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稻到种藕、从养鱼到养水蛭,9年时间里,位于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群力村的武汉震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四斌、江燕夫妻不断尝试农业新品种、新业态。他们流转的土地大都是普通农人眼中高差大、水洼多的“坏地”,但就是在这些其他人看不上的土地上,夫妻俩打造出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综合基地,不但自己创业有成,还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雷四斌创业之初回报家乡的初心。
01
打造“最全面”的农业生产基地
深秋的群力村,武汉震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往刚收割完的稻田里放水,合作社总经理江燕介绍,这是在为接下来养虾做准备。“稻—虾”轮作是合作社从创立之初就采用的种植模式,其间水稻和虾的品种有过几次变化,但这种模式却始终不变,甚至连合作社生产的大米也被冠以“虾稻米”的名称。
在隔壁的另一块田地里,才试养一年多的土憨巴(学名沙塘鳢)正准备收获。江燕说,这些土憨巴已经被各个酒店和餐馆预定,完全不愁销路。而这也是合作社全面铺开的新种养模式“稻-虾-憨”轮作带来的成果。“今年我们养殖土憨巴的面积超过1500亩,除了水稻田以外,还有部分藕田也养了。”江燕估算了一下今年的收益:“只算土憨巴,今年的收入就超过200万元。”
合作社出产的土憨巴
震燕合作社的产品类型还远不止这些。合作社董事长、江燕的丈夫雷四斌介绍,目前他们共流转了5000多亩地,其中1300多亩稻田,还有950亩藕田、1000亩鱼塘、1000亩养殖螃蟹、1000亩养殖小龙虾。“除了传统的种植养殖,我们去年还新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大棚,用来养殖水蛭。”雷四斌算了一下,每年合作社可以收获700多吨稻谷、2000多吨莲藕、600多吨鱼、200多吨小龙虾、近200吨螃蟹。此外,合作社还在空闲的林地养了近万只土鸡,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很受欢迎。
合作社收获的虾稻米正在人工晾晒
和传统的合作社相比,震燕合作社的产品堪称丰富。之所以这么折腾,源于雷四斌从创业之初就秉承的观点:“只靠传统农业,收益有限、风险也大,必须不断求新求变。”
02
不断求新求变的农村创业者
2015年决定回乡创业时,雷四斌和江燕就没打算只做传统农业。拿到村干部协调流转的2600多亩地以后,雷四斌发现其中既有平整的良田,也有相对不适合耕种的低洼地。如何用好这些地?雷四斌一方面着手整理土地,另一方面从潜江和华中农业大学请来专家,进行整体规划。
在专家的指点下,雷四斌将地势较高的平整土地用来种粮,低洼地干脆开辟成水产养殖区。仅整理土地就花了两年时间,这期间,为了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他又从各个村流转了2600多亩低洼地,“这些地没人愿意种,我就干脆流转过来,按照自己的规划来改造”。
2017年,完成土地整理的合作社正式开始运营,一出手就是当时正在推广的“稻虾轮作”模式。
有备而来自然效果不凡,合作社最初两年的收益就相当喜人:种植的稻种“Y两优1928”的亩产量达到1800斤以上;种植的野生莲藕品种“毛三节”口感突出,供不应求。但雷四斌却并不满足:“当时有人跟我说,你应该试着种一些更高端、更优质的庄稼。”
合作社出产的小龙虾
2019年,震燕合作社和正在寻求示范推广的香米新品种“华夏香丝”一拍即合,开始试种。新品种口感好、香气浓,价格也卖得更高。尝到甜头,雷四斌更加积极地与科研机构合作。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纷纷向震燕合作社派出技术人员。“鄂莲6号”莲藕、“先锋一号”鳜鱼、“稻—虾—憨”轮作……诸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这里落地开花。
新鲜采挖的莲藕
除了和本地科研机构合作,雷四斌的目光还投向更远的地方。去年启动水蛭养殖之前,他专程带队到广东养殖水蛭较多的地区考察,并从中山市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技术员孙师傅说,他来到震燕合作社,一方面是因为本人是湖北人,另一方面则是被雷四斌的诚意所打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雷四斌夫妻非常信任他,完全按照他的要求来推进各项工作,双方合作十分愉快。
今年,水蛭养殖情况良好,即将进入稳定销售期,但雷四斌仍没有就此满足。“我们计划和药材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水蛭加工设备。以后除了卖鲜水蛭,还能销售干粉等制成品,收益还将大幅度提高。”
合作社新建的水蛭养殖大棚
03
回报家乡初心不改
虽然震燕合作社做得红红火火,但其成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雷四斌还记得,最开始销售水产时,为了尽量卖个好价钱,他们全家出动,每天凌晨往周边的三个水产市场同步送货,随时掌握和比较市场变化。而每次上了新品种,他也会带着样品,到武汉各大餐饮企业和企事业单位请对方试吃。“我从回乡创业到现在,每天睡觉时间从来没有超过6小时。”对于妻子江燕任劳任怨的一起打拼,雷四斌也很感激:“那几年她跟着我一起每天凌晨起床,白天还要管孩子,真的很不容易。”
放弃之前不菲的收入回乡创业,图个啥?雷四斌说:“我在这个村里出生、长大,这里是我的家乡,有机会,我还是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事。”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为了用好每片土地,他把自己的积蓄几乎都投了进去,仅仅最开始两年整理土地就花了6000多万元。
据了解,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200多人,固定用工30多人,农忙时用工人数达70余人,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增收渠道。江燕介绍,震燕合作社还安排了10名残疾人就业,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来源。
“我们回乡创业不是为了能赚多少钱。村里的地不抛荒、村民收入能增加,我也能重新回到村里、回到土地上,这就够了。”雷四斌夫妻的想法十分朴实。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