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泉 龙泉涌动
--2024年1月27日随笔
估计某年,天降霹雳将巨石一劈两半,中间可否有神人降生?如此风水宝地,也许是悟空回来了,要找“六耳猕猴”算账,找“如来佛祖”理论一番......因为,紧挨此处,巨石上雕刻佛龛,内供阿弥陀佛。场景似乎有点吻合,纯属个人瞎编,切勿当真!沿着台阶而下,可直达五处龙泉庵。
前世今生
“龙泉庵”网上的资料显示,明朝朱高炽执政时期在这里修建了禅林,名为“慧云禅林”,这就是它最初的雏形。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发现这里有泉水流淌,经年不息,于是在旁边修建了祭拜龙王的殿堂。两座不大的建筑在康熙年间进行了大面积重修,至道光皇帝执政期间,合二为一,并称“龙王堂”!
往往很多古迹的介绍都是一个模板中搬出来的!我个人猜测在古代,也许这里就是一处茶棚。因为龙泉庵的后山上,有一段很明显的石砌“古道”通向这里,古道延续的方向是现在的五里坨和门头沟。
不妨猜想一下,八处古刹中,始建于唐朝的“平坡大觉寺”(六处香界寺)、“感应寺”(八处证果寺)和辽金时期的“隐寂寺”(四处大悲寺),哦,对了还有证果寺东边那座新翻建的,历史悠久,堪称大哥级别的“清凉寺”。它们都在这方圆不大了“太师椅”中,想必翻山越岭来此进香许愿的信徒和云游四方的僧众一定不少。
然而,此处山泉流淌,细流如注,清澈甘甜。刚好给过往香客、僧众提供歇脚、饮水之地。山林中,有水之地适宜居住,往来僧众在这里搭建临时“庇护所”作为往来寺院途中的中转站。
岁月流逝,不知不觉中,泉水的记忆里多少春秋离去。那年,这里开始破土动工,一时间几进院落的建筑群在清泉旁拔地而起,从这个时期开始,它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慧云禅林”。
平面布局
两处建筑依山势并列而建,坐西朝东。北侧院落为慧云禅林,南侧为龙王堂。整体建筑不大,北口为龙泉庵通往六处的出口,东口为进入龙王堂的入口。
以前的慧云禅林,网上介绍至少得有三进院落,如今看到的只有文昌殿和大雄宝殿及南北配殿。文昌殿中央供有文昌7帝君及两位童子,两侧还分别供奉着文、武财神,这看着是不是有点不着调,帝都住房条件虽紧张,不至于各路神仙都聚众凑合住吧!何况三处的“三山庵”有专门的财神殿……
后院主殿,檐下匾额处悬挂的是“灵通宇宙”而非“大雄宝殿”。殿中供奉横三世佛。院南厢房专门设置了药师佛殿,这里突出“药师佛”的地位难道是与香火有关?北侧厢房与另外一个院落相邻,垂花大门紧闭,看周边设置,还有私家车停放,估计里面已经商业化了。
南院为龙王堂,由山门、泉池和龙王殿组成。山门小巧,门眉嵌入青石额,上镌“龍泉菴”。
堂前这棵古柏树,躯干上盘曲凸起一块,极像龙头。传说很久以前有人看见一条巨蛇出现在古柏上,垂挂池中饮水,都认为是龙王显灵了。
龙王堂左侧有龙泉井。泉旁有石壁雕刻一首《甜水歌》,作者是嘉庆进士,自号“锄月老人”,辞官后,在此隐居。
我来翠微陟其巅,上有古刹名龙泉。
松柏郁郁布浓阴,千尺百尺森参天。
苍皮黛色四十围,虬枝盘曲生风烟。
四时不放日光入,盛暑不热风冷然。
谁凿石罅泻石髓,涓涓汩汩流清泉。
蓄以方池承以石,跳珠戛戛鸣琴弦。
汲来烹茶香且洌,调羹炊黍味弥鲜。
或曰饮之令人寿,揆之于理宜有焉。
笑我饮此嗜且贪,自夏徂秋常流连。
隆冬畏冷返庐舍,忽思此水口流涎。
轻尘十丈风怒吼,京师苦水鬻论斗。
安能移此一勺泉,甘美芳馨润众口。
--转载《甜水歌》
民间传说
龙泉庵的传说故事,其实与一条白蟒蛇有关。据说,龙王堂修建好之后,在南侧又修建了茶棚,供过往香客小憩和品茶,但这新建的茶棚两次遭天火,烧的片瓦无存,却没有殃及龙王殿。
一天深夜,和尚尿急上厕所,忽见龙池内跃起阵阵水波,和尚感到奇怪,贴近池边窥视。皎洁的月光下,那棵柏树上,一条白色的巨蟒正沿树干向池中爬。巨蟒如碗口粗细,爬了许久,蛇尾仍在树冠中。这时晨曦拂晓,金鸡打鸣,那蛇缓缓爬回树去,转瞬不见了踪影。
往期“八大处”推荐
扫描二维码精彩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