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什刹海,青翠欲滴,水流潺潺;西海的京韵文化,湿地景观,妙趣横生。在西提北岸的小山上,有一处古老的祠堂,最早是法华寺,是永乐大帝迁都北京时修建的,也叫镇水观音庵。乾隆时期重修,改名“汇通祠”。
当年,这里是元朝为了加强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的一个巨大湖泊,在元代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而这个影响深远的水利工程的“总设计师”--就是郭守敬!
郭守敬最大的成就是在水利方面,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水利建设,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完成大小百余处河渠泊堰的治理,对元大都水利的建设贡献最为突出。通往汇通祠的路有两条,山前这条路紧邻西海湿地,一条石阶路直通汇通祠山门,站在湿地中的木栈道上就可以看到郭守敬塑像,与塑像对视,仿佛穿越时空,让人近距离感受漕运文化。山后这条路紧邻北二环辅路,沿着曲折的盘山路绕到山前,与山前的石阶路相连。沿途有清乾隆汇通祠诗碑,碑三面均刻有乾隆的御诗。
其实,郭守敬的身份非常多元,他不但是水利工程专家、数学家,御碑亭边上设置的两架天文学仪器(复制品)--“浑仪和简仪”模型还表明他天文学家的身份。正是这种身份,建国门旁边的古观象台与他也息息相关。
八十年代对汇通祠进行了整体修建,建筑格局基本依照旧貌,仍在山上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朱墙黛瓦,古朴庄重。北京市将汇通祠辟为郭守敬纪念馆,以纪念郭守敬的历史功绩。来此参观网上预约或凭身份证领取门票免费参观,没有带身份证只要报一下身份证号,现场负责登记的志愿者也会放行。
纪念馆入口和出口设在汇通祠的山门两侧,正对山门的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大殿,屋檐下悬挂着黑底金字的“郭守敬纪念馆”牌匾,殿前矗立一尊汉白玉雕的郭守敬坐像。纪念馆基本陈列共分为“世界名人郭守敬、大都水利开新篇、建大运河树丰碑、前贤遗珍惠后人、科普教育展”五大展区。借助多元化的方式,为观众们在展厅当中营造出深度探索的互动体验。第一展厅-世界名人郭守敬。走进展厅,我被天棚上那经纬纵横,星辰交错、不时变换的模拟天体所吸引,图文并茂的展板介绍了自公元1231-1303年间郭守敬的卓越贡献。郭守敬(1231-1316)幼年跟随祖父郭荣学习天文、水利,17岁时拜刘秉忠为师,刻苦求学11年,成为杰出的水利学家,对河北、宁夏水利及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惠及今人,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亦蜚声世界,创编《授时历》,领导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制造仪器仪表,多项发明领先世界。
第二展厅-大都水利开新篇。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的积水潭,是元大都选址的决定性因素,郭守敬修治积水潭,保障了大都供水和漕运,对历史上的北京水系影响深远。第三展厅-建大运河树丰碑。至元29年-30年(1292-1293),郭守敬主持开凿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工程建成,漕船从此可以直达大都城内,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对元代政权巩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具有重大作用,郭守敬无愧是京杭大运河建设的第一功臣。
进入展厅,迎面是一个模拟大运河水流进入元大都的沙盘,大频幕上播放着郭守敬建设大都水系的纪录片。为了将大运河的水引入大都城,郭守敬从通州到积水潭共设置了18个水闸,可以让货船直接行驶到积水潭的码头。第四展厅-前贤遗珍惠后人。一条大运河成就了北京的国都地位。一位水利名匠更把他的一生与北京城永远的烙印在了一起。今天郭守敬曾经勘察规划过的水利工程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遵循与文化遗产,永利后人。第五展厅-科普教育展厅。一沤碧水,渊澄浩渺中更滋养孕育了无数生物的存续繁衍,营造出了积水潭一派生机盎然、莺飞鱼跃的自然之趣。即便身处北京的中心,却依然能够体会数百年前的自然野趣,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渲染京华绿意的生态系统。整个展览生动地表现了郭守敬在元大都水利建设,以及京杭大运河贯通的画卷,通过多种创新的展陈形式,展示了郭守敬在中国古代天文、水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更用心诠释了大运河在凝聚民族文化,承载中华传统方面的巨大成就。郭守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丰功伟绩,也永远铭刻在世界人民心中。(点击上图链接)扫描二维码精彩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