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清,华东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硕士,从教6年,高2022届4班班主任,现任初2024级4班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沙坪坝区劳动教育优秀导师,多次获重庆市级、区级论文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素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英语口语比赛优秀指导教师,爱好古筝、绘画。教育格言: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今天自豪,对明天充满信心。
一、初入班级,扮演“消防员”角色。自从学生们来到学校,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我仿佛成了一个“消防员”,不断在各个角落“灭火”。尽管这些问题看似“幼稚”,却让人忍俊不禁,而我在“灭火”的过程中也乐在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逐渐相互了解,矛盾也明显减少。
二、初期挑战:应对思乡之情。刚开始时,许多学生因远离家乡而感到孤独和悲伤,经常在宿舍集体哭泣。面对这些心灵脆弱的孩子,我无法对他们过于严厉。经过一个月的适应期,班级的典型问题逐渐显现:寝室内务卫生差、自习纪律松散。这时,我不得不扮演起“警察”的角色,坚决维护班级的奖惩制度。
三、寝室内务卫生的整顿。我从寝室内务卫生入手,严格执行“大检查扣分与操行扣分挂钩”“每周的星级寝室照片上墙”等措施。在此过程中,我特别加强对薄弱寝室的引导和内务指导。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尽管周末偶尔仍有扣分现象,但学生们在被处罚和奖励之间逐渐形成了集体荣誉感。
四、自习纪律的整顿。针对自习纪律问题,我明确了“十不准”规定,并发起了21天安静自习挑战。此外,我还进行了班委改选、调整座位、记录学习成绩并设立目标等一系列举措。尽管学生的纪律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少数学生缺乏紧迫感。这让我开始反思,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重新审视班级学情。在教育实践中,当我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而较少去思考用一个方略来解决一类问题。所以,工作常常是“见子打子”,在我带高中班的时候,这种工作方式还蛮奏效的,而面对我们初一的学生,“见子打子”的工作方式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真分析了班级学生的情况。这个群体普遍家境较好,但生活习惯较差,缺乏敬畏感和学习积极性,只顾个人快乐。少部分学生家境一般,但学习努力、遵守纪律,专注于个人进步。
六、明确育人目标。初中三年结束后,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具备哪些品质?家长和国家又希望他们成为怎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各种自然禀赋,引导他们走向崇高、和谐和更高层次的境界。为此,我认为学生需要具备三种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对己对他人负责的能力。同时,我校肩负着培养建设新西藏的时代新人、增进民族团结的使命,学生应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三力一维护”育人目标)由此,我明确了这三年的育人目标是,培育具有“求知力”、“创造力”、“责任力”的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强卫士。能力提升的保障是实践,我把三年的实践主题规划为:
以“促进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强卫士的发展”为中心,我在班级管理上完善了学习小组制度、值日班长制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完美”的表现的存在,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七、角色转变与未来展望。在探索带班育人方略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看法从“幼稚且脆弱”、“习惯差又调皮”转变为“成长中的艺术品”。我的角色也从“消防员”转变为“警察”,并期待自己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我期望学生能从“认识彼此”、“知敬畏”转变为“主动成长”。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要有充分的耐心,勤奋耕耘,静待花开。
来源:德育处
责编:冯专 倪丽斯
一审:陈敏
二审:何建元 余仑
三审:李宗良 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