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活不过普通人,外科医生拖后腿,要学着放过自己!

文摘   2024-12-01 23:46   上海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来源:温柔医刀


外科医生的常态是星期一到五拼命工作,星期六到七到处开会,一周七天,每天的任务排得满满当当,比美国总统还忙碌。

美国总统每周还有打高尔夫的休闲时光,每年还安排有专门的时间休假,外科医生却是年头忙到年尾,全年无休,每天早上睁开眼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今天要做什么手术,参加什么会议,做什么PPT,晚上躺在床上想的最后一件事情是今天还有什么工作没做完,明天还有什么工作要接着做。

工作对普通人来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是谋生的工具,但是在大多数外科医生的生活里,却成了生命的全部,是人生的使命!

翻开外科医生的朋友圈,不是手术、标本、锦旗、和患者的合照,就是机场、开会、学习和会议的海报,从图片和文字里都能感受到那马不停蹄的忙碌氛围和呕心沥血的操劳气息。

忙碌和操劳的背后是精力的巨大消耗和体力的严重透支!

外科医生和任何人站在一起,不用问,白头发最多,脸上褶子最厚的那个人一定是外科医生。

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被前来复诊的病人“关心”——“教授,您又瘦了,白头发又多了” !

本该是关心别人的角色却成了被关心的对象,本该是治疗疾病的医生,和病人站在一起,气色看起来还不如病人!

中国外科医生的过劳不是个例,而是普通现象。

过劳的直接后果就是健康状况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缩短!

印度医师协会(IMA)曾针对印度的医生群体进行了一项寿命调研,发现医生的平均寿命仅有59岁,比普通人的平均寿命72岁差了整整有13岁之多,大部分去世的医生死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而活着的医生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45-55岁和55-65岁这两个年龄组的医生健康状态最为脆弱。

文章没有进一步分层分析医生专业与寿命的关系,但是考虑到外科科室的工作强度、医疗风险和巨大压力,可以想象,外科医生的平均寿命一定是最拖医务人员后腿的。
遗憾的是,搜索全网也没有看到关于中国医生平均寿命的报道,但是,结合网络或新闻上隔三岔五就可以看到的医生早逝的讣告,以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21年关于中国医师情况的调查报告,可以预见,中国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的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不容乐观。

2017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也显示,医生群体在总体心理耗竭等级上显著高于参照群体,仅19.2%的医生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35%认为一般,4.9%认为差。(外科医生的力不从心,从没有晨勃开始)

我曾经也把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归结为良好这个类别,因为我长期坚持锻炼,忙里偷闲还会抽空去健身房撸撸铁,平日里自觉体力和精力都还不错,但是上个星期接连做了几天加班手术,熬了两个夜之后,我感觉身体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周末开会的时候,碰到另外一个外科同道,彼此聊起工作的近况,我说这些天我是吃着药才坚持过来的,随身都还带着药,没想到他从口袋里也摸出来一个小药瓶,说他的情况也差不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爱拼的人才会选择外科,选择了外科又拼得更厉害!
但是,自古以来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完的田。

有时生死就在一线间,身体没垮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还能坚持,但是身体平衡一旦打破,就跟高楼大厦崩塌一样,倒下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人只有在倒下时才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时候总认为工作最重要,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什么都要尽到最大努力去拼抢(外科医生,你一个月拿多少钱?);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才意识到工作、钱财、称号什么的都是浮云,都是可有可无的生活的点缀,只有生命、健康、家人、有爱才是最最重要的东西!

有一个病人,因为肿瘤晚期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住进监护室,有一天查房后我问他,最怕什么?

他说最怕被忘记。

可是人若不在了,被忘记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

回首单位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在的同事,或优秀,或操劳,不是都被渐渐忘却了吗?

工作群里天天都在发谁谁谁又发了SCI大文章、谁谁谁又荣获不得了的称号,底下是点赞一长串,又有谁还记得今天单位和科室的成就有他们当年的一份功劳?

铁打的单位,流水的员工,我们自以为缺了自己不行的工作,其实,缺了我们照样运行得丝滑、流畅!除了我们的家人,除了爱人、孩子、父母,这个世界,缺了我们任何人并不会有两样!

不要等到人生的最后关头才后悔没有珍惜那些本该珍惜的东西,生命没有第二次,人生无法从头来过!

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的时候可以尽情拼搏,中年的时候,体力跟不上工作强度的时候,一定要慢下来,放过自己,歇歇脚、喘喘气!

切记,有健康才有一切,没有健康一切都是空谈!

手术少做几台不要紧,会议少开几次也没关系,但是累坏的身体会有后遗症,错过的陪伴家人的时光也永无法追回!

工作可以当成使命,但绝不应成为生活的全部!


医学视点
由专业医学人士运营,为您提供专业、靠谱、不忽悠的医学健康类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