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察|创造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优秀作品

文化   2024-11-18 17:48   上海  



创造更多熔铸古今、

汇通中西的优秀作品


文新达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文明正以开放的胸怀彰显着突出的包容性,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积极汲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文化。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最容易促进理解、沟通心灵。在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我国文艺工作者理应充分汲取智慧和营养,不断拓展流派和样式,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艺坛,瑰丽多姿,或雄伟庄重,或崇高典雅,或古朴质拙,或细密深邃,都值得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从丝绸之路开拓后,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等呈现出的西学东渐的脉络,到西域画风被中原画派吸收后,为唐代绘画赋予的新机;从20世纪初,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将西方元素纳入中国传统审美框架,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到艺术中“被想象的东方”转变成本土化的自我建构;从闻一多提出的“中西艺术结合后产生的宁馨儿”,到林风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方针,中国文艺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创新发展。


开放包容源于文化自信、体现文化自信、巩固文化自信。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刻诠释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更为我们进一步筑牢和拓展中华文化根基,更好地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深厚基础和有力支撑。开放包容不是亦步亦趋,不是盲目依附。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文化瑰宝以各自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感染着、打动着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文艺在广泛的学习借鉴中进行民族创造,众多国产影视剧在海外热播,舞蹈、杂技、曲艺、民间文艺等走出国门,让全世界透过艺术的视角感受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上,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文化,我们既要有以我自主、为我所用的精神,又要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既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又要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


开放包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文明丰富多彩,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文化思潮和文艺形态迅捷更新、多元碰撞,展现出蓬勃的创造活力和无限可能性。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丰富和拓展文明交流互鉴的渠道方式和方法手段,积极持续推动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文艺承担着用审美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职责使命,也成为我们巩固自身、沟通世界和有序更新的重要窗口。走出去,让世界读懂中国;请进来,让中国同频世界,这都离不开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和融汇创新的进取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厚德载物,博采众长,方可持续茁壮、生生不息。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立足服务党和国家外交总体战略和布局,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基础上,把目光投向全世界和全人类;要积极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气象,筑牢和拓展中华文化根基,夯实和丰富中华文化主体性,创造更多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征和魅力的崭新优秀文化成果;要创新文化交流平台和载体,努力提升国际交往和传播能力,展现新时代中国的文明理念和方案,把人类文明新形态妆扮得更加多姿多彩、美丽动人。






转载自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上海文联
用艺术寻找诗和远方,用文艺点亮生活的角角落落。这里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