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海派”言说的意义——对“海派”美术展热的现象分析
文化
2024-11-27 18:54
上海
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特质之一。如何挖掘海派文化资源,丰富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内涵,助力海派文化的当代发扬,成为当下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建构独特的上海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沪上美术界持续推出了一系列以“海派”为名或以海派美术为内容的艺术展,颇具影响力,为我们探讨海派文化资源的利用、分析海派言说的意义提供了具体的实例。
“海派”美术展的现状描述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于
2022
年底推出的“何谓海派”系列美术大展拉开了近年来沪上“海派”美术展热的序幕。虽然上海此前不乏海派相关美术展览,但如此大规模、成体系,并明确以“海派”为题的美术展,当属于首次。
2022
年底至今,形式多样的“海派”相关美术展览前后相继、层出不穷,既展示了海派美术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也显示了其蕴含的可待挖掘的巨大潜力空间。
(一)展示类型分析
从展示内容的角度,可以将这些展览概括为三种类型。
1.
整体性梳理海派美术形成发展历史的展览
所谓整体性梳理,即越出单纯的美术领域,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人文视角,整体性地审视海派美术的形成、衍化、发展,及其成就和影响。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何谓海派”系列,尝试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梳理海派绘画的源流、内涵,阐述海派绘画的形成和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面对巨大历史变革时的顽强坚韧以及自我革新的力量。该系列推出“历史的天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光风霁月 艺术百年—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历史的星辰——
近现代海派书法大展”“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等四个专题大展,前后相继,在关注点上各有侧重,将对“海派”的追问从
2022
年延续至
2024
年。这些展览显示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对探讨“海派”美术话题的执着。他们深耕这一专题,也为市民深入了解海派艺术提供了丰厚的信息。
上海历史博物馆于
2023
年度推出的“百川汇海——
江浙沪皖海派绘画名家精品联展”,通过“何以海派”“何为海派”两大板块,将历史的叙事与艺术的展示结合起来。虽然在表达的主题上与中华艺术宫的“何谓海派”系列有重合,但相比于后者大而博的跨年度规模,这个展览显得紧凑而精致,突出了历史博物馆本身的文献、文物优势,加之长三角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展品质量也颇可观。类似主题的展览还有海派艺术馆推出的从
2023
年
5
月延续至
2024
年
5
月、为期一年的“何止海派—近现代海派书画主题艺术展。”
2.
围绕海派艺术家展开的专题展览和学术活动
以海派艺术家为中心,通过对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艺苑交往、创作特色和重要作品的深度研究和挖掘,展示其艺术成就、影响及对沪上艺苑的贡献,是海派美术展览的一个重要组成。
“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现场
作为“何谓海派·海上名家”艺术系列展首展的“海上奇峰——吴湖帆诞辰
130
周年艺术展”于
2024
年
8
月推出,显示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将致力于“海派美术”的长期研究和展示的工作部署。
上海中国画院于
2022
年底推出的跨年展览“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对谢稚柳、陈佩秋伉俪这对沪上名家的学术与艺术历程进行了完整深入的回顾和研究性展示,并以精彩的学术演绎和作品陈列入选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2022
年优秀美术展示名单。上海中国画院的“丹青五百年”系列画展作为画院的常设展览项目,从
1999
年开始,每年的五六月间,都会举办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展览,此展虽年限上溯至明代,但其展示重点依然是以近现代海派画家为主体。
2023
年这个系列推出的是“总知春烂漫—纪念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诞辰
120
周年特展”,全方位展示三位海派大家在花鸟画创作领域的不凡艺术造诣和卓越的贡献。
上海油画雕塑院在
2023
年
9
月到
12
月间推出的“大师之道学术系列”,以专题讲座、艺术座谈、学术研讨、展览等多种形式,纪念周碧初、俞云阶、哈定、吴大羽等四位艺术家。这几位艺术家既是上海西洋绘画领域老一辈杰出的艺术家、现代海派美术的主要缔造者,也是
20
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不同时期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大师之道”学术系列活动对这一批在海派艺术史乃至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但又因各种原因而不甚著名的艺术家,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推广。
此外,吴昌硕纪念馆推出的“高山流水—任伯年与吴昌硕”,世博会博物馆推出的“玉出申江——
潘玉良的艺术之旅”、刘海粟美术馆推出的“慕琴生涯—丁悚诞辰
130
周年文献艺术展”“孟光时代—师生艺术文献特展”、陆俨少艺术院推出的“草堂传灯—冯超然绘画艺术及余脉传承特展”、朱屺瞻艺术馆推出的“纯全与美妙—关紫兰艺术文献展”、海派艺术馆推出的“缶翁的世界—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
180
周年书画作品展”“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
140
周年艺术大展”等,都以艺术家和展览为契机,延伸出对于艺术家所处时代的感知,在勾勒他们的艺术人生、文脉传承的同时,呈现出海派文化及艺术历史的一个个片段,展开对“海派”的重新思考。
3.
围绕现代美术教育展开的学术整理
海派艺术力量的不断壮大,离不开以上海美专为代表的一批现代美术教育机构的助力和催化。为纪念上海大学建校
100
周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建校
110
周年、上海大学美术科创立
100
周年,包含三个专题大展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脉大展”于
2022
年
9
月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
2024
年
7
月,刘海粟美术馆还携手多家单位举办了“从上海出发——
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览,一方面呼应同期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之油画展,同时也展示了上海作为中国油画策源地、实验场、人才培养地的独特地位。
这批展览浓缩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生发展的历程,既展示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又生动地诠释了海派艺术群体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和美术教育发展注入的策源之力和重要贡献。以综合、独特的视角梳理了上海在开创现代美术教育、引进西方艺术精华、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等方面的贡献。
(二)展示特点分析
和以往单纯陈列作品的简单展览模式相比,近年来“海派”主题相关的美术展,在展示的学术性、专业性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1.
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专题展览为抓手,呈现海派美术的丰富立面
以“何谓海派”为代表的近期海派相关美术展览,内容丰富,能够呈现海派美术的丰富立面。这首先得益于各展览主办方对学术质量的追求。无论是综合性展览、还是专题性展览,从主题的提炼、诠释到展线设计、展陈布置、展品选择,多是建基于充分的学术研究之上;注重将艺术的呈现与时代的氛围、人的境遇紧密结合起来,知人论世,在呈现艺术成就的同时,传播史实、启人深思。
比如“何谓海派”系列,策展团队经历近两年的筹备和研究,四个系列从不同角度全面勾勒海派美术形成、发展的社会背景、文化渊源和艺术生态,是一次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对海派美术进行的全景式系统性探索。历博推出的“百川汇海—江浙沪皖海派绘画名家精品联展”精选本馆与海派文化相关的文献如书画润格、美展宣传册页、雅集集刊等配合展陈主题诠释,真实而具体地呈现了开埠前后,沪上艺术的聚集、流通、发展、壮大。上海油画雕塑院推出的“勇猛精进—俞云阶文献展”首次展出了许多珍贵的私密性的文献,比如一幅简笔小稿,暗含了陈逸飞、魏景山的名作《开路先锋》与俞云阶这位右派画家老师之间的关联;而另几幅草图,则为隐身于上海油画雕塑院库房不知所出的无名画作找到了名字《高歌猛进》和作者俞云阶;这些珍贵的文献无言地传达出了艺术家坎坷的人生。
另一方面,展示话题与角度的丰富性,也基于各主办方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身条件匹配的专题,加以阐发和演绎。比如上海中国画院侧重海派书画专题,上海油画雕塑院在中国现代美术尤其是西洋绘画领域整理发掘,刘海粟美术馆则突出以上海美专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育的梳理,而挑起美术界“海派”话题的“何谓海派”系列,其跨年度综合性大展的规模,也只有中华艺术宫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条件。
《设色梅雀》任伯年
2.
重视对冷门艺术家的发掘整理
海派美术拥有众多名家名作,但因各种历史社会原因,有不少艺术家虽艺术成就突出、对海派艺术的繁荣发挥过不小的作用,却不为大众所知。随着海派美术资源的深度挖掘,一批重要却相对冷门的艺术家被推向公众,比如上海中国画院的“总知春烂漫—纪念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诞辰
120
周年特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的“大师之道学术系列”去年重点推荐的周碧初、俞云阶、哈定、吴大羽等四位艺术家,陆俨少艺术院推出的冯超然艺术传承展、朱屺瞻艺术馆推出的关紫兰艺术文献展与刘海粟美术馆推出的丁悚文献艺术展和孟光师生艺术文献展等。这些整理、研讨及展示,切口小、挖掘深,推介了一批对于公众而言较为陌生的海派名家,丰富了海派艺术话题。一方面具体而微地呈现了海派艺术家们的艺术生命如何与时代大潮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通过他们各自的求学、师承、交游、突破、传艺等丰富的经历串联起艺术家群体,从单纯的艺术领域拓展至社会文化领域,将隐没于历史中的丰富细节铺展开来。这些展览与宏观视野的展览互为补充,为公众勾绘出更为完整的海派绘画发展画卷。
“海派”美术展热的原因探讨
为什么以“海派”之名发起的系列展览会成为醒目的文化现象?其原因实际涉及城市的文化品牌建设、上海本土文化独特性的自我追问,以及中国近现代艺术史抒写等多个层面。
(一)对打造海派文化热潮的积极回应
2018
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
2018
—
2020
年)》强调把“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文化资源转化成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源动力。
2021
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
2021
—
2023
年)》强调以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助力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
基于上述城市文化发展部署,提升海派文化标识度成为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海派”,是上海标志性的文化形态,与上海之间已经形成明确的想象路径。如何丰富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内涵和影响,打造具有时代魅力和世界影响的新时代海派文化高地,对于上海的城市软实力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系统推进海派文化研究,聚焦海派文化的起源、内涵、传承、创新等,加强对海派文化资源保护和发掘利用,加强海派文化传播,讲好海派文化故事,成为近年来上海文化艺术领域竞相关注的热点话题。而海派美术作为与“海派”话题最早发生关联的艺术类型,有着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勇立潮头,拥有众多名家名作和无数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和演绎的故事,是海派文化资源的富矿,也是点亮海派文化标志的重要维度。因此,中华艺术宫、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等具有影响力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在上海提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结项之年,推出相当规模的展览,围绕“何谓海派”的主题,梳理海派美术历史,探讨海派绘画起源、整理名家作品文献、总结海派美术成就,既是近年来上海海派研究热潮的自然成果,也是努力参与并助力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体现。
(二)对海派内涵的追寻,对自身定位的探讨
“海派”之于上海,既带有自然生成的特点,也离不开人为的想象建构,它是经由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环境铸造,而被生活于这一方水土上的人们所认可的标签。但要从随意的标签化使用转变为具有身份意义的标志,需要更为严谨的概念界定或至少实现逻辑上的自洽。
而“海派美术”界定的困难却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她不是带有明显风格指向的画派,而是一个风格杂呈、兼容中西的熔炉,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现象。“海派无派”已是知识界、美术界心照不宣的认知。“派”之使用,其沿袭和随意的成分大于学科流派界定的成分。但“海派”之名又不是可以随意抹杀的,如汤哲明所言:“通过海派,中国古代的‘绘画(事)’转变成了现代艺术……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大到完全不能以艺术风格的画派能够解释甚至承受,大到在艺术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革命性质,根本无法绕开……”
但是,如果一个概念完全无法被认识及表述,其合法性便难免被质疑。面对这种言说的困难,追根溯源,跃出单纯的美术范畴,从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海派绘画,探讨其形成发展之路,不失为一种可操作性的探究方法。所以近年来美术界海派话题的聚集,不仅仅是业内对当下文化研究热点的响应,同时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适时作出的反身而诚、追根溯源的自我探寻,是在探寻中自证身份、再造辉煌的用心。
从画家的来源、社团的形成、艺术家群体的相互提携照拂,到书画市场的形成、现代美术教育的筚路蓝缕,再到成就融汇中西、雅俗共存的艺术氛围和包容开放、辐射全国的艺术高地,通过不同角度的梳理、展示,这些展览让观众看到“海派艺术”的形成之路、中国现代美术的孕育生成之路。无论“海派”这个概念在过去的诸多争论中是“贬”是“褒”,是狭隘偏狭的“自我陶醉”还是勇立潮头的“时代先锋”,她在被重新梳理的过程中,呈现出开放性的诠释维度。开放、包容、不拘成法、敢为人先、尊重市场、不避凡俗等越来越多的价值被纳入“海派”的内涵,那个曾经被污名化的“海派”,实现了自我更新,在其不断生长的过程中,诸多判断不言自明。
(三)艺术史梳理的内在要求
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看,对海派美术资源的整理,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百年发展史进行回溯梳理的内在需求。有学者指出,中国近现代绘画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的巨大转折,这些年有意无意间到了重新回看的时候。海派美术,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点,近年来沪上各大美术机构都陆续做了一些整理归纳工作,因此,近年来以“海派”为名,面向社会作综合性的展览、宣传,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这既是上海打造“上海文化”品牌标识的必要组成,也是书写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环节。
“海派”言说的意义
“海派”专题美术展的持续热度,体现了“海派”言说的当代价值:既不乏对社会的贡献,也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其社会价值首先体现在完成了一次面向社会大众的系统性海派美术普及。
以“何谓海派”为代表的系列大展,是上海美术界首次面向公众的系统性成规模的海派美术及相关知识的文化普及。作为上海文化表征之一的“海派”,对大众而言,某种程度上停留于摩登、时尚、崇洋趋新等比较空泛的形容词,将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落实为具体艺术门类的发生、发展,艺术家群体的聚集、壮大,艺术高地的培育、扩展……海派变得形象而具体。对于本地观众,她是值得骄傲的拥有丰富内涵的本土文化;对外地观众,她展示了上海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上的不可取代的地位。这种普及,对于“上海文化”品牌认知度的提升无疑是有益的助力。
其二,从美术的角度,探讨了海派文化资源的利用。海派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环节,但具体到这些文化资源如何被激活,这当中缺乏有效的推进手段和可操作的方式方法。“海派”相关美术资源的整理和展示,从美术的角度,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局限于美术领域文化遗产的梳理,但其中一些理念、角度、方法还是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比如,梳理和展示本身既是资源利用的基础,也是唤醒文化记忆与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环节;其次,带着当下视角、观点、疑问的整理,会激发思考,带来突破,有效提升资源整理的价值;再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梳理,使资料显示出丰富的立面,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认知,也提升了资源本身的价值。总之,这些整理展示,从美术这个角度,从细微处、实处落笔,将海派文化资源与当下海派标识的建构和打造富有成效地结合了起来。
中华艺术宫
“海派”专题美术展热的学术意义则首先表现在打开了海派美术资源利用的更多向度。整理与展示相结合的角度,突破了过往海派美术资源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局限于艺术史、文化史领域的偏狭。近期系列海派相关展览,将学术的探讨与面向公众的普及展示结合起来,将艺术史的梳理与海派文化的概念建构结合起来,将海派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打造城市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是一次将海派文化资源研究有机融入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积极尝试。
同时,这些展示让我们看到海派美术资源丰富而独特的面貌。因为海派美术发展之路,与
20
世纪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紧密相连,拥有无数值得抒写的艺术故事。无论是恢宏壮阔的家国情怀、筚路蓝缕的艺术探索、惺惺相惜的师友之谊,还是跌宕起伏的艺术人生……可宏观、可微观,都是具有独特性的上海故事。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回溯、反观,重新诠释这段刚刚过去的历史,是激活资源当代价值的途径之一。当下整理展示海派美术资源的主要群体—各国有美术机构,不妨跳出单纯的美术领域,提供话题和素材,面向社会,以招标、委约、孵化等形式,引导对美术领域艺术故事的创作;或与文学、影视、网络平台等其他领域合作,借力他们的特长和创作力量,深度开掘美术领域的资源和话题。总之,海派美术资源是一座文化富矿,其利用价值不应局限于美术领域本身。
其次,其学术意义还体现在对“海派”概念诠释的启示上。
对“海派”概念的探讨由来已久,众说纷纭,不免有人质疑是否有持续讨论的必要?通过对海派美术资源的整理展示而发出的“海派”之问,使有关“海派”的议题呈现出开放性的格局。有关“海派”概念的盲目新颖的定义不见得能够获得公众的认可,但以史实、文献、作品为据而铺展开来的宏大叙事,带来了强有力的说服性的力量。它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引导观众走向那些难以被简单定义局限的丰富的内容。这便在观众心中投下一个问号,引导他们去自行思考。如“何谓海派”大展的总策划陈翔所说,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重新审视海派绘画的新的视角,由此产生的新的价值认定必将会给今天的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灵感和启迪”。
某种程度上,保持“海派”话题被不断地言说,优于一个明确的“海派”界定。难以言说呈现出的能量及其无限可能性,恰恰能够在无数次被言说、诠释的努力中,在新的可能性产生的等待中,发挥它的影响力。
本文收录于“扎根人民 与时代同行——文艺的人民性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系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上海艺术评论微信公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QzMzk0MQ==&mid=2248286713&idx=2&sn=3bd750296dfdc433e0c1e8cc9966cb8d
上海文联
用艺术寻找诗和远方,用文艺点亮生活的角角落落。这里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微。
最新文章
敖国兴:为下一代摄影人延续金像奖精神 ▸影像◂
2025年度中国视协青少儿主持艺术考级(上海地区)寒假考级简章
上海龙舞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
“海派”言说的意义——对“海派”美术展热的现象分析
历史画创作要找准体现主题思想的切口,要到生活中寻找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李前
看微短剧的人,比点外卖的人还多!
巴金,在时代的激流中实践文学理想 | 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
这些舞台新作缘何“一票难求”
新时代海派戏剧的创新发展
艺行上海,精赏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秒学摄影的N种技巧
中国文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专题研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的青年摄影|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
初雪轻舞,岁月安暖 | 今日小雪
在这个青海生态文明摄影展里,感受大美青海的无穷魅力|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
招募 | 来听乔榛讲述译制片的工艺流程与精品创作过程,2024第八期“上海市文联文艺家大讲堂”即将开讲
人民至上——浅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扎根人民 与时代同行——文艺的人民性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举行
传承发扬上海滑稽,让生活充满和谐的欢笑|讲述
文艺观察|创造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优秀作品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揭晓
文艺观察|以改革创新赋能文联“两个优势”
海上风—2024上海书画作品展,展现近百位上海老中青三代书画篆刻艺术家创作成果
“小小艺评家”又招募啦!导演梁山带你沉浸式体验电影片场
“看见”我们的城市|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
招募 | 赏青海生态文明摄影展,听拍摄创作分享会
金秋上海,这些艺术展不容错过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上海作品
诗画江南—2024沪苏浙皖中国画作品展正在展出中
招募|艺行上海,赏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解锁打卡杨浦滨江的N种方式
“我与城 诗和梦”,第33届金秋诗会成功举办
张生:人工智能真的可以成为作家吗?▸文艺家大讲堂◂
我们的城市——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开幕
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11月8日开幕 !亮点抢先看→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 今日立冬
中国文联印发《全国文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工作规划(2024-2026)》
关于征集“新技术变革给文艺维权工作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主题文章的通知
上海新艺联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黄豆豆任主席
上海文联十一月公共活动日历
习近平与文艺工作者的故事|一封来信,让“老戏骨”热泪盈眶
习近平与文艺工作者的故事|梨园春秋薪火传
长三角地区纪录片联合展播上海地区优秀节目评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座谈会在上海召开,李鸿忠陈吉宁出席并讲话
赵嘉鸣:以全面深化改革谱写上海文化建设新篇章
人民日报刊发上海市委署名文章: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画卷
名家示范 | 汪家芳:在城市中,看见锦绣山河
文艺观察|尊重新时代文艺发展规律
上海曲协召开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吴新伯任主席
上海市文联社会文艺工作者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走进中国商飞
金定根:“常背不卸”,是我摄影人生的写照 | 我与共和国同龄
从艺做人,他都是我们的楷模——沪上电影界追忆导演李歇浦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