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大【让用户极为不爽,想一棒子将你打死】和严重【让用户有些不爽,想扇你几记耳光】之外,剩下的就是一般,三段式分类似乎有些简单粗暴,其实针对重大、严重质量问题的处置是完备的,没有糊弄,也少有假归零,更多的是针对诸多一般质量问题处置的不及时、不有效而导致问题隐患就此埋下,这中间也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质量问题上报困难,处置简单化,组织不知悉,举一反三困难,所以重点还是应该聚焦在一般质量问题层面【一般质量问题内控与项目和单位内部,控制在单位内部的反而是好的情形】。
一般问题似乎比较难界定,我们可以忽略其定义,针对以下情形认直进行问题的判定:
1、一般质量问题的典型/笼统说法:
⑤ 各个过程中非重复性的上述问题……
总而言之,就是那一些不会存在重大更改的问题,不用走所谓的更改影响域分析流程,不用更改相应的图纸和文件或对图纸和文件进行简单、快捷地更改,充其量也就是真正的II类更改。
这是我们之前的认知,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针对一般质量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分的:
典型场景:程度较低的磕碰、划伤;软件代码实现的简单错误;调试过程 中各种非颠覆性的问题;非关键参数的超差;非关键产品、部件的不合格【生产过程】:不需要更改设计、生产/工艺、试验类文件/图纸的问题....
②真正的一般类质量问题:
典型场景:产品交付之前软件模块实现错误,未造成实际不良后果【设备损坏,计划推迟】,关键参数的超差,器件、材料的本质失效,以及标题1中的情形....
③组织关注类质量问题:
典型场景:共性、重复性、低层次质量问题【有章不循、无章不循/可循/蛮干】,多余物,器件、材料的批次性质量问题,关键重要产品的重要超差……
此外,在实际工程研制过程中,存在误判的情形,即将严重质量问题认为降格为一般质量问题,现实过程中,所谓的一般类质量问题处置不力发酵之后,总会引起极为不利的后果。这个误判有认知层面的原因,但更多时候属于主观故意【这里需要关注元器件、原材料的批次性判定】。
2)小结及建议:
a 质量问题可以细分为:
b 分类不是目的,管控起来,真正解决并转化为组织资产才是王道;
3、各类型质量问题的转换
一般多发于一般质量问题到组织关注类,组织关注类到严重质量问题,严重到重大。
要想规避恶化的转换,问题最初判定至关重要,可以参考文中五个层级的划分方式,尤其针对组织关注类问题,组织要接手,才会得到最快捷的解决和处置,至于上不上信息系统,没有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