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带娃遇到厌童症,我没忍住怼回去了

教育   教育   2024-08-07 10:35   浙江  


上周回国,在伊斯坦布尔转机,俩娃上飞机后商量玩会座椅靠背上自带的游戏。刚开口不到一分钟,我前排一位中年男性国人同胞就回头很不客气的说:“能小声点吗?”


虽然俩娃确实没吵没闹,正常音量正常沟通,但我还是第一时间和对方道歉,然后反复叮嘱他俩声音小点。


因为我自己也很烦孩子在公共场合闹腾,加上确实怕给别人带来麻烦,在这方面一直都比较注意。


玩的过程中,俩娃有讨论,一旦声音稍微大点,我就赶紧提醒,也盯着他俩在触碰屏幕的时候要轻点再轻点,不要用指尖戳,要用指腹轻按。


飞机延误,我们从黎明等到太阳高升


没曾想前排那人也不嫌累,只要孩子开口说话,他就回头白眼。没多久,他同行的女同胞回头对娃吼道:“能别碰我座位吗?!”


不得不说,带娃出门的宝妈是弱势群体,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赶紧道歉,也解释了自己一直在提醒,孩子确实也注意了。


男同胞又开口了:“上来这么久了,这俩小孩有一刻停下来吗?有完没完!”


得,这确实是遇上厌童了。


关键是,我身后有俩土耳其大哥一直在大声叽哩哇啦聊天没停啊!


我实在没忍住,怼了回去:“这是飞机,不是图书馆电影院,孩子买了票,有权利正常说话,椅背上的屏幕是触摸式的,他们也有权利正常操作!大人聊了那么久你们听不见,就盯着小孩不放吗?!”


对方还没停下来,不过气焰低了点。俩娃也不敢说话了,停了好一会,只敢用气音很小声地说。


我干脆大声对他俩说:“不用这么小心翼翼的,有的人不喜欢小孩,大人说话他们是不敢说的,你们正常音量不要吵闹就行。”


虽然前排的人没再出什么幺蛾子,但我确实气得不行。看到那么多高铁飞机厌童的贴,终于是轮上我了。大概在这些人眼里,带着小孩出行就是原罪



网上翻一下,能找到很多“整顿熊孩子和熊家长”的贴。而事实上,可能只是两三岁孩子的哭闹,或者像我这次遇上的,娃之间正常讲话。


诚然,肯定有不顾公共场合规则的“熊”家庭,但大部分家长都是很注意的。而这些人拿出所谓“正义感和使命感”,在车厢里飞机上,随意diss发出一点吵闹声的娃和家长。



但若是两个成年大汉在高谈阔论,或者阿姨们高声闲话家长里短,打电话聊天,却鲜少有人会大声喝止。


说到底,这些人不过是欺软怕硬!毕竟制裁一个小孩子的成本,可比制裁一个五大三粗大汉要低很多。


说起厌童,我确实不是第一次遭遇。


先先4岁多,后后8个月的时候,我和我妈带着他俩去日本玩。飞机上我们的座位被安排在一前一后。


先先刚在后排坐下,他邻座的两个女孩就开始嘟囔:“真倒霉,孩子真麻烦。”事实上,娃一句话没说,只是安静坐在位置上。


见状,我把娃叫到前排,只听见那女孩又说了句:“终于走了。”


我妈抱着睡着的后后和先先换了个位置,俩姑娘又来了句:来了个更麻烦的!


我当时忍着怒气尽量平和地跟她们说:“如果孩子闹了我会管他们,不会给你们添麻烦的,不好意思。”


过了会,后后醒了,小娃平时就喜欢对陌生人笑,这次也不例外,对着邻座女孩笑得一脸憨。可对方视而不见,把头转向一边没理会。


我能理解有的人就是不喜欢小孩子,我在没娃的时候,看到小孩也是完全无感,但最起码,无论对大人和孩子,人家给你笑脸,你还上一个,这是基本礼貌和素养。很显然这俩人不具备。


说句不怕招骂的,走过这么多地方,确实西方社会对孩子的包容度,普遍会高一些。在飞机上有孩子哭闹,众人都会报以理解,有孩子聊天,不少人甚至会投来善意的微笑,网络上也鲜少出现关于"厌童"争执。


几年前,我在芝加哥带俩娃逛街买衣服,他俩一进店就在衣服堆里钻来钻去大笑跑着要藏猫猫。


我当时尴尬到不行,赶紧制止娃,严厉告诉他们不可以在公共场合打扰大家。


没想到店员笑着走过来,对我说:“没关系,孩子就是孩子,这很正常。”转头就拿出画笔和纸,招呼孩子们去专门的儿童等待区,还带着他们画画做手工。


试衣间门口专门有儿童涂鸦区


在慌乱烦躁且内疚情绪下的老母亲,一下子就被陌生店员温暖到了。


而除了大众本身对于孩童包容度更高,欧美国家的一些儿童友好设施也确实做的比我们更加到位。


比如在国内讨论度一直很高的高铁儿童专属车厢,瑞士早就先我们一步实现了。


在这个车厢里会有各种各样充满幻想和童趣的装饰,有滑梯、攀爬洞、小船,还有各种棋牌玩具,供孩子选择。



在荷兰第二大工业港口城市鹿特丹,有专门为孩子设立的儿童友好街区,还规划了儿童友好型交通线路,对街区的车辆实行限速并设立无车区,最大限度保障儿童的出行安全。


美国第一儿童友好城市——丹佛市,利用全市46块废弃的学校场地,改成了多用途的儿童乐园。


当然,我们国家也在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母婴室,机场的儿童活动区,城市公园等儿童友好设施,长沙、深圳、苏州等地,都在努力的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


深圳福田于2020年建成全市首个儿童友好街区试点,街区内有十几个专为儿童打造的活动空间,家长们也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自在的玩耍。



当孩子有了专属于他们的活动场所,减少与成年人活动空间的重叠,很多纠纷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这是社会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的事情,我们在等待这些空间真正建立的过程中,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既然无法要求别人改变,那就首先做好自己。不在公共场合打扰到他人是责任,更是义务


而如果遇上出言不逊的人,我觉得该还击就还击。这其实也是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感,让他们了解到社会本就是由不同面貌、不同思想的人组成。


我们要做的,是在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下,维护自己的权益。何必因为素质低下、欺软怕硬的人,而委屈自己和娃呢?!


但确实,有时候孩子会不分场合大吵大闹,家长实在是制止不过来,真是又急又气又尴尬。我也反思过,这种规则感的缺乏,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本身的教育确实存在问题?


在新西兰生活的时候,我总会惊叹于kiwi娃从来不会大声嚷嚷。除了有一次——在游乐场,一个三四岁的娃不愿意离开,在地上撒泼打滚。


妈妈沟通了几句未果,孩子继续哭闹,妈妈干脆就不说话了,站在一旁看着。孩子吱哇乱叫了10分钟后,起身抹着眼泪,和妈妈一起离开。


相较于我们大多会用大声和严厉来制止孩子,新西兰相对宽松的环境,公共场合较少的人,也给了当地家长更多让孩子自行调节的空间。



而往上追溯根源,可能也来自于我们父辈一代对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中国式严厉和爱,不懂规矩就要呵斥住


久而久之,大声和强硬的态度,可能就成为大多数人认知里解决问题的最简单方法。


而孩子又是最擅长模仿的,父母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也就会研习这样的模式去对待世界。


所以我有的时候也在想,身为父母的我们如果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个认知习惯,是不是孩子公共场合吵闹的现象也会随之减少呢?


当然,为人父母都知道,任何方法都不能百分之百的避免孩子突然闹情绪。        


在认知习惯改变之前,在儿童友好设施进一步完善之前,还是希望社会整体能够对孩子们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多给父母们一点教育孩子的时间和空间。


毕竟,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怎样对待弱者,对待孩子



THE END


预告接下来的几场干货直播


1、编程和机器人要怎么学才不走弯路?

如何有效规划路线,少花钱,多学有用的:


2、这回请来了北京四中的语文教研组长

和大家透彻聊聊小初语文要怎么打基础

既能拿高分,又能让高中语文学起来不费力




3、英语教材改版,原版阅读是王道

不爱读英文书的孩子要如何走上原版路?

面对难度日益增加的校内英语

怎样花更少的时间,用更轻松的方法拿高分?



无敌大薇薇
通识教育家庭启蒙学习和探索,做不焦虑的爸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