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五一节东城|帝都中轴线上的镇物--“燕墩”
文摘
旅游
2024-05-23 06:35
北京
在帝都中轴线的正南方,有一个不起眼的墩台,若非上面矗立有乾隆年间的四方御制碑,几乎会被所有经过的路人忽视。这个墩台就是“燕墩”,它始建于元代初年,由元大都的总设计师刘秉忠在勾勒规划大都风水时,按照“靠山和朝山”所设计建造。
当年所谓的“靠山”,近则有人工堆砌的景山(元代称“青山”),远则是燕山连绵不断的山脉,都城南侧若没有“朝山”与之相对应,设计的帝都风水就不够理想。于是在一马平川的城南,人工堆砌了一座土堆山(燕墩的雏形)。它是与燕山所相对,我认为这也是被称为“燕墩”的原因吧!现代很多说法永定城外的“燕墩”是按照道家的五行所说“南方丙丁火”,用燕墩是来镇火的。个人认为,至少这种观点在设计元大都的时候是不存在的。至于明、清之后,陆续有了东方广渠门的神木厂,西直门万寿寺的永乐大钟(清朝迁往大钟寺也叫“觉生寺”),西北方昆明湖畔的镇水铜牛,以及京城中心的景山,才逐渐形成了“金、木、水、火、土”京城风水五镇之说。这些“镇物”是否有用暂且不说,至少在封建社会的认知中,确实寄托了人们消除灾祸,庇佑平安的美好愿望!元代的燕墩貌似土台子,明朝嘉靖年间,外城扩建。在修建永定门的时候,顺便把土台子用灰砖进行了包砌。清朝乾隆年间对这里又进行了“精装修”,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它形似烽火台,当年也被称之为“烟墩”,并一直延续至今。
燕墩处于永定门外偏西南一点,据说明、清时期永定河河堤经常决堤,河水泛滥,沉积了大量的沙子,居住在附近的当地人都以卖沙子赚钱为生,所以这附近也被称为“沙子口”。
眼前这座乾隆年间的四方御制碑,不仅做工细腻,雕琢精美,更引人瞩目的是碑身镌刻着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两篇(《帝都篇》和《皇都篇》)文章。网上有具体的内容介绍,大概意思就是各朝代都城的优劣,北京都城的优势,以及京城的历史沿革和清王朝入关后北京城的兴盛等。
从战略制高点和城南镇物的角度来说,燕墩在当时被人们看做是抵挡外来侵略的屏障。此外,这里是京城的南大门,更是战略要道,晚清时期出于防御外来侵略的目的,清政府在这里安扎了72座营寨。因此,有了“72营1挡”之说。但从历史记载上来看,元朝没能抵挡徐达的北伐,明朝在这也没能抵挡清军的入关,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日本侵略者的侵犯,永定门总是北京城沦陷的攻破点......
眼前的燕墩遗址,经过政府的修建改造,以绿色生态,文化、健康、休憩、娱乐为主题,以街区休闲公园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让附近居民和游人在漫步休闲的同时,有了更多细品燕墩遗址文物的细节,了解历史文化的机会!
如今的燕墩,不仅是一处综合性街区公园,更是展示燕墩遗址的绿地载体和文化空间。
(点击上图链接)扫描二维码精彩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