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号就秒空!专治数理化不好的学习困难门诊,靠谱吗?

教育   2024-09-27 08:12   北京  


说好节前不写带娃学习的文章,踏踏实实写小说,但还是没忍住。


主要是看到了“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火到预约名额一放出,瞬间秒光。


真不是段子,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交大心理学院联合设置的门诊。



家长们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表示不可思议!焦虑到这个地步了吗?连医院都要卷数理化?这什么医院什么家长啊!



一类暗喜,居然还有这样的门诊!我娃数学有救了!赶紧蹲个号啊!300块的特需专家1V1,冲!


其实吧,学习障碍门诊,很多医院都有。


比如北京,儿研所、海淀妇幼、北大人民医院等等都有“学习困难专病门诊”。



这样的门诊国外更是很常见,而且会划分得更细。


像我们比较熟悉的阅读障碍,还有大家可能觉得有些矫情,但的的确确存在的书写障碍等等。


当然,在国内,把学习障碍细分到空间与数学这个类目的,确实是凤毛麟角。


毕竟连知识点都列得清清楚楚,也难怪会有焦虑的家长,把门诊当成补习班……



但实际上,这是归属于心理和精神学科范畴的。


你可能会听说过诸如A娃(ADHD多动障碍及注意缺陷)、阿斯伯格综合症等名称。这类孩子就可能会因为心理/病理性的原因,即使努力学习了,但在某方面就是会慢一些落后一些


所以学习困难门诊存在的意义,最主要就是帮助孩子和家长,有效评估、认知实际情况,并在适当的阶段进行相关干预。缓解亲子关系,减少双方压力。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有读写障碍的孩子的作文。


据他的老师说,娃的速度比普通孩子要慢不少,写一篇文章,他至少需要普通娃十倍的时间;老师教了他一年数学,娃开口和老师说的话,不超过10句。


但这一点儿也不妨碍他用文字生动描述出老师的样子:


孩子有读写困难

即使很努力,字写得也不尽人意


我觉得,更了不起的,是孩子的妈妈。


文章是她带着孩子一点点认真写下来的,用优秀习作为例,引导孩子去思考表达。


多年的陪伴,当然会有崩溃抓狂的时刻,但当自己真正去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时候,很多问题反而有了解决办法。


而绝大部分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糟糕:


因为有近视,才出现眼镜;

因为有路痴,才出现导航;

听觉困难?有助听器;

书写困难?有电脑有语音输入……


诸如此类,所有工具的出现,都是为了帮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能少受限制的,去看更多美好的风景。


我们更应该清楚的是:


每个人都有天生的气质,都自带不同的“出厂设置”,会经历不同的养育过程,但这并不会妨碍我们的成长。


好比我自己,在看到上文门诊服务对象里所罗列的知识点时,突然意识到,我很可能也是需要在这方面进行评估的对象。


从小到大,我都属于文科大大强于理科那挂,写文章、学英语、朗诵演讲表达等等,对我来说都是很轻松的事。


反之,数理化方面稍微深点,我就一脑子浆糊,确实是真搞不懂,这一点到成年依旧如此。


问题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我工作后在相对擅长的领域,做自己喜欢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但这本就是伪命题。当陷入这个伪命题后,就会不由自主以此来束缚要求孩子,最终一地鸡毛。



我也经常会因为带娃感到无助和烦躁,小到他们晚上回家磨蹭浪费时间,大到时不时出现心理波动等等。


每当这个时候,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1、当下这个情况的成因是什么?

2、有哪些是我可以改变的?

3、有哪些是我无能为力的?


想明白之后,就容易放松并接纳了。


举个例子,总有读者问我:都说阅读重要,可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确实不是每个人都热爱读书。但这不妨碍我们去多了解孩子的喜好,找到更在兴趣点上的书,并让自己也加入。


换一个思路来想,亲子阅读,其实就是你们亲密交流的时候。


娃可能不是天生的阅读爱好者,但一定都喜欢和父母平等、轻松愉快地交流,你的观点、思考、经验,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传递给了孩子。



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即使不是挚爱,但至少美妙——有好故事,能学到新鲜东西,也承载了和父母在一起的亲密时光。


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培养起来了。


那如果我真的很忙,做不到亲子阅读呢


嗨,做不到就做不到嘛,说明当下忙的事情是优先级,那就坦然接受这个状态。也不要焦虑孩子是不是会由此失去什么。


等不那么忙的时候,再把这个放回优先级不就好啦。


生活总是要张弛有度的。



写了这么多,其实无非就是几个点:


1、学习困难门诊的存在,确实是因为青少年厌学现象越来越多,但这也是时代进步和宽容的体现。更多心理健康问题被重视起来,大家才会越来越好。


2、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闪光点,人生也有无限可能性,支持孩子在自己的版本里,达到尽量好的状态就可以了,不用去比较;


3、家长需要去完善自己的认知,观察孩子的成长状态,在每个阶段调整好自己的预期,接纳娃,也接纳自己。


最后,还是想叨叨几句,上周说到的,对我自己和俩娃都很有帮助的《健康人报—青少年心理,虽然名字很土,但从选题到内容,以及讲解方式,全都非常好。


让孩子在科学了解自己身心的情况下

深度了解社会,有更清晰的自我认知

学会更好处理多方面关系,以及自洽


为什么你总会和爸妈“炸毛”?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更适合自己?你有拖延的习惯吗?为什么人总会在集体照中更关注自己?


为什么醒来后记不清梦中的情节?为什么倒霉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为什么越想做好越容易出错……


太多太多对我们来说特别有必要的话题了,但都用很轻松的方式,给孩子明明白白的讲透了


这个话题,我和娃反复读了好多次

了解清楚了身心原理,真的能提高效率


适合8-15岁的娃,也适合成年人。

先先是10岁,基本自己读,但有的内容我们会一起讨论。后后刚上一年级,我就选了部分更好理解的内容,和他亲子共读。

整套报纸专业度极高,但又能让孩子在轻松中“恍然大悟”。也不仅局限心理学专业内容,还从历史、人文、社科、商业等多角度,帮助孩子全面拓宽思路,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所以我在看到这套报纸后,立马有种“可算是找到了,这就是我想要的”的踏实感,当时就给身边好些朋友都安利了:


适合8-15岁的孩子自己读

也适合亲子共读,和孩子一起讨论


而作为成年人,也很需要这样的内容。门槛低,好理解,能帮助我们去发现一些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问题,比如:

我们可能会过于纠结于得失,会树立假想敌,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也可能会不自觉陷入“原生家庭”烙印,会苛责自己,或者觉得不公平;同样也可能容易钻牛角尖,或是自卑、自负……

多了解点知识和原理,和娃一起读、讨论这套报纸里的内容时,很多问题其实也就逐渐有了答案,生活也会变得更轻松。



也有读者已经收到了最新一期,分享了不少心得,也强烈建议大家能够人手一套,真的会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自我成长上有所收获:




THE END


昨天的小说《骑小电驴的海淀名媛》

被好些小伙伴催更了

我计划国庆接着写

电脑里还躺了几部小说的开头

啊,其实这是我最喜欢的事

写故事,写成长,写历史

写现实,也写期待中的美好生活


对了,节后的第一场讲座

我会邀请我很喜欢的作家

文史地大咖——李不白老师

换个角度聊阅读和学习,欢迎预约:


无敌大薇薇
通识教育家庭启蒙学习和探索,做不焦虑的爸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