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秘密力量:终结5类内耗,从此不再敏感焦虑

教育   2024-11-19 21:05   浙江  
文|袁淑秀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内心那个敏感而焦虑的声音,如同不速之客,反复在我们耳边低语,耗尽我们的精力与快乐。
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曾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当我们无法认识和掌控自己的内在情绪时,内耗便如影随形。
但别担心,心理学不仅揭示了这些内耗的根源,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帮助我们终结那些无谓的自我消耗。
威廉·詹姆斯曾言:“心理学是一种科学,教我们如何避开痛苦,拥抱幸福。” 
今天我们将运用心理学的秘密力量,终结5类常见的内耗——敏感、焦虑、自我怀疑、完美主义和过度责任感。
让我们学会与自己和解,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易内耗人格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内耗,但是下面这四种人格的人更容易陷入内耗的泥潭。
1. 高敏感型人格
高敏感的人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情绪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
我们能够察觉到别人忽略的细节,比如在集体活动中,我们可以敏锐地感受到氛围的微妙变化,或者某个人情绪的细微波动。
同时,我们的内心世界也比较丰富,对信息的感受和处理更加深入。
这种敏锐的感知使我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他们察觉到别人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可能带有负面情绪,就会在心里反复琢磨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我们会过度解读这些信息,并且常常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这种不断地猜测和自我怀疑会导致内心的纠结和消耗,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
2. 内向型人格
内向的人通常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容易感到能量消耗,需要独处来恢复精力。我们思考问题比较深入,常常在内心进行反复的权衡和思考。
例如,在面对一个新的决策时,内向者可能会独自思考各种可能性,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由于我们倾向于在内心反复思考,有时候会陷入过度思考的困境。
比如,在一次社交聚会后,我们可能会不断回忆自己在聚会上的表现,思考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是否合适,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如何。
这种过度的内省和对社交的担忧,会让我们的内心处于一种紧张和消耗的状态。

3. 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人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总是希望能够让别人满意。
我怕们往往会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尽力去迎合他人。
在群体活动中,我们会主动承担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只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
我们常常为了满足别人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例如,当别人提出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虽然心里不愿意,但还是会答应,之后又会陷入后悔和自我折磨的情绪中。
我们会不断地权衡是要坚持自己还是继续讨好别人,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会导致严重的内耗。
4. 完美主义人格
这类人对自己的要求极高,凡事都追求尽善尽美。我们的内心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并且会不断地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成果。
例如,在工作中,完美主义者不仅要求工作任务按时完成,还要求每个细节都毫无瑕疵。
由于我们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在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时,就容易陷入自我批判。我们会反复思考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对已经完成的工作也总是感到不满意。这种过度的自我审视和自我批评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
你是属于哪一种内耗人格特征呢?

终结5类内耗
内耗以敏感、焦虑、自我怀疑、完美主义和过度责任感的形式出现,慢慢蚕食我们的精力与快乐。这些内耗,往往比外界的压力更令人疲惫。
正如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们的内耗,常常源于深层的心理模式和过往经历。
接下来,我解析这5类常见内耗背后的原因,并借助心理学的力量,找到独特的改变方法。
1. 敏感:心灵的敏锐与脆弱

高敏感型人格往往对外界刺激和情绪变化有极高的感知力。
这种敏感性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但也让我们容易受伤。敏感的人就像拥有一台高精度的探测器,能敏锐地捕捉到环境中最细微的变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敏感性与早期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童年时期的情感回应是否充分。
同时是情感的过度卷入。敏感的我们把外界的信息和自己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就像心理学名言所说:“我们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困扰,而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而困扰。”
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能在我们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接纳自己的敏感:敏感并不是缺陷,而是一种特质。学会欣赏自己的敏锐感知力,并设定健康的界限,避免过度暴露于负面刺激中。

练习正念:通过正念练习,专注于当下,减少对过去和未来的过度思考。正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情绪,不被外界刺激轻易左右。

建立心理边界:就像给花园围上篱笆,明确哪些是属于自己的情感,哪些是外界无关的信息。
日记疗愈:可以尝试每天记录下让自己敏感的事情,分析其中哪些是真正需要关注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通过这种方式,逐渐训练自己的心理“过滤”能力。
2. 焦虑:“杞人忧天”的现代演绎

焦虑往往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失控的恐惧。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大量的信息冲击,让我们的大脑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
就像阿德勒所说:“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和竞争无处不在,这加剧了我们对未来的担忧。
从心理学根源上讲,焦虑与潜在的依恋模式有关。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稳定的情感支持,成年后可能会对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产生过度反应。
同时是对自我控制感的缺失。当我们觉得无法掌控生活中的各种因素时,焦虑便油然而生。例如,对工作前景的不确定、对人际关系的担忧等。
识别焦虑的根源:通过自我反思和心理咨询,识别焦虑背后的深层原因,尤其是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
采用正念冥想练习:当焦虑的情绪来袭时,试着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感受空气从鼻腔进入,再缓缓呼出,让思绪回到此刻。
分解焦虑:同时,可以将大的焦虑源分解成小的、可控制的部分。比如,如果担心工作任务无法完成,就把它分成几个步骤,每天完成一部分,逐步找回控制感。
制定可行的计划:将焦虑转化为行动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逐步解决问题,减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3. 自我怀疑:内心的批评者
自我怀疑就像一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小恶魔,不断地在我们耳边低语:“你真的行吗?”
从心理学层面分析,自我怀疑往往源于低自尊和负面的自我认知。
自我怀疑与童年时期的批评和否定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受到负面评价,成年后可能会对自己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同时是自我认同的不稳定。我们没有建立起一个坚实的自我形象,而是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判断自己。
就像尼采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首先你得是金子。”而自我怀疑者往往不确定自己是不是“金子”。
培养自我慈悲:学会对自己温柔,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松弛,允许自己脆弱,给自己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挑战负面思维:识别并挑战内心的负面自我对话,用理性和事实反驳自我怀疑,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当自我怀疑的念头出现时,试着用理性的话语反驳它,比如“我已经努力了,这次的小失误不代表我不行”。
建立自我肯定清单:练习自我肯定,每天写下自己的优点和成就,逐步建立自信。比如,“今天我按时起床了”“我帮助了一位同事”。通过不断回顾这些闪光的优点和积极的行为,强化对自己的正面认知。

4. 完美主义:追求极致的代价

完美主义往往源于对自我价值的高度关注和对失败的恐惧。
完美主义者追求着心中那座无瑕的理想之峰,却常常在攀登的过程中筋疲力尽。
完美主义可能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过度依赖。我们认为只有做到完美,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爱。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完美主义与早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期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被要求过高,成年后可能会对自己设定不切实际的标准。
同时是对失败的恐惧和对秩序的过度追求。每一个小瑕疵都被视为对自己完美世界的破坏,就像弗洛伊德所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有价值的人类行为,但是,一旦过度追求,它将成为一种病态。”
接纳不完美:认识到完美并不存在,接纳不完美是人类的一部分。设定合理的目标,允许自己有犯错的空间。

练习自我宽容:当事情没有达到预期时,不要苛责自己。学会宽容自己的不足,用成长的心态看待失败。
接受“足够好”的概念:尝试从一些小事情做起,比如写报告时,允许自己有一些小错误,观察这样做是否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享受过程:学会欣赏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而不仅仅关注结果。当完成一项任务时,回顾自己在过程中克服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把这些当作成就的一部分。
5. 过度责任感:无法拒绝的负担
过度责任感的人总是把世界的重量扛在自己肩上,仿佛所有的事情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从心理学根源上讲,这可能是一种补偿心理,或者是对他人认可的过度渴望。我们希望通过承担更多的责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责任感与早期的依恋关系和家庭角色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赋予过多的责任,成年后可能会难以拒绝他人的请求。
同时是边界感的模糊。分不清自己的责任和他人的责任,把不属于自己的问题也揽到身上。
改变责任认知:就像马斯洛所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我们需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责任认知。
明确责任边界:可以列出自己的责任清单,当他人请求帮助时,先思考一下这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和责任范围内,不要盲目答应。
学会拒绝:学会说“不”,设定清晰的界限,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你不需要为所有人的问题负责。

练习自我关怀:在照顾他人的同时,不要忘记关怀自己。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的情感和精力状态,确保自己不被过度消耗。
不做拯救者: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责任,我们不能为所有人的事情负责,逐渐放下过度的负担,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
正如卡尔·荣格所言:“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 
通过深入了解自己内心的运作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终结那些无谓的内耗。

结语

在心灵的隐秘深处,内耗如同藤蔓,缠绕着我们的情感与思绪,耗尽内在的力量。

高敏感、内向、讨好型、完美主义这四种性格,尤易成为内耗的温床。

同时5类内耗困扰着大家,敏感源于对世界过深的感知,焦虑来自对未来的恐惧,自我怀疑根植于低自尊,而完美主义则是童年高要求的延续,过度责任感,则是难以拒绝的负担。

但我们有改变之法,如敏感者建立心理边界,焦虑者正念练习,自我怀疑者自我肯定,完美主义者接受“足够好”,用责任清单让过度负责者明晰边界。

让我们借心理学的秘密力量,解开内心的枷锁,走向自在与安宁的彼岸。从此,不再为敏感所累,不再为焦虑所困,拥抱真正的自我。


点入下方,进入袁老师的《走出情绪、心理之困》课程,我会针对大家常见的悲观消极、自卑、在乎别人看法、焦虑内耗、担心恐惧等情绪问题,设计了相对应的方法指导课和正念冥想练习——

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咨询,请添加我的个人微信,随喜随缘!

同时,别忘了善用心理学自我疗愈

点击关注我,用心理学正念疗愈,星标我不迷路

看完如果喜欢,期待你点个在看 

松果正念袁淑秀
我是袁淑秀,松果正念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正念教养导师,具有近二十年心理咨询和教育经验,拥有心理和教育类版权245项,原创了近百个系列正念冥想训练,让近百万家庭受益,已研发成“松果儿童正念”APP(安卓商店均可下载),方便大家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