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扬上海滑稽,让生活充满和谐的欢笑|讲述

文化   2024-11-18 17:48   上海  

 

 



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

  


日前,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暨惠民演出在江苏南通举办。中国曲艺牡丹奖设立于2000年,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主办的全国性曲艺专业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届,今年迎来第十三届。上海滑稽剧团演员阮继凯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囊获了中国曲艺“最高奖”,是怎样的心情?多年来有怎样的学习感悟、创作心得?来看看他写的自述文章——




 传承发扬上海滑稽,

让生活充满和谐的欢笑



最近荣获了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真的感到非常荣幸,这也是我期盼已久、为之努力许久的奖项。记得20岁那年,我第一次参加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获得“入围”,此后连续三届获得“新人奖提名”,都与正式奖项无缘。在参加今年的评选时,身边有人劝我“歇角”(上海话“放弃”的意思),但我觉得还是要继续尝试,而且每一次参评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这些年我参赛的曲目都是上海说唱,从《龙华塔》《金铃塔》,一直唱到《玲珑塔》,包罗了上海说唱的“骨子老戏”,这些作品艺术难度都很高。此次我参评中国曲艺牡丹奖的作品是《玲珑塔》,也是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的童双春老师的代表作。我曾经得到过童双春老师的亲授。《玲珑塔》是一个上海绕口令类的说唱,设计的“绕口令”较多人物的具体“行为”,“绕口”和“贯口”的难度都高于传统的《金铃塔》。此次我将这一作品搬上牡丹奖的舞台,也是向滑稽前辈致敬。

与童双春(左一)、李青(右一)合影‍‍‍

很多人熟悉我,可能是通过上海电视台《老好的生活》栏目而认识的。对!我就是节目中常驻嘉宾“小凯”。初三的我因为母亲偶尔看的报纸,从中缝里看到了上海滑稽剧团招生信息,抱着从小对滑稽懵懂的热爱,以重点高中的分数,考进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毕业后,我加入上海滑稽剧团,至今已经有12年了。在这12年里一直坚持在上海滑稽(滑稽戏、独脚戏、上海说唱)领域,为滑稽事业的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滑稽演员“先天要求”既会表演又会写作。我在戏曲学院学习时,虽然也有“写作实践”的课程,但是限于自己当时的年龄和社会实践、积累的浅薄,在写作上并没有真正的“实践”。这些年来,我在演出和学习写作上,先把一只手伸向了传统:向传统探胜寻宝。上海滑稽仅一百多年历史,虽然也有一些经典剧目和曲目,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还有一些优秀的小曲目被人“遗忘”,濒临失传。进团后,我抓紧采访滑稽界老人,挖掘记录整理了《绍兴教书》等4个失传的传统独脚戏段子,并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收藏。在记录整理过程中,我悟到了曲艺创作的一些特有的铺垫方法和招笑手段。这些年来,我还从童双春、李青两位老师教授我独脚戏《啊!母亲》中得到启发,运用“说学做唱”技巧“唱”的优势,改编和演出了独脚戏《姆妈》,在这个作品里,我充分发挥和调动自己模仿南腔北调、九腔十八调的特长,融入了近30段唱腔。这是一个弘扬正能量的作品,我坚持从“幸福的欢笑”的角度来挖掘和组织“噱头”,坚决摒弃庸俗;演出时剧场气氛热烈,表演多次入选全国性展演。

与钱程合影(左一)‍‍‍‍

2015年我有幸拜滑稽表演艺术家钱程为师,受到恩师指点、栽培,我学习他的保留曲目和他继承发展的传统曲目,跟着他到中央电视台去参加元宵晚会,演绎独脚戏的经典曲目《滑稽京戏“追韩信”》。从钱程老师身上,我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滑稽事业传承的正确的理念,艺术上不断继承和创造的精神,还从许多前辈老师身上学到了对事业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

同时,我又把另一手伸向新曲目的习作和实践,我努力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题材和营养,把在传统经典学到的一些技巧,运用到创新的作品里。在传承和创作《新龙华塔》时,我多次到龙华街道进行实地采访,获得了龙华街道的支持,又多次访问龙华地区居民,经过再三斟酌,从大量的素材里确立了主题思想:吟诵龙华塔古迹,提倡文明旅游,保护环境。从学习龙华历史、采访、酝酿、提炼主题,我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创作文本后多次修改到定稿又用了一年时间。为了使这个作品更加吸引人,我们在技巧(手段)上也下了大功夫:文本上我们把3段“干板”全部设计成演唱难度较高的“绕口令”;在其中第三段绕口令表演时,在钱程老师的帮助和启发下,又借鉴了民间“口咬筷子演唱”的绝技,磨练“口咬三巧板正板演唱”的绝技,使演唱更加推向高潮。口咬三巧板演唱已有难度,口咬三巧板演唱绕口令,前无古人,难度更是极高。为了练出这个绝招,我几次练得牙齿松动去医院就医,还咬断了一块“练习板(三巧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艰苦训练终于获得了成功,也使我更加坚定了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的创作道路,此作品被“上海绕口令传承基地”列为优秀传承节目。

我在曲艺创作和演出中一直坚持弘扬正能量,参与编演了《新暴落难》《魅力新上海》《新风》《新福来》《物以类聚》等说唱作品。我从一则“巨风吹散数千元”的小新闻里获得了创作灵感,设计了一群为散落数千元而拾金不昧的群像,创作了一个“风吹金钱,人传新风”的说唱段子,用有趣而曲折的小故事来展现道德新风尚,歌颂社会新风象。

《乌鸦与麻雀》剧照
《行善·缺德》剧照


作为一个演员,二度创作和塑造喜剧人物、丰富人物喜剧个性,是体现演员演员表演能力和艺术水准的重要一环,滑稽戏演员能否为丰富全剧笑料做出贡献,更是一种考验和责任。我在前辈的带领和导演的启发下,在滑稽戏的表演上作了很多尝试和努力。我主演过列入上海市非遗项目的大型滑稽戏《行善·缺德》以及小戏《拆穿西洋镜》,还在大型滑稽戏《皇帝勿急急太监》《弄堂里向》《毛里有病》《乌鸦与麻雀》等十多部戏里担任主要配角。

不管主角配角,我始终不忘挖掘人物的喜剧性格,寻找人物在喜剧矛盾里的喜剧因素,设计符合完成戏剧主题思想的“笑料”。我主演《行善·缺德》,这个戏本子有不少传统的“套子”,我不是为了搞笑而用套子,而是让“套子”为塑造人物服务,让“正面喜剧形象”阿昌栩栩如生地活了起来。再如在滑稽戏《弄堂里向》中,我扮演一个年龄从70岁到90岁的配角“老宁波”。为了塑造好这个“人物”,我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老年人,然后筛选和吸收符合戏中“规定的”人物性格特点、生活习惯。戏演出后,观众反映看不出是“年轻人在故意演老”。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上海滑稽,作为“后来者”必须善于吸收,还应横向继承,“海纳百川”。我诚恳地向其他剧种学习,学习沪剧的上海话“韵脚”,学习苏州评弹的说表技巧,学习话剧的“台词技巧”……

自从进入上海滑稽剧团,我把“少年时的爱好”提升为一种事业的责任。在领导的培养和指引下,在前辈的帮助下,坚持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提高自己专业水平,也有了一些成绩: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在2023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中获新人奖;受邀赴北京参加“向党报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这些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肯定,但是我觉着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我继续努力提高。

在传播上海说唱方面,我努力培养上海说唱的小小继承人。我到汇师小学、同济小学、同济中学、张堰幼儿园等学校开办“培训班”,编创并辅导龙航小学学生表演说唱《画图画》,获得中国曲协专家和上海曲协领导的好评。我的徒弟、小学生吴晟德于2023年获得“唯实杯”上海青少年曲艺比赛“小牡丹金奖”,同年,我获得“优秀园丁奖”。

这些年在上海滑稽领域里跌打滚爬,更坚定了我的事业心。我们新一代滑稽演员应该牢记为人们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面对市场,我们应该在“寓教于乐”中,让生活充满和谐的欢笑。作为滑稽事业的接班人,我要牢记党的教导,承上启下,不断强化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准,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灵魂工程师”。

END



文编 | 王虹
美编 | 音云
图片来源 | 上海滑稽剧团



上海文联
用艺术寻找诗和远方,用文艺点亮生活的角角落落。这里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