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的城市——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开幕。本届上海国际摄影节的特点之一,正是数量可观的青年摄影艺术家的参展。尤其是在“上海之约”、“再非同一条河流——青年实验影像”和“未来动力——高校师生摄影”这三大单元中,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当下青年摄影创作丰富多彩的形态。
开幕日下午,举办了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研讨会,主题为“面向未来的青年摄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摄协主席李舸,浙江省摄协主席王小川,上海摄协副主席常河,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班哲大学教授黄荣华,本届展览联合策展人傅尔得为现场观众作了主旨演讲,共话青年摄影的未来与发展。研讨会由“金像奖”获得者、本届上海国际摄影节展学术顾问林路主持。现场气氛热烈,互动踊跃。
李舸表示,看了摄影展很有感触,上海的摄影有悠久的传统,是中国摄影界的一片高地。这次论坛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青年摄影”,近年来各级摄协都越来越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上海青年创作者的队伍也在逐渐壮大。此次研讨会的题目也不仅仅是说年龄上的青年,而是我们在创作时的青春状态,尤其是面向未来的创作思路和创作主张。
今年是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提出十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李舸认为,我们的培训、展览、创作、研讨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要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它时代内涵,提升我们的文化原创能力。“如今智能化的浪潮在深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工作的思维模式,今天的摄影在青年版块所呈现的样式也十分丰富,不仅仅是平面、静态的影像,短视频、直播等融媒体的沉浸式体验、互动化展呈等多元的形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摄影艺术是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结合最紧密的艺术门类,同时摄影也是激发我们新想象、新动能的新媒介,更是我们创造新感觉、新美学的新方法。所以面对AI,我们要在哲学的高度实现观念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新的评判标准。过去的摄影还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但AI时代强调的是艺术民主化。随着技术壁垒被逐步打破,智能化设备的普及,我们摄影人要重新思考摄影艺术的文化价值和摄影人的职业价值、生存价值。要用镜头创造出独特的品味、独特的感悟、独特的思考以及独特的呈现。”李舸说。
王小川认为,当下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无人机、人工智能(AI)等催生了影像的形式创新,拓宽了摄影的空间,影像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艺形态和传播媒介。摄影之父是科技、摄影之母是艺术,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流淌着科技与艺术的血液,影像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将带来摄影创作的变革与进步。青年是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在摄影领域中也将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
“当下青年摄影家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展现,不再满足于固有的摄影风格和套路。他们通过独特的视角、构图和色彩,打造具有个人风格的摄影作品。”王小川举例道,例如,有的摄影家喜欢采用条屏、长卷的构图方式,打破摄影原有的常规构图,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有的摄影家擅长运用黑白的水墨意蕴,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韵味。有些青年摄影家将摄影作品视为一种叙事手段,通过一系列的照片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还有些青年摄影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面展示,开始尝试跨媒体创作,例如将摄影作品与音乐、视频、书法等相结合,制作成多媒体作品,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
王小川认为,如今的影像发展已从静态观看发展到观念表达。影像创作者也从过去的个体创作,逐步发展成为需要跨越边界、多学科协同创作。面对未来,青年摄影家不仅要记录好当下的新发展、新成就,为未来提供人类发展影像文献,而且要承前启后,展示当今人类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青年人的优势在于活跃的思维和知识结构,他们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接受新的挑战,特别是借助新科技、新方法进行影像的融合创新。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的同时,也对青年人提出了更高的思想理念与主题内容方面的要求,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正确运用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技术、新手段,来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让创作的影像作品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谱写出面向未来影像艺术的新篇章。
严怿波-漫游
黄荣华目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班哲大学教学,17岁时开始接触摄影领域。他认为摄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把“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惺惺相惜关系呈现出来是他的作品中不可忽视之一的元素。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去表达与创新,把作品的内容和故事结合,呈现出一个异乎寻常表达的形式层面,对他来说往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除了教学工作,他也热爱从事文化交流的工作,穿针引线把海外的大学生带来中国,同时也把一些中国的摄影师带去土耳其,讲课、展览和游摄。
论坛上,他分享和介绍了一些土耳其视觉艺术家,特别是优秀的青年摄影师和导演的具有实验性和有探索性的作品。这些青年摄影师也都是他的学生。例如,内斯里汉·科云库拍摄的是一个实验性的发展历史。内斯里汉运用了计数棒来表达她作为一个在土耳其教育体系中长大的学者,之前对杆数字系统一无所知,倾向于通过使用计数杆作为它们自己的代表,从古老的历史中分离出来的物体来创建个人的视觉系统,来理解她周围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形成不一样的连接性。她的母亲得了癌症,她为母亲也作了影像记录,把一些家庭场景拍摄出来并用计数杆重新探索,去理解了如指掌的家常生活细节。在这些小人物里面,她把自己也拍了进去,这不是一个纪实的手法,而是以一个实验的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环境,发现自己以及自己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再例如,艺术家布尔库·雅吉奥卢,她的作品摄影视觉因素较少,她的作品是以平面印刷为主。80%都花在平面印刷上,只有20%是摄影。她把自己的素描、绘画和版画重叠、连接起来做成当代艺术作品。
研讨会上,策展人傅尔得为在场观众解读了展览《再非同一条河流》的策展理念。她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为切入点,指出影像艺术的变革也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流,始终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流变。“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摄影不再仅仅是记录的手段,而是进入多维现实的入口。这种变化让观众不仅停留于影像表面,还引发对自我、环境和记忆更深层次的反思。”
在这个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艺术家们作为敏锐的观照者,正积极回应从模拟到数字、从现实到虚拟、从二维到多维、从线性到非线性叙事的转变。此次展览汇集了世界范围内的12位青年影像创作者的实验性作品,涵盖静态摄影、动态视频、装置、雕塑等多样的影像媒介表达,来探讨影像的物质性和数字性边界,意图打破传统影像的静态局限,以此赋予影像艺术更为丰富的表现层次。
傅尔得选取了展览中的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为现场观众解读他们在传统技法与技术革新间如何找到平衡。例如,李雪蒙通过传统胶片与拼贴技法营造梦境般的氛围,让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交织在影像之中;而余少龑则融合黑白胶片与水墨,创造出宁静的东方意境,以诗意的视觉语言展现文化情感。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展现出在快速技术变迁中,他们作为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在国外,如纽约和柏林,如何通过回归手工技艺和东方老庄等哲学,既赋予影像深厚的文化厚度,又在国外的艺术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弗朗索瓦 · 贝拉巴斯-数据灾难(法国)
乔纳森· 刘-每一个瞬间的消亡(新加坡)
她认为,《再非同一条河流》不仅是影像作品的展示,更是对技术与人文之间关系的深层探讨。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激发观众对虚拟与现实、个体与环境、记忆与技术的多维反思。
林路总结道,随着摄影媒介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摄影的年轻态显得日益丰满。当下的青年摄影不仅仅是年龄上的,更是心态上的。如何把握摄影媒介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年轻态的摄影力量不可忽视,也势必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的走向。如今青年摄影在社会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在上海的青年摄影相较往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今年的国际摄影展,青年摄影师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
宛超凡-河流全都知道——黄浦江
摄影 | 蔡晴、戚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