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写道:
“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什么样的夸奖会引起“过敏反应”呢?
第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夸奖
有的家长夸孩子往往只在孩子表现优秀的时候,比如考试考了满分、比赛得了第一名、团体活动中表现突出,他们几乎毫不掩饰对好结果的期待。
长期下来,这种反馈就会给孩子一种错觉:父母只爱那个表现优秀的“我”。
譬如,孩子某次数学考试考了90分,你用尽赞美之词:“我为你骄傲”“你太棒了”“你好好学,妈妈工作再辛苦也愿意”……
乍一看,这样的语言没有任何问题。
有问题的是,如果孩子得了70分,你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你可能是沉默,你可能是掩盖不住失望的表情,也有可能是大发雷霆。
你的潜台词是:“我只在你表现优秀的时候才会感到非常骄傲,当你无法给我挣面子时,我就会很失望。”
然而很有可能的是,70分已经是孩子当下尽力的结果,我们只对结果的夸赞,完全无视了孩子在过程中有价值的付出。
这种夸奖教诲的是,只有表现好才能获得爱和鼓励,直接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努力和进步。
以结果为导向的夸奖,最终让孩子陷入了一种对失败的恐惧之中,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是否被爱、是否有价值。
经常听到家长朋友抱怨孩子好胜、怕输,其实孩子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失败之后,不被爱,不被关注。
第二种:敷衍的、虚假的夸奖
有的父母夸孩子很夸张。
比如“无脑”的赞美。很容易完成的事情,如吃饭,家长都能三句话不离夸奖,不管孩子怎样做都是最棒的。
再比如敷衍式盲夸。夸孩子的时候不走心:“不错!“”挺好!”糊弄过去。
这两种夸奖方式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它不够真实和真诚。
从表面上看,听了这些话,孩子变得会很开心,然而事实上,孩子能很快地分辨大人话语中的真实性,就像文章开头的两个小孩一样,他们马上就察觉了父母这种不走心的夸奖。
比如,孩子练完字,拿给父母看,父母随便扫了几眼,忙说:挺不错。
孩子没有高兴起来,反而埋怨地说:“你每次都是看都不看就说好!”
孩子在父母模糊的表述中,无法确认自己被肯定的真正内容是什么。
他感受到了大人的敷衍,甚至还会对父母这种夸奖感到愤怒。
因为这样的夸奖里,没有关注、没有联结、没有尊重、没有具体的细节,孩子自然也无法被鼓舞。
有的孩子甚至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些夸奖,反而更加退缩、不自信。
第三种夸奖:过度吹捧孩子的天赋
孩子需要真实的自我认知,而非膨胀的自我。
如果不是实事求是的夸奖,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一个虚假的自我认知。
比如这几句:“你很聪明!”“你真棒!”“你太有天赋了!”
因为你这等于是在跟孩子说:
“你学习好,是因为你聪明。”
“你画画好,是因为你有这方面天赋。”
如此一来,孩子的努力就不值一提了。
然而,当他认识到自己的资质平平,内心是很受挫的。
比如孩子遭受学习上的挫折后,马上自我暗示:“原来是我不够聪明啊!”丝毫不认为是努力不到位。
许多玻璃心的孩子,禁不起批评,往往就是这样夸出来的,他们不会正确看待自己,害怕挑战和承担风险,因为怕那个“聪明的”“有天分的”的人设倒塌。
我们该怎么去夸奖孩子?
好书推荐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阅历和知识不够,读历史书很容易因为不理解而排斥,建议大家让孩子读历史漫画来启蒙,因为它不仅有知识性,还有趣味性。
这套《了不起的中国人》,是一部适合6-12岁孩子看的历史漫画书。
这套书由专业团队历时2年打造,权威历史专家审定,内容对标教材,全部来源于正史,科学、准确、严谨。
漫画Q萌,语言诙谐幽默,孩子读起来会觉得像看动画片一样有画面感,拥有一种“追剧式”的历史阅读体验。不怕孩子不爱看!
防止错过消息,记得点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