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耕地与其他农用地“进出平衡” 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浙江省耕地与其他农用地“进出平衡”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于2023年5月25日印发,现解读如下:
一、制定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2020年9月、11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 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严禁占用耕地的六种情形,强调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
考虑到今后生态退耕还要占用一部分耕地,自然灾害损毁还会导致部分耕地不能恢复,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等因素,不可避免会造成现有耕地减少,守住耕地红线任务十分艰巨。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业结构调整、国土绿化和农业设施建设等使用耕地的,要加以有效控制和相应的补充。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2021年11月,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围绕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明确政策措施,在现行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平衡”制度基础上,建立耕地“进出平衡”制度。为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用途管制,我厅根据自然资发〔2021〕166号文件要求,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细化耕地“进出平衡”具体实施细则。
二、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2017年1月9日);
(四)《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
(五)《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自然资发〔2022〕142号);
(六)《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以“三调”成果为基础做好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地类认定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2〕411号);
(七)《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浙自然资规〔2020〕10号);
(八)《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浙江省林业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意见》(浙自然资规〔2022〕16号)。
三、主要内容的解释
(一)明确实施范围。明确允许“耕地转出”、“耕地转入”及禁止“耕地转出”、“耕地转入”的情形,确保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以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时,通过统筹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含恢复属性地类)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等整治为耕地的方式,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
(二)明确实施程序和要求。明确“耕地转出”的申报主体;明确方案编制及实施的具体流程;明确建设耕地“进出平衡”备案监管系统;明确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等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明确耕地“进出平衡”检查结果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目标考核评价内容。
(三)其他工作要求。明确耕地“进出平衡”时,需做好承包合同、权属证书等的变更;明确土地整治实施前的前置要求;明确县级相关部门在共同落实耕地用途管制时的相关职责;明确年度耕地进出平衡后仍有结余的耕地进出平衡指标可用于补足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缺口或进行调剂。
(四)草拟相关附件。草拟县级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参考模板)、耕地“进出平衡”方案审批表、耕地转出计划情况表、耕地转入计划情况表。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浙江省耕地与其他农用地
“进出平衡”实施意见》的通知
浙自然资规〔2023〕4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
为严格耕地用途管制,规范耕地与其他农用地“进出平衡”管理,我厅制定了《浙江省耕地与其他农用地“进出平衡”实施意见》,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2023年5月23日
浙江省耕地与其他农用地“进出平衡”实施意见
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任务,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根据《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要求,严格管控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进一步提高耕地与其他农用地“进出平衡”工作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
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以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必须通过统筹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含恢复属性地类)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等整治为耕地的方式,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耕地“进出平衡”实施范围包括“耕地转出”和“耕地转入”。
(一)“耕地转出”情形。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坑塘水面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确需转出的,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优先转出难以长期稳定利用、质量较低、零星分散的耕地。可以转出的情形:
1.经批准占用一般耕地实施国土绿化(含符合标准的绿化带、绿色通道)工程;
2.经批准占用一般耕地实施特色农业项目或建设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破坏耕作层的种植业设施等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3.农民合作社工商企业等通过流转获得土地经营权,经批准将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坑塘水面等其他农用地的农业项目;
4.经批准占用一般耕地的农村道路、灌溉及排水设施、农田防护林等工程;
5.经批准占用一般耕地的新建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库淹没区形成的水库水面;
6.按规定可以将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情况。
禁止“耕地转出”情形:
质量较高、集中连片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原则上不予转出。禁止转出的情形:
1.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管护期内或指标库内补充耕地项目范围内的一般耕地(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中的灌溉和排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等配套建设除外);
2.违规在一般耕地上挖湖造景、种植草皮;
3.在国家批准的生态退耕规划和计划外擅自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规模;
4.违规超标准在铁路、公路等用地红线外以及河渠两侧、水库周边占用一般耕地种树建设绿化带;
5.未经批准占用一般耕地实施国土绿化。
国家安排的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难以复耕、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的可不列入耕地转出范围。
(二)“耕地转入”情形。林地、草地、园地、坑塘水面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等非耕地可以整治为耕地。各地应根据土地“二调”、国土“三调”及年度国土变更调查、耕地恢复潜力调查成果,优先考虑标注恢复属性地类(包括即可恢复地类、工程恢复地类)、自身规模较大的地块或与周边现状耕地布局集中连片、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较好的地块整治为耕地。结合土地综合整治、“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等,积极引导在耕地集中整治区内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恢复耕地,优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质量。
禁止“耕地转入”情形:
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25度以上陡坡地、河道湖区、盐碱化、土壤严重污染等区域内新垦造或复垦耕地;禁止毁林毁草开垦耕地。
二、耕地“进出平衡”实施程序和要求
(一)申报主体。
国土绿化确需占用一般耕地的,由实施国土绿化的单位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报;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农户确需占用一般耕地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或者建设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破坏耕作层的种植业设施等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由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农户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报;新建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库淹没区形成的水库水面确需占用一般耕地的,由项目实施单位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报。
以上其他农用地和农村道路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需求申报并综合考虑当地农村道路建设占用一般耕地情况,结合本地耕地恢复潜力情况,统筹提出实施耕地“进出平衡”的项目清单、规模、布局、时序和年度内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的意见,于每年年初上报县级人民政府。
(二)方案编制。
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各乡镇上报情况,组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等相关部门按照“以进定出”的原则编制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每年3月底前报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备,并在全省耕地“进出平衡”备案监管系统(以下简称监管系统)中完成填报,作为县域内实施耕地用途管制和年度耕地“进出平衡”的依据。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原则上每年可以调整一次。
(三)方案实施。
“耕地转入”地块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所有经批准实施转入的耕地,必须通过验收。实施完成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自验合格后报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农业农村部门等有关部门联合验收,确保补充数量相等、质量相当、可长期利用的稳定耕地。县级验收通过后报市级自然资源部门抽查复核,复核通过后及时录入监管系统,逐级报市、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备,并纳入日常国土变更调查。
“耕地转出”地块要按照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要求,实施前通过监管系统报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并逐级报市、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备。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中的灌溉和排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等配套建设可通过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占用一般耕地。占用一般耕地的农业设施建设用地需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后,方可备案实施。
(四)监督管理。
县级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巡查制度,并运用“耕地智保”等数字化场景、铁塔高位探头等技术手段,加强对耕地转出地块的后续监管,防止改变用途或擅自扩大用地规模;加强对耕地转入地块的后续管护,防止出现新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和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县级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的实施监管;对辖区内耕地转入地块开展市级复核工作,统筹落实本辖区内的耕地“进出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统筹推进全省耕地“进出平衡”工作监督和业务指导,利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组织对各市年度耕地“进出平衡”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省自然资源厅建设全省耕地“进出平衡”备案监管系统。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年度“进出平衡”方案获批后将“耕地转入”项目和“耕地转出”地块信息录入监管系统。其中转入项目实施完成后形成耕地进出平衡指标,纳入耕地“进出平衡”指标库管理。根据耕地进出平衡核算规则,耕地转入面积大于或等于耕地转出面积,即认定为已落实年度耕地“进出平衡”。反之,认定为未落实年度耕地“进出平衡”。年度耕地“进出平衡”结果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目标考核评价内容。
三、其他工作要求
(一)方案编制实施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养殖用地合理需求。涉及承包耕地转为林地等其他地类的,经批准后,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发包方依法与承包农户重新签订或变更土地承包合同,以及变更权属证书等。
(二)土地整治实施前,实施主体需征得土地权属单位、承包农户书面同意,取得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出具的土地权属、地类情况说明。涉及标注恢复属性以外的林地整治为耕地的,需依法依规核定。
(三)县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各部门共同落实耕地用途管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地类现状、国土空间规划等情况,牵头负责项目汇总和耕地“转入”验收,组织开展国土变更调查;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农业项目的合理性必要性,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要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林业项目的合理性必要性。
(四)年度耕地进出平衡后仍有结余的耕地进出平衡指标,可以计入完成耕地恢复计划,用于补足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缺口。
(五)县域范围内无法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的,在市域范围内统筹落实,市域范围内无法落实的,省域范围内统筹落实。
本办法自2023年6月25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