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是狗都在秀,只有轰20在挨揍”

文摘   2024-12-18 13:01   北京  

MD-22,“鸣镝”宽域飞行器,这几天又火了一把。

这次火的就挺意外的,大概是因为湖南卫视跟MD-22的研制方——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联合搞了一期节目,效果挺好。

在节目中,MD-22被称作“率先实现高超音速构型飞行器水平降落,完成了国际上首次临近空间发射航空器试验,实现跨域机动飞行和安全返回”。说的很高大上是吧,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而在之前的航展中,在展板上,MD-22最大航程,达到了8000公里。4吨级别,就实现了高超音速飞行,8000公里的航程,听起来就很厉害是吧。

于是不少博主开始喊,这不就是亚轨道轰炸机吗?有了这,轰20不就落后了,还有要轰20的必要吗?

您看,这下,轰20又躺枪了。    

说起来,这几年,随着我们各型无人机的出现,网络上不断的出现,“这些无人机可以替代轰20的功能,轰20还有必要吗”的声音——先是双尾蝎无人机,再是攻击11、彩虹7隐身无人机;而且,还传出了轰20已经下马的消息;现在又来个鸣镝宽域飞行器,说轰20已经落后了。

真是,“是人是鬼都在秀,只有轰20在挨揍”。轰20,这还没出现,一边是万众期待,一边又快成牛夫人了。西飞表示很郁闷是吧。

那现在,我们就看看鸣镝的研发状态,看看什么时候能够成为我们新一代的亚轨道轰炸机,然后取代轰20。

鸣镝其实是系列发展型号,分别是MD-19、MD-20、MD-21、MD-22、MD-25等。    

2018年,团队成立,开始对多种构型进行实验。

2019年,鸿鹄专项试验队,代号HH19B成立。    

2020年10月,MD-20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不过试验没有成功;2021年11月,MD-21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1年后,也就是2022年11月,MD-21、MD-22的模型在珠海航展上露面,并有指标介绍。当时,鸣镝系列已经完成了5类7次飞行试验。

可以看出,该项目在第1次飞行试验成功1年后,就公开在航展上露面了。从命名规律看,MD后面的19/20/21/22,似乎指的是年份。

2024年12月,鸣镝系列在节目中露面。这时候,鸣镝系列已经完成了5类9次飞行试验。也就是说,这2年,鸣镝系列又增加了2次飞行试验——接近1年1次,相对于之前2年的7次试验,频率有所减缓。    

从介绍看,较早的MD-21,长4米,宽1.5米,重0.3吨,主要用于测试鸣镝在0-3.5马赫的飞行和机动性能。这个体型是比较小的。值得注意的是,展板上明确的说,MD-21相关技术已经完成飞行验证。

而大家更熟悉的MD-22,就要大不少了——机长10.8米,翼展4.5米,起飞重量4吨,载荷0.6吨。这个体积,依然不大,所以其用途说的也很清楚——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临近空间高超音速技术试验平台,主要用于天地往返空天飞机的技术验证,和临近空间科学试验。其最大速度7马赫,可使用自主起飞或者火箭助推发射模式,最大航程8000公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展板上并未说,MD-22已经试飞,这与MD-21对比是比较明显的。    

而其8000公里的航程,也是让人有些疑惑的。一般来说,4吨级别,大气层内高超音速飞行,如果是导弹的话,一般射程在1000公里上下。乘波体构型的东风17,后面有一个很大的火箭助推器,重十几吨,射程也才近2000公里级别。

   

MD-22是4吨级别,航程就达到了8000公里?让人有些疑惑。看指标说明,其也可以使用火箭助推发射模式——或许,这是其在使用更大的火箭助推器发射后的总航程?

如果是使用一个中程弹道导弹的助推器,将600公斤载荷,投送到几千公里外,我们已经有了东风17和更大型的东风27。MD-22这种显然离轰炸机还远,其优点是可水平降落,可重复使用,所以是科研用的。

而这次节目中,主要出现并试飞的是MD-19,一个新露面的型号。

其由双尾蝎无人机在机翼下挂载发射。从体积对比可以看出,MD-19是一个小不点,跟一枚导弹差不多。从数据看,双尾蝎机长10米级别,所以,这个MD-19,机长大概3-4米,是比较小。从命名规律看,MD-19应该比较早。    

所以,到目前为止,鸣镝系列的5类9次飞行测试,公开的型号主要是MD-19、MD-20,以及MD-21,这几个基本是长4米级别,重0.3吨左右;而MD-22这种长近11米,重4吨级别的,目前有没有实际飞行,还缺乏公开的消息。按照规律,MD-22如果2年前已经首飞,现在应该公开了。

有人说,这鸣镝,是给白帝试飞的吧?这一看,就是平时关注军事不多,看什么飞机感觉外形都差不多的。

虽然白帝说是能够太空飞行,但这新改进的外形,侧面像苏27,俯视图跟个大蛤蟆似的。就这种后掠角比较小,翼展比较大的,类似4代机的构型,比较适合2万米以下大气层内飞行。    

像鸣镝这种临近空间高超音速飞行的,都是具备大后掠角、机翼比较小的特征的。而太空飞行的,太空是没有大气或者过于稀薄的,基本用不上机翼。

所以,无论是美方的X-37B,或者我们的神龙空天飞行器,都是属于大肚子、小机翼的构型。它们的机翼,主要用于降落时在大气层内用。

所以,白帝搞那么大的机翼,终究还是一种科幻动漫作品,其设计者据说是前军事杂志编辑,不是科研人员。

话说回来。如果说,4吨级的MD-22,是临近空间高超飞行器试验平台,主要用于天地往返空天飞机的技术验证;那么,0.3吨级别的MD-19/20/21,就算作MD-22的缩比验证机,也就是验证机的验证机了。    

从目前透露的消息看,鸣镝系列的临近空间发射试验,用的是高空气球,飞到3万米高空进行投放。3万米属于临近空间,从3万米滑翔降落到2万米以下,也算跨域飞行了。

所以,目前不太清楚MD-22这种较大体积的验证机,是否已经首飞;MD-19/21这种较小体积的验证机,实际飞到了多少马赫。

那么这种状态的鸣镝系列,距离大家心目中的大型亚轨道轰炸机,恐怕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有人说,只需将MD-21放大就可以了,但放大显然没那么简单。    

上世纪60年代,美方研制的X-15有人验证机,最大速度飞到了6.7马赫,飞行高度达到了10.7万米;其机长15.2米,翼展6.7米,起飞重量15.3吨。从数据对比看,类似的指标,X-15体型更大,相当于一般有人战机了,而且是实际飞行达到的数据。按现在的标准,这个也算高超音速飞机了。然后,项目就结束了。

同时期真正服役的,是大型的SR-71黑鸟侦察机;其机长32.7米,翼展16.9米,最大起飞重量77吨。这种体型,已经类似于中程轰炸机了。其飞行性能也只是达到了双3指标,也就是飞行速度超过3马赫,飞行高度接近3万米。    

又是半个世纪过去了,美方到现在也没服役飞行速度达到6马赫的战机或者轰炸机;传说中能够飞到6马赫的SR-72侦察机,一直在传说中。不要说6马赫的战机或者轰炸机,美方现在连6马赫的高超弹,都步履蹒跚。

那么,0.3吨的MD-21,或者4吨级的MD-22,距离70吨以上级的亚轨道轰炸机,还需要多久呢?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我们在高超技术方面的发展,我们当然不会再等半个世纪也没有结果,但这个时间,恐怕也需要10年以上,或者15年左右。    

相对来说,航天科工的腾云工程,在体型上就更为接近了。其一级起飞重量180吨,飞行高度4万米,飞行速度7马赫以上,而且其验证机已经在2021年首飞。根据计划,到2030年,制造出第1架可水平起飞、水平降落的,可重复使用的空天往返飞行器。也就是,6年后。

腾云是用来发射航天器的,不过其飞行模式、高度、速度,与亚轨道轰炸机基本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或者以此技术为基础,研发亚轨道轰炸机,是比较现实的。当然,这个也需要进一步的时间。    

整体来说,真正的亚轨道轰炸机,要想出来,恐怕需要10年后,甚至更久的时间。而服役,又需要数年时间。可以说,亚轨道轰炸机虽好,但离出现还远。

所以,这种更新一代的亚轨道轰炸机,跟轰20是不冲突的。如果近期轰20就能出来,其作用显然是巨大的。

作者:晨曦防务的唐志峰    

田村山下
我以我写荐轩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