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2日随笔
或许是懒的缘故,或许是懵的莫名,或许是慵的蛊惑,翻看随笔已很久没有更新过长城游记了。本身周末的活动在墨守陈规中已有常规路线,然而却鬼使神差的参加了“品味长城”户外队。这是一个由热爱长城的驴友组成的团队,经常组织徒步长城活动,队伍中有很多忠实的长城爱好者,这里统称为“墙粉”。他(她)们怀着对长城的深厚情感和强烈兴趣,经常甚至每期都会参与长城探幽接龙活动,并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探寻、研究长城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结构。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在来回途中,分享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收获,确实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历史研究。
从帝都出发,迎着扬尘天气,一路向西北而上。也许是一直在爬坡的缘故,大客车的动力似乎跟不上大家焦急的心情,气喘吁吁中带有一丝丝的遗憾。经历了四个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了三省(山西、河北、内蒙古)交接处--“天镇县”。
西北的风最野,带着砍刀般的过滤系统,让灰蒙蒙的沙尘天变的通透蔚蓝;西北的墙最野,在草深荆棘乱,边墙残破中,却掩饰不住苍凉悲憾的底色;西北的城最野,虽是残垣断壁,损毁殆尽,“躺平”的遗迹仍然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当我们终于抵达保平堡时,眼前呈现的景象让我们感到震撼。这座古堡虽荒废多年,但仍然能够看出当年的雄伟和壮观。城墙高达数丈,城门上的石额“鎭雲”依然清晰可见。本次路线从保平堡出发,沿着长城一号公路绕道至北侧边墙,一路向东至新平堡完成活动,全程13.5公里,属休闲轻松游。【温馨提示】:这里的长城一号公路非常好走,任何车辆都可前往,断壁残垣的土长城在公路的一侧,随时可以停车探幽长城的边墙和墩台,随地可以选择扎营的地方,探望塞外的星辰与银河。
长城沿线的古堡,自古以来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掠夺入侵的军事防御工事,它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明·古堡由来1】明朝初期:由主动北伐改为了战略防御,为有效防御北元残余势力南下掠夺,明朝开始在北部边防设立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军事重镇,大同镇的地位尤为重要。为加强防御,明朝政府在大同镇各军事要塞建城20座,置军堡52座。【明·古堡由来2】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部落在俺答汗的率领下频繁南下掠夺,宣府和大同两镇成为其主要目标。朱厚熜执政期间,为了抵御鞑靼掠夺财物,北部防御系统不断内缩,在这里修建了内五堡、外五堡、靖虏五堡、灭胡九堡、云西六堡、新平四堡等大量戍边城堡。这次探寻的就是新平四堡中的保平堡和新平堡。【明·古堡由来3】隆万时期:俺答封贡互市,边境战事减少,明朝政府为保障明蒙贸易顺利进行,于互市市场附近修建三屯、桦门、新云石、马营河将军会等堡。这些在当时是明蒙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历史见证。满清入主中原后,部分关口堡废弃,其余则逐渐发展成为普通的聚民村落。山西这里的戍边古堡,有着明显的军事文化色彩,是明蒙之间冲突与融合的直接反映。它饱含着浓厚的长城地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在历史演进中凝结为书写过往的记忆符号。
在这里,经历将近五百年风雨的古堡以残垣断壁的形态矗立在晋蒙边塞大地上,与残破的边墙一起构成了塞北独特的文化景观,呈现给世人的不仅是悠久的历史感,更能显示出历经沧桑岁月的原始、苍凉、古朴、悲壮......
保平堡,一座明朝嘉靖年间修筑的军事防御戍堡。据说,周长仅不到九百米的古堡内,曾经修建的庙宇就达12处。这里也曾驻军三百多人,并设守备一人,守备相当于现在部队中的连长。如今,堡内的建筑已残破不堪,只有散落的瓦砾和废墟在记忆每一个遥远的故事。
众人沿着城墙漫步,或是探幽古堡防御建筑的巧妙,或是感受多年沧桑后,历史的沉淀。脱去砖衣的堡墙任风雨剥蚀着,它源于战争而建,而硝烟渐远后,这里戍边的后裔渴望和平又瞄准了城堡的平安,让人不禁看到了当年戍边先辈们灿烂幸福的笑容。俯瞰整个古堡,堡内的街道狭窄而曲折,两旁是残破的房屋和庙宇遗址。残存的痕迹虽已经历经风雨,但仍然能够看出当年的精美和华丽。
天镇沿线的长城边墙均为就地取材,属于黄土夯实的防御边墙。眼前绵延的土墙,如同一条沉睡的黄龙,俯卧在边塞大地上。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见证了无数的烽火硝烟与金戈铁马。边墙的每一处残缺口,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是戍边战士的坚守,是民族的抗争与不屈。
站在边墙旁,风在耳边呼啸,带来了遥远的回响。仿佛能听到战鼓雷鸣,能看到旌旗飘扬。那是岁月的呐喊,是对和平的渴望。边墙内外,游牧民族的豪放与不羁,如同草原上的疾风;农耕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如同田间中的黄牛。曾经的敌对,化作了今天的共同发展;曾经的冲突,孕育了多元的文化......
一路行来,我非学者研究,也没有逐台欣赏,更没有分析其建筑构造和设置的战略意义。如今,这些墩台已失去了原有的军事功能,但它们仍然屹立在边塞大地上,像卫士一样守护着家园。这些墩台间距百米有余,方、圆墩台作用大相径庭,个人理解:烽火传信和值守夜宿。面对雄伟高大的墩台,它们曾经是否也像蓟镇长城的烽燧一样有着一层坚固的“外衣”?
刻意在一些墩台四周转悠,发现墩台外表的夯土有间距均匀的层层条纹痕迹,草丛中也发现这样的残砖,它就是明长城的外衣--“长城砖”。这意味着什么,墩台在明隆庆、万历年间同样进行了包砖,一样有着华丽的外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使其变满目疮痍。眼前的夯土墩台,覆盖古人的智慧,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最后的终点,锁定在新平堡。这里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古堡,地处三省交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漫步在古堡街道上,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古建筑、城墙和街道仿佛在诉说着凄美的往事;玉皇阁、总兵府邸、守备署,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展示了北方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工艺;当地群众憨厚、纯朴且热情好客,让游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保留宁静,远离城市的喧嚣,听着小曲享受悠闲时光,感受古堡独特的魅力!戍堡、边墙、墩台,在岁月的长河中,尽管经历了风雨侵蚀、战争破坏及时间的打磨,依旧傲然挺立,诉说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它不仅见证了朝代的更迭,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更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
(点击上图链接)扫描二维码精彩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