损伤后DRG细胞再生动态转录变化及其潜在分子机制的理解。

小鼠背根神经节的单细胞RNA测序

研究人员将对照(CON)小鼠和慢性收缩损伤(CCI)小鼠的左腰4-5 DRG分离的细胞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经质控处理后,共从CCI小鼠和CON小鼠4个样本中获得21,592个细胞。根据基因表达模式将所有细胞划分为7种主要细胞类型,其中包括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周细胞、免疫细胞、雪旺细胞和内皮细胞。根据典型DRG神经元标记物,将两组3723个神经元重新聚类为11个神经元亚群,在CCI组中发现了一群以Atf3为标记基因的新神经元群集CIP(图1)。

图1. DRG细胞根据其标记基因被识别为7种细胞类型

CCI后神经元转录组特征的变化

CCI组神经元显著上调了Sprr1a、Atf3、Gap43、Flrt3、Gal、Sox11、Gadd45a、Gpr151和Serpinb1a等再生相关基因。qRT-PCR证实了单细胞测序的结果。GO分析显示,CCI后神经元中上调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再生相关的功能,如神经系统发育、微管细胞骨架的组织和神经元投射结构。此外,下调的差异基因与外周刺激和信号转导等功能显著相关,包括蛋白定位到质膜、离子跨膜运输和突触囊泡的胞外分泌。这些下调的基因包括离子通道基因Kcnb2、Kcnb1、Scn9a、Scn10a、Scn8a和Pacsin1(图2)。

图2. DRG神经元的转录重编程与神经再生相关

新型CIP神经元的转录组学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CIP神经元以再生相关基因Sprr1a、Atf3、Camk1、Flrt3和Gpr151作为标记基因。研究人员在此展示了CIP神经元的差异基因富集的前20个功能条目,包括神经再生相关功能(神经系统发育、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织、神经元投射发育、轴突引导、肌动蛋白丝组织、神经元投射形态发生等)、翻译增加和凋亡过程。此外,前20条CIP神经元的差异基因富集的通路主要参与凋亡信号和间隙连接信号。

为了表征CIP神经元的转录组模式,将CIP神经元的差异基因分为四组: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受体基因、生长因子及其相关受体基因、G蛋白偶联受体和离子通道相关基因,CIP表现出独特的转录组模式特征。在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模块中,Tnfrsf8、Igfn1、Tgfbi和Igfbp3在CIP中特异性表达;在GPCR模块中,Gpr151和Cckbr在CIP中高度特异性表达。另外,CIP神经元表现出钾通道表达增加(Kcnmb4、Kcnmb4os2和Kcnk16),钠通道的表达减少(Scn9a、Scn10a和Scn11a),与疼痛转导相关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Trpv1和Trpa1在CIP中的表达也有所下降。这些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与疼痛传导有关(图3)。

图3.  一群新型的CCI诱导神经元亚群与神经再生相关

CIP的关键调控和基因调控网络

二元调控子活性矩阵显示,Atf3、Bach1、Nfil3、Stat5a、Sox9和Vax2这6个转录因子是CIP的特异性调控子,并观察到这些转录因子共同调控基因Csf1、Tnfrsf12a、Igfbp3、Gpr151和Fgf3。

研究人员分别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1个月和第2个月对假手术小鼠和CCI小鼠的DRG切片进行ATF3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ATF3早在CCI后第3天显著升高,并在CCI后1个月开始逐渐降低。以往研究表明,ATF3表达变化的时间过程与神经远端残肢支持轴突生长的能力一致。这些结果提示,CIP神经元可能在CCI后神经再生中起关键作用(图4)。

图4. CIP神经元的调控基因组和基因调控网络与神经再生相关
CIP细胞间通讯的推断与可视化

运用CellChat推断出的细胞群之间的通信网络。结果显示,CIP与内皮细胞、卫星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通信密切。尤其是CIP-卫星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强度明显大于其他神经元亚型,表明CIP与SGCs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

在以往的研究中,卫星胶质细胞在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GFAP是卫星胶质细胞激活的标志。GFA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CI后3天小鼠DRG中卫星胶质细胞的激活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小鼠,并且激活的卫星胶质细胞紧密包裹ATF3+神经元。然而,轴突损伤如何激活DRG中的卫星胶质细胞,进而促进其转录组学变化以支持轴突再生的过程尚不清楚。GO分析表明,CCI后卫星胶质细胞对细胞外生物信息的响应增强。为了确定参与此通信的特定配体或受体,我们检测了当CIP作为信号来源时与其他细胞之间的配体-受体对。结果表明,Fgf3-Fgfr1特异性地从CIP神经元发送,并主要传递到卫星胶质细胞(图5)。

图5. CIP与其他非神经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通信

结论

该研究阐明了周围神经损伤后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单细胞转录组变化,鉴定出一群高表达神经再生和修复相关基因的新CIP神经元。CIP神经元可能特异性地通过Fgf3-Fgfr1信号激活卫星胶质细胞的促再生转录。因此,本研究推进了目前对周围神经再生的认识,为神经再生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The peripheral Atf3+ neuronal popul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nerve regeneration at the early stage of nerve injury revealed by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Li Liu1,2,†, Junhui Chen1,2,†, Wen Yin1,2, Po Gao1,2, Yinghui Fan1,2, Daxiang Wen1,2, Yingfu Jiao1,2,*, Weifeng Yu1,2,*

1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Renji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27, China, and 2Key Laboratory of Anesthesiolog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200127, China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作者简介

俞卫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危重症疼痛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系主任,麻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围术期器官支持与功能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持9项并指导仁济医院麻醉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主编专著11部。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140篇,总IF>800分。主要工作发表在JCI、Anesthesiology、Advanced Science、BJA、Pain、Strok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Communications、ACS-NANO等著名杂志上。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上海市“医德楷模”、入选国际华人麻醉名人堂、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等奖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麻醉.眼界》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Anesthesiology and Perioperative Science 》副总编辑。


扫码加入ABBS群聊   


THE END

ABB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58年创刊,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办,主编丁建平研究员。本刊为完全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出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的综述、论文和简讯。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类项目。JCR IF为3.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Q2,生物物理学领域Q1。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生物学2区。

审核 徐明华/徐文琳

编辑 寿彩华/郑福军/蔡花漫  美工 寿彩华

编辑部 abbs@sibs.ac.c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

ABBS盘点 | 2023年度综述合集推荐

西北大学关锋团队:NCAM及多聚唾液酸修饰的NCAM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影响乳腺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剑峰团队:靶向整合素的抗NAFLD药物

山西医科大学解军团队:一种全新的用于酒精性肝病研究的肝脏类器官模型的建立

ABBS专刊 | 探索糖质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聚焦于糖基化研究

ABB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ABB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发布期刊的最新进展及相关的信息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