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探秘:十种常见行为背后隐藏的创伤记忆真相

教育   2024-10-24 20:29   浙江  
文|袁淑秀
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我们的行为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经历。
然而,很多时候,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创伤记忆
当我们仔细审视那些不经意间表现出的行为,如习得性无助的放弃、过度独立的倔强、空心病的迷茫、习惯性道歉的怯懦、习惯性反驳的尖锐、强迫症状的焦灼、情绪麻木的冷漠、低自尊的畏缩、自我否定的严苛以及持续危机感的不安,会惊觉它们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创伤记忆和深刻的缘由。
在这篇文章【心理学真相了:99%的人并未意识到,我们所谓的正常行为,实际上是对创伤的反应。】我分析了讨好型人格、灾难化思维、回避型人格、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过度自责、社交焦虑等10种行为背后创伤记忆和应对方法。
今天我继续分享另外10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创伤缘由,以及独特的疗愈方法。
10种行为背后的创伤记忆
在生活中,我们不经意之间的行为,背后的不安和惶恐,我们原以为是个性使然,或者怪罪自己的能力不够,其实,背后是创伤记忆的直接反应。
1、习得性无助
无论面对何种挑战,我们都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即使有机会改变现状,也不敢尝试,因为过去的失败经历让我们认定自己无法成功。
原来这是习得性无助,这种心态源于多次遭受挫折而未得到有效支持,使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
这种习得性无助可能来自长期处于高压且缺乏鼓励的环境中,比如在学习或工作中不断面临困难却始终得不到恰当的指导和支持,每一次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久而久之,便陷入了对自身能力的深度怀疑,认为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改变现状。
2、过度独立
我们从不向他人寻求帮助,哪怕自己已经疲惫不堪。我们害怕依赖他人会让自己变得脆弱,或者被他人拒绝。
原来这是过度独立,这种过度独立可能是因为曾经在依赖他人时遭受过伤害,于是学会了独自承担一切
这种过度独立可能来自曾经在依赖他人时,被背叛、被忽视或者被无情地拒绝,使得内心深处对依赖他人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信任。
也许是在关键时刻向他人求助却遭到冷漠对待,或者在依赖他人后却遭受了更大的损失和痛苦,从此便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不敢再轻易地向他人伸出求助之手,学会了独自承担一切,哪怕自己已经疲惫不堪。
3、空心病
我们常常陷入“空心”的状态,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内心空虚。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对未来感到迷茫。
这原来是“空心病”,可能是由于长期缺乏内心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寄托,导致心灵的荒芜
这种“空心病”可能来自成长过程中一直被功利的目标所驱使,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热爱与渴望。
比如在教育环境中只注重成绩和成就,却从未引导我们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价值,使得我们在达到一定的目标后却发现内心依然空虚,不知该为何而活。
又或者是在生活中经历了重大的变故或挫折,让我们对曾经坚信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失去了方向感,从而陷入了这种内心空虚、对未来迷茫的状态。
4、习惯性道歉
即使不是我们的错,也会第一时间道歉。我们害怕冲突,希望通过道歉来迅速平息矛盾。
原来这是习惯性道歉,这种行为是因为曾经在冲突中受到过严重的伤害,让我对冲突产生了恐惧
这种习惯性道歉可能来自曾经在冲突中被过度指责、惩罚或遭到严重的情感创伤,使得我们内心深处对冲突充满了恐惧。
也许是在家庭环境中,一旦发生矛盾就会面临严厉的批评或惩罚,导致我们形成了这种无论对错都先道歉以避免冲突升级的行为模式。
又或者是在过往的人际关系中,因为冲突而失去了重要的人或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从此便对冲突避之不及,习惯性地用道歉来维护关系的表面和谐。
5、习惯性反驳
别人说什么我们都要提出不同意见。我们似乎无法接受他人的观点,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可能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让我们通过反驳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种习惯性反驳可能来自成长过程中一直被忽视或否定,使得我们内心极度渴望被关注和认可。
也许是在家庭、学校或工作环境中,我们的声音常常被淹没,观点很少被重视,于是通过不断反驳他人来强行让自己的存在被感知,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又或者是曾经在某个重要的事件中,因为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而遭受了重大损失,从此便对他人的观点本能地产生抵触,急于表达自己以避免再次陷入被动。
6、强迫症状
我们经常反复检查已经完成的工作,我们以为自己是认真,对自己要求高。我们总是担心犯错或遗漏,即使已经多次确认,我们仍会不由自主地回头检查。
原来这是强迫症状,这种对细节的过度关注和对完美的追求,让我们在完成任务时感到巨大的压力。它如同一座沉重的山,压在我们的心头,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难以喘息。
这种强迫症状可能来自曾经因为一次严重的错误或遗漏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或批评,使得我们内心对犯错产生了极度的恐惧。
也许是在重要的工作项目中出现失误导致严重后果,或者在关键的考试中因粗心而失利被严厉指责,从此便在潜意识里不断强化对细节的检查和对完美的追求,以避免再次经历类似的痛苦。
7、情绪麻木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感到麻木,不再有强烈的情感反应,甚至对曾经热爱的活动也失去了兴趣。
这可能是情绪麻木,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以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上的伤害
这种情绪麻木可能源自于经历了深刻的情感创伤或长期的心理压力,导致我们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情感痛苦而关闭了自己的情感反应。
在经历了一段极度痛苦的时期后,我们可能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情感置于“休眠”状态,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再受到更多的伤害。
8、低自尊状态
我们总是对自己评价过低,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我们不敢争取机会,害怕被拒绝,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充满怀疑。
原来这是低自尊状态,这种心态可能是由于长期缺乏正面的反馈和认可,让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这种低自尊状态可能来自成长过程中不断被比较和批评,使得我们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总是不够好。
也许是在家庭中总是被拿来与他人比较,或者在学校和工作中很少得到表扬和鼓励,导致我们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我们不敢展现自己,害怕被嘲笑和否定,陷入了自我贬低的恶性循环。
9、自我否定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成就和能力持怀疑态度,即使外界给予了认可和赞扬,我们内心仍然感到自己不够好。
这可能是自我否定,一种深植于内心的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的倾向
自我否定可能源自于成长过程中长期接受到的负面反馈或不断的比较,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了怀疑。
在长期被告知自己不够好或不如他人的环境中成长,我们可能内化了这些负面信息,从而形成了一种自我否定的思维模式。
10、持续的危机感
我们总是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危机和不确定性,即使在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中,也无法感到放松和安心。
这可能是持续的危机感,一种由过去的不稳定经历或创伤引起的长期紧张状态
持续的危机感可能源自于曾经经历过严重的生活变故或威胁,如家庭暴力、战争或其他形式的创伤。
这些经历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长期处于“战斗或逃跑”模式,即使当前环境已经不再危险,我们仍然难以感到安全和放松。
当我们意识到这些不经意行为背后的创伤记忆反应时,便是迈向改变的第一步。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过去的伤痛,深入剖析这些行为模式的根源,不再让它们主宰我们的生活。
这些模式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觉察、专业帮助和持续的努力来克服和转变的。
随着我们对这些模式的理解越来越深,我们就能逐步摆脱它们的束缚,打开通往更健康、更快乐生活的大门。
疗愈1法:观照与觉察
我分析了10种行为背后的创伤记忆,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自我疗愈呢?我总结了疗愈3法,针对不同的创伤反应进行调整和改善。
首先是疗愈1法,观照与觉察法——
1. 正念冥想
对于像强迫症状、习惯性反驳等行为,正念冥想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正念,我们学会不带评判地觉察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例如,当强迫症状出现,如反复检查工作时,我们可以在正念状态下观察这种冲动。在冥想中,我们专注于呼吸,当强迫的念头升起,不要抗拒它,而是轻轻地将注意力带回呼吸。
这就如同在混乱的思绪之湖中投下一颗平静的石子,让涟漪逐渐平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逐渐打破强迫行为的惯性链条,看到行为背后的焦虑和恐惧。
对于习惯性反驳,在日常交流中运用正念。当听到别人的观点时,先暂停一下,觉察自己内心涌起的反驳冲动。
在这个暂停的瞬间,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或者渴望被认可的情绪。这种觉察能帮助我们在反应之前,有机会选择更合适的回应方式,而不是被潜意识的创伤驱动去反驳。
可以直接跟着我的正念冥想课程练习改善——
2. 内观自省
针对低自尊状态、自我否定等问题,内观是重要的疗愈方法。我们需要深入地审视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自我否定的念头出现,如“我不够好”,我们要追问这个念头从何而来。是因为过去他人的评价,还是曾经的失败经历?
通过内观,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观念是如何在我们的心中扎根的。这就像是清理心灵花园中的杂草,我们把这些负面的自我认知连根拔起。
例如,在空心病的疗愈中,我们可以通过内观来探寻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追求。
回忆过去的经历,思考自己在追求功利目标的过程中,是在何时何地丢失了对生活意义的感知。通过这种深度的自我探索,我们可以逐渐发现被掩盖的内心渴望。
疗愈2法:慈悲与宽容
接下来是我总结的疗愈2法:慈悲和宽容法——
1. 自我慈悲
对于习得性无助、过度独立等行为背后的创伤,自我慈悲是关键。在习得性无助的情况下,我们要像对待受伤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
当我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时,不要责备自己,而是用温柔的语言安慰自己,比如“我已经很努力了,过去的挫折只是暂时的”。
这种自我慈悲可以打破习得性无助所带来的消极循环,重新点燃内心的希望之火。 
在过度独立的情境中,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害怕依赖他人是因为过去的伤害时,我们要学会原谅自己的这种防御机制。
给予自己足够的爱和关怀,告诉自己“依赖他人是正常的需求,我可以慢慢学会信任”。
通过自我慈悲,我们可以软化过度独立的坚硬外壳,让自己的内心重新开放。
2. 对他人宽容
对于习惯性道歉这种行为,我们可以从对他人的宽容中获得疗愈。当我们因为害怕冲突而习惯性道歉时,往往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的反应有着过高的预期。
从佛学的角度看,我们要理解他人的行为也是受到他们自己的业力(过去的行为和因缘)的影响。如果我们曾经在冲突中受到伤害,那伤害我们的人可能也是在他们自己的痛苦和无知中行动的。
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我们可以减轻自己内心对冲突的恐惧,不再让过去的伤害左右我们的行为。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创伤,如情绪麻木或持续的危机感时,对他人的宽容也很重要。如果我们曾经经历过人际关系中的背叛或伤害,导致情绪麻木,我们可以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忽视自己的痛苦,而是通过宽容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怨恨,从而让自己的情感重新流动起来
对于持续的危机感,如果是因为过去他人的伤害导致的,宽容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过去的恐惧,重新建立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

疗愈3法:因缘观与放下执着
接下来是我总结的疗愈3法,因缘观与放下执着法——
1. 理解因缘和合
对于所有这些行为背后的创伤,从因缘观的角度去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强迫症状可能是因为过去的一次重大错误(因缘),以及当时周围人的反应(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要明白,这些事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结合,而不是我们单方面的过错。同样,像空心病可能是成长环境中追求功利目标(因缘)和缺乏心灵引导(条件)共同导致的。
通过理解因缘和合,我们可以减轻自己的自责和焦虑。
2. 放下执着
在自我否定和低自尊状态中,我们往往执着于外界的评价和自己的固定观念。
从佛学角度,我们要学会放下这种执着。我们的价值不是由他人的赞美或者过去的失败来定义的。
当我们放下对这些观念的执着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本真的面目,超越自我否定和低自尊的陷阱。 
对于情绪麻木这种情况,我们要放下对过去情感创伤的执着。不要让过去的痛苦一直禁锢我们的情感。
通过放下执着,我们可以重新打开心扉,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就像冰在阳光下融化,让我们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

结语
人生的画卷中,十种行为如影随形,背后皆藏创伤记忆。
习得性无助的无奈、过度独立的倔强、空心病的迷茫…… 每一种行为都诉说着过往的伤痛。
然而,疗愈之光亦在。正念冥想与内观自省,如灯塔照亮内心;自我慈悲与宽容他人,似春风温暖心灵;理解因缘和合,放下执着,仿若开启心灵的解脱之门。
让我们勇敢面对创伤,在疗愈之路上,重拾内心的宁静与力量,绽放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书写充满希望与美好的人生篇章。
点入下方,进入《袁老师松果催眠课程》,带你进入深度睡眠,用正念和心理学疗愈睡眠和情绪问题,摆脱失眠和焦虑——

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咨询,请添加我的个人微信,随喜随缘!

同时,别忘了善用心理学自我疗愈

点击关注我,用心理学正念疗愈,星标我不迷路

看完如果喜欢,期待你点个在看 

松果正念袁淑秀
我是袁淑秀,松果正念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正念教养导师,具有近二十年心理咨询和教育经验,拥有心理和教育类版权245项,原创了近百个系列正念冥想训练,让近百万家庭受益,已研发成“松果儿童正念”APP(安卓商店均可下载),方便大家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