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真相:99%的人并未感觉到,原来我们的焦虑背后有创伤记忆,用佛学完全疗愈

教育   2024-10-23 20:08   浙江  

文|袁淑秀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那些日常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焦虑和不安实际上有着深层创伤记忆的直接反应

这些创伤可能源自我们的童年、成长经历,或是某些刻骨铭心的生活事件,它们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悄悄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我们常常误以为自己的焦虑只是个性的一部分,或是生活中的压力所致,却很少去探索这些焦虑背后的深层原因

但当我们开始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每一个焦虑的念头,每一次莫名的恐慌,每一场突如其来的情绪崩溃,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焦虑背后的创伤反应

我们所经历的焦虑,背后有可能隐含着创伤记忆的直接反应。

当我们开始审视这个真相,或许就能找到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踏上疗愈焦虑、重获内心宁静的道路。

1、童年时期的经历

不稳定的家庭环境:

在童年时期,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如父母经常争吵、家庭经济状况动荡或者频繁搬家,我们可能会产生焦虑情绪。这种不稳定的感觉会让我们缺乏安全感。

过度严厉的教育方式:

过于严格的父母或老师可能会给我们造成创伤。如果我们总是处于被批评、被要求完美的环境中,我们可能会对犯错产生过度的恐惧。

这种恐惧会在内心深处种下焦虑的种子,比如在面对考试、工作任务等需要表现的场合时,就会担心自己达不到期望而焦虑不安。

童年时期的分离创伤:

如与父母或重要照顾者的长时间分离,如被寄养在亲戚家,或者父母长期出差等情况,可能会导致我们产生被抛弃的恐惧。

这种创伤会在成年后以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害怕被伴侣抛弃,或者在团队合作中担心被同事排斥,对任何可能导致分离的迹象都格外敏感。

2、过去的失败和挫折经历

学业或职业挫折:

曾经在重要的考试中失利、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或者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误,这些经历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和焦虑。

例如,一个人在高考中失利,之后每次面临重要的考试或者需要展示自己知识技能的场合,就会想起过去的失败,从而引发焦虑情绪。

这种焦虑是对再次失败的恐惧,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人际关系中的创伤:

在过去的友谊或爱情关系中遭受背叛、被朋友孤立或者经历一段痛苦的分手,都可能导致焦虑。

这种对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潜在伤害的恐惧会引发焦虑,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紧张、担心自己的言行不被他人接受等。

3.、突发的重大创伤事件

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

经历如地震、火灾、车祸等突发的重大事件后,我们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关的焦虑症状。这些事件的突然性和破坏性会让我们感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控。

重大疾病或亲人离世:

自己患上严重的疾病或者亲人的离世也会引发焦虑。面对疾病的痛苦和不确定性,以及亲人离去后的孤独感和生活变化,会让我们处于长期的焦虑状态。

焦虑的佛系疗愈法

当我们了解了焦虑背后可能的创伤原因,那么我们该如何疗愈呢?

我觉得佛学疗愈法是非常好的方法,它疗愈心理创伤涉及到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转变。

1. 认识无常与放下执着

焦虑往往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和对事物的过度执着。

从佛学角度来看,世界是无常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

我们所焦虑的事情,无论是工作上的成果、人际关系的走向还是其他生活事件,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

例如,我们可能会因为担心明天的工作汇报不顺利而焦虑,但在佛学的观点中,这个工作汇报的结果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而且这些因素随时都在变化。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无常性,放下对特定结果的执着。

当焦虑的念头出现时,我们可以通过冥想或者自我反思来提醒自己“诸行无常”。就像水面的涟漪,焦虑的情绪也会随着我们对无常的领悟而逐渐平静。

我们可以在心里默念一些佛学的智慧话语,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帮助自己从对事物的过度担忧中解脱出来。

2. 培养定力与专注当下

焦虑会让我们的思绪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四处乱跑,而佛学强调定力的培养。通过专注于当下的事物,我们可以把自己从焦虑的漩涡中拉出来。

例如,当我们在为未来的事情焦虑时,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

如果我们正在走路,就专注于脚步与地面接触的感觉、身体的移动;如果我们在工作,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手头的任务细节上。

可以通过冥想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定力。在冥想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当杂念(包括焦虑的想法)出现时,不要被它们带走,而是轻轻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

这样反复练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绪,减少焦虑情绪的干扰。

3. 发菩提心与利他行为

从大乘佛学的角度看,发菩提心,即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解脱痛苦,是一种有效的对治焦虑的方法。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自己的焦虑和烦恼中转移出来,去关心他人的福祉时,我们的心境会变得开阔。

例如,参与志愿者活动,去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如贫困者、病人或者弱势群体。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问题相对而言变得渺小,同时也能体会到给予的快乐。

这种利他的行为就像阳光驱散阴霾一样,能够减轻我们内心的焦虑情绪,让我们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四圣谛疗愈焦虑

同时还可以通过四圣谛来疗愈焦虑,佛学中的四圣谛——苦、集、灭、道,提供了一种框架来理解并治疗心理创伤。

首先认识到内心的痛苦(苦),然后探索其根源(集),了解涅槃的平静(灭),并通过八正道(道)来实现心灵的疗愈和自我提升。

1. 认识苦:直面焦虑的痛苦本质

觉察焦虑情绪:

首先要对焦虑这种痛苦有清晰的觉察。焦虑带来的身体紧张、心慌意乱、思绪纷飞等感受都是“苦”的表现。

例如,当我们在等待重要消息时,坐立不安、不断猜测结果,这种内心的煎熬就是焦虑之苦。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像观察天空中飘过的云朵一样,观察焦虑情绪在身体和思维中的呈现。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

佛学认为人生充满各种苦,焦虑也不例外。无论是为生活琐事、人际关系还是未来规划而焦虑,这都是普遍存在的人类困境。

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因为焦虑而产生过度的自我批判,明白这是许多人都会经历的心理状态。

2. 探究集:追溯焦虑的根源

探寻内心的贪嗔痴:

从佛学的角度看,焦虑的根源可能是“贪”(对事物的过度渴望)、“嗔”(对不如意事物的厌恶和愤怒)、“痴”(无明,对事物本质的无知)。

比如,我们可能因为贪求成功、他人的认可,而害怕失败,从而产生焦虑。

或者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嗔恨,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一旦出现变化就陷入焦虑。痴则表现在我们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无常,执着于稳定和可预测性。

分析过往经历的影响:

过去的创伤、失败经历或者过度的压力环境也可能是焦虑的集起因素。

例如,曾经在公开场合遭受严重的批评,导致在类似场合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这些过往经历是如何在潜意识中种下焦虑的种子,以及它们是如何与我们的贪嗔痴相互作用,促使焦虑情绪的滋生。

3. 理解“灭”:领悟涅槃的平静愿景

涅槃在佛学中代表着一种超越痛苦的平静状态。对于焦虑的疗愈来说,涅槃可以被理解为内心的宁静和自在,是一种不被焦虑情绪所左右的心理境界。

想象自己的内心像平静的湖水,即使外界有风吹草动(焦虑的触发因素),湖水也能保持深沉和安宁。

这种平静的状态是我们通过疗愈焦虑所要趋近的目标。

放下执着的解脱感:

理解灭谛意味着认识到通过放下对事物的执着,我们能够减轻焦虑。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特定的结果、他人的评价或者自我设定的标准时,焦虑的根源就会被削弱。

例如,放下对完美工作表现的执着,接受自己可能会犯错的事实,焦虑情绪也会随之减轻。

八正道疗愈焦虑

通过四圣谛,了解了焦虑的苦、集、灭,接下来是“道”,践行八正道(道)来实现心灵的疗愈和自我提升。

1、正见:树立正确的认知

用佛学的智慧看待焦虑,明白它是一种可以被改变的心理状态。认识到焦虑并非我们的本质,而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情绪。

例如,了解到焦虑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过去的经历相互作用产生的,而不是不可改变的命运。

2、正思维:培养积极的心态

当焦虑的念头出现时,用积极、慈悲的思维来取代。

比如,将“我肯定会搞砸这件事”的想法转换为“我会尽力而为,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避免陷入嗔恨、嫉妒等负面思维模式,以平和、宽容的心态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

3、正语:言语的谨慎与安慰

注意自己的言语,避免因为焦虑而说出抱怨、指责等负面的话。

同时,通过积极的言语来安慰自己,如诵读佛经中的智慧语句或者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

言语的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情绪,调整我们的心态。

4、正业:行为的正念与修正

在行为上保持正念,专注于当下的活动。

例如,当我们因为焦虑而手忙脚乱时,停下来,深呼吸,然后有条不紊地完成手头的任务。

通过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避免那些会加重焦虑的行为,如过度拖延、反复检查等强迫行为。

5、正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立一种有助于缓解焦虑的生活方式。这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等。

从佛学的角度看,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让身心处于平衡状态,减少焦虑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6、正精进:持续的自我提升

在疗愈焦虑的过程中,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努力。

这不是一种对结果的执着追求,而是一种持续的自我觉察和调整。

例如,每天坚持冥想练习、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这种正精进的方式逐步减轻焦虑。

7、正念:专注当下的力量

通过正念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感受、思维和环境上。当焦虑出现时,把它当作当下的一种现象来观察,不被它带走。

例如,在焦虑时关注自己的呼吸、身体的感觉或者周围的声音,让自己回到当下的真实体验中,而不是陷入对未来的担忧。

8、正定:深度的冥想与平静

进行深度的冥想练习,如坐禅等,培养内心的定力。正定可以帮助我们在焦虑情绪涌起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通过长期的正定训练,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焦虑触发因素,使自己的心境更加平和。

跟着我练习正念和正定,长按下图识别,领取限时优惠——


结语

焦虑,如一抹挥之不去的阴霾,常困扰着我们。细究之下,才发现其背后有着创伤记忆的悄然反应。

童年的不安定、过往的挫折与突发创伤,皆可能埋下焦虑的种子。

而佛学为我们提供了疗愈之径。以慈悲与定力,面对焦虑之苦。

通过四圣谛,认识苦谛,直面焦虑;探寻集谛,追溯根源;领悟灭谛,向往平静;践行道谛,借八正道实现心灵疗愈。

让我们在佛学的智慧中,抚平创伤,驱散焦虑的阴霾,寻回内心的宁静与安然。


点入下方,进入袁老师的《走出情绪、心理之困》课程,我会针对大家常见的悲观消极、自卑、在乎别人看法、焦虑内耗、担心恐惧等情绪问题,设计了方法指导课和相对应的正念冥想练习——

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咨询,请添加我的个人微信,随喜随缘!

同时,别忘了善用心理学自我疗愈

点击关注我,用心理学正念疗愈,星标我不迷路

看完如果喜欢,期待你点个在看 

松果正念袁淑秀
我是袁淑秀,松果正念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正念教养导师,具有近二十年心理咨询和教育经验,拥有心理和教育类版权245项,原创了近百个系列正念冥想训练,让近百万家庭受益,已研发成“松果儿童正念”APP(安卓商店均可下载),方便大家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