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迷,楼市萎靡不振,经过这一波大跌,高杠杆的暴雷,也让现时的购房行为趋于理性,投资性需求极大减弱。
眼下,购房需求、购房目的,以及营销路径,已悄然发生大变。一些地产营销人还在沿用过去那一套打法,严重的路径依赖,在今天越来越玩不转了。
不少新盘,尤其是郊区盘,去化艰难,以每月个位数、甚至半年个位数的销售速度,活成了僵尸盘。
操盘手们如坐针毡,非常焦虑。
01
前段时间,见了一位在某盘做营销总的老友L总,分明感受到了这一群体的危机感如影随形。
这行情很糟糕啊,我们今年半年以来连续砸了几波推广,几百万花出去了,但转化很差,说起来丢人,即便5.28新政以来,也就卖了几套。
L总一上来就吐槽,看起来很是郁闷。
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其实很正常啦,郊区盘推广找做全广州的地产号,不要说潜在的买家,就算是楼盘所在行政区的粉丝的占比也很低。
也就是说,这种广告投放的精准度很低,属实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比方说,某个做全广州的地产号,哪怕真实粉丝40万,但平摊到广州11个区的粉丝就很少了。当中,来自某区的粉丝,可能也就五六万,占比仅13%,甚至更低。
然后一篇软广48小时产生的阅读量,就按4万算,也就是说,这个号的黄埔粉丝的阅读量为5000左右。
而实际上,不妨透露业内半公开的秘密:绝大多数软文阅读量都是刷出来的。各个号根据自身的活跃度,刷单程度不一。有的只是轻微补量,有的则过半甚至80%都是刷来的。
也就是说,即便上面的5000阅读量还要打折。打多少,自己去想象。
换言之,开发商花了大几万,可能只有两三千甚至更低的阅读量,才是目标群体。
这种投放行为,无异于盲人摸象,大海捞针嘛。
至于其他区的粉丝所产生的阅读量,几乎可以说是无效阅读量。
何以言之?
买房不同于网络购物,是一件地域性很强、精准度很高的行为。由于物理距离的因素,一般大家更倾向于就近买房,远距离跨区买房的需求相对要低得多。
跨区跨城买房,虽远必买,一般出现在楼市上升期,作为一种投资性需求而相对较为活跃。
在今天楼市深度下跌期,投资性买房的需求,整体大幅减少。特别是郊区盘,尤其是没有规划想象、没有政策红利支撑的远郊,投资买房几乎趋于0。
而自住需求角度,更偏好于就近买,而且需求也严重萎缩。
这种情况下,将一个遥远的楼盘推给其他区的粉丝,可能会收到一脸的嫌弃——
狗都嫌远呢!
02
那如何判断一个号的粉丝“地域含量”高低呢?
很简单,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查看某个公众号首页显示的“**个好友关注”。
调查一下身边某个区的同事朋友,看看他们微信关注哪些号的共同好友更多一些。样本越多,结论更为客观。
这个指标,直接反映了某个号的地域粉丝浓度、垂直精准度,直接关系到投放的精准人群触达。
听我这么一说,L总打开微信,按我的方法操作了一遍,大吃一惊。“看了几个号,关注你这边的好友数是其他号的将近一倍。”
我说,主要原因可能是你的微信好友,多数是黄埔的。而且你也长期在黄埔工作生活多年。这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找一个长期生活在市区的人,那他微信反映的数据又不一样。
而我们在做楼盘推广时,很关键的一个考量便是楼盘的定位和目标群体。只有对楼盘目标群体有一个清晰精准的定位,后续的推广才有的放矢,要不然只是大炮打苍蝇,白费力气。
L总表示认可,然后悠悠叹了一口气。“砸了那么多,结果当了冤大头。”
我忙着安慰:外区的头部号基本的投放还是需要的。但控制度即可,意思一下即可,也别期待太高,权当基本的关系维持吧。
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本地垂直领域做文章。
比如,除了区域号的基本投放,应当放开渠道,同时本土开发商尤其是区属国企,要利用自身天然的“在地”优势,调动地方政企资源,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搞企拓团购优惠,也能消化一批货源的。
当然,开渠也好,企拓也罢,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价格要有性价比。如果价格比周边一二手竞品价差拉得太大,再怎么吆喝,也是无济于事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注意到楼市下行周期,买家的需求点和消费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
更关注楼盘配套的“兑现力”。
现在购房者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实际,不看你开发商画饼有多大,更在意眼见为实的东西。
从市场的反映来看,那些提前引进教育牌子、公园绿地做出品质感、社区氛围营造做足的楼盘,哪怕价格偏贵一点,也能吸引购房者用脚投票买单。
简单说,一个楼盘的确定性越多,配套兑现越给力,价格也有诚意,市场一定会报以热烈回馈。
反之,只会画大饼,兑现如蜗牛,价格又高高在上,靠PPT卖房已经不太管用,这种盘只能凉拌。
03
我还建议,一些跟楼盘密切相关的利好信息,能尽快释放就尽快释放,不要遮遮掩掩。
比如,教育配套引进名校这事,现在已成为各个新盘的“基操”,无名校难卖房,已成为各个房企的共识。
而且,为了提振楼市,有助于去库存,广州其他区也放松了管制,默认开发商提前释放利好。
天河番禺就做得挺好,紧跟形势,与时俱进,灵活变通,相关部门积极联动开发商,释放各种教育、规划利好,推动楼市去库存。
比如最近万博华润悦府计划引进东风东小学,尚未官宣,开发商以及一堆地产号就已经大张旗鼓炒作,都快炒糊了。
天河操作更猛,除了炒作正儿八经的名校,大家看不上眼的集团化办学成员校,比如智慧城一些新盘统筹周边的村小——高塘石小学、新塘小学挂名华阳教育集团,也要狠狠吹一波的。
相对而言,有些区就保守多了,且各自为政——虽然上面领导三番五次给区域楼市打气,但下面个别部门基于各自利益,对各类有利于楼市的信息严防死守。
非常时期应有非常之举。在今天,从上到下,救市的政治站位,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教育、商业、地铁这些,既是重要民生关切,也是地方去库存的大杀器,更是区域竞争的核心支撑力,不能只站在小部门角度计较个人得失,而应有大局观。
作为基本常识,房地产于国于民,既是最大的支柱性产业,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庞大容器。房地产体系庞杂,产业链漫长,细分行业丰富,吸纳的资金超级庞大,至今尚无一个产业足以替代它。
小到地方,特别一二线城市,房地产运转健康,管控好住宅产品质量,提升居住品质,及时兑现相应的公共配套,尤其是加快落地优质教育、医院、地铁、商业等资源,是吸纳集聚优质人口的最佳路径。
何况本身是产业大区,地缘性产业人口就非常庞大,这是区别于其他区的最大优势。在公共配套资源这一端,下大力气解决补短板、提质升级,无异于如虎添翼。
必须要认识到,各部门全力配合地方楼市,甚至领导下场卖房,不仅不丢人,而是光荣事。我们老讲吸引人才,提高人口质量,房子卖得好,直接吸收的是一大批具有高购买力、质素相对较高的人口,是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商业消费力的坚实底子。
有人,特别是庞大的优质人口,以及对优质人口的吸引力,才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在全国出生率萎缩的背景下,城市、区域之间的抢人大战,已经由内生人口增长转向存量人口竞争,经营好区域楼市,为地方楼市赋能,卖好房子,变得越来越重要。
今年老黄埔楼市新盘陆续入市,选择非常丰富,但各个新盘以及各项目内部各组团的质素不一,产品眼花缭乱,可能对于一些不熟的买家,会面临选择困难症,不知如何下手。
为此,黄埔视野单独开了一个“老黄埔楼市吹水群”,有兴趣的朋友加观察君微信(备注“老黄埔楼市”),再拉入群。如有买房付费咨询的朋友,请备注“咨询”。申请新盘专属折扣、返佣的,请备注“折扣”。
长按二维码添加
近期楼市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